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正文

电视剧表达时代精神的美学经验(陈友军)

2020-04-24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陈友军 收藏

  编者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文艺只有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课题,才能发时代之先声,启智慧之先河。本期特刊发一组文章,以期推动当代文艺进一步扎根新时代火热的社会实践,随时代而前行。

电视剧表达时代精神的美学经验

  内容摘要:“时代精神”是衡量电视剧品质的重要尺度,本文旨在探讨“时代精神”审美化的经验以及艺术表达的美学路径。这种经验体现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是其作为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本质的呈现;现实题材电视剧从不同阶段的现实生活出发,是“时代精神”生长和培育的沃土;中国古代历史题材电视剧立足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内涵。此外,本文还从电视剧作为形式与内容相融通、相统一的“综合审美”,“人民美学”对日常生活意义的提升,网络时代审美趣味的变化等方面初步探讨了“时代精神”表达的美学路径。

  关 键 词:时代精神 电视剧 电视美学 电视剧理论

  时代精神作为一个美学范畴的概念,它在中国电视剧艺术中的运用有待明确和深入。“事实上,只是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时代精神’概念才第一次取得了确切的含义。它意味着概念在时间中显现,并且在不同的时间阶段上达到不同的概念高度。”[1]与黑格尔作为绝对“理念”的“精神”范畴不同,陆贵山用“历史精神和社会理性”[2]来表述“时代精神”。当下对于“时代精神”的理解,则主要偏重于意识形态的阐释,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追求和谐发展的时代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彰显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全面依法治国弘扬民主法治的时代精神,全面从严治党聚焦廉洁自律的时代精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宏观调整必将带来时代精神的发展与变迁”。[3]但历史哲学、文艺学和政治学作为形而上的认识不能替代形而下的艺术创作,因此,中国电视剧如何审美呈现“时代精神”其实是当代文艺需要直面的一个重大课题。新中国70年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作为一个历史阶段的“时间”概念,它的“精神”内涵如何在中国电视剧中艺术化地呈现,是本文尝试回答的问题。

  一、电视剧“时代精神”呈现的美学经验

  文艺不是“简单时代精神的传声筒”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论断早就得到过充分的论证。中国当代文艺尝过把艺术当作宣传品的简单化、概念化的苦果;也司空见惯了以艺术的名义排斥“时代精神”表达的种种西方理论的胎死腹中;还见识过与“时代精神”无关的艺术创作“实验”的破产。中国电视剧作为主导当代大众的审美文化形态,在注重艺术与政治双向推进的历史发展中以及在文艺思潮的迭代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创作出了许多质量上乘的作品,创造了大量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较好地诠释了电视剧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

  *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电视剧党员干部形象塑造研究”(项目编号:GD1962)阶段性成果。

《国家命运》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作者:陈友军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4期(总第55期)

 

  《中国文艺评论》主编:庞井君

  副主编:周由强 袁正领 胡一峰 程阳阳

  责任编辑:杨婧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扩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点击查看。学术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4期目录

  网络剧走出娱乐洼地的有益探索——以《长安十二时辰》为例(陈友军)

  陈友军:从《太阳的后裔》热播看网络异趣与艺术接受中的“反文本”现象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