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正文

西湖论坛|表达便捷了,不一定是评论有力了

2016-05-10 阅读: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王湛 陈瑜思 收藏

  戏剧表达的“中国胎记”该点掉吗?

  昨天,春雨淅沥的满觉陇,“西湖论坛”上的青年评论家开讲了。这一次,嘉宾阵容,从中国青年戏剧评论家,拓展为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

  30多位研讨嘉宾,坐成了回字形,他们就《“二度西潮”与跨文化互动》、《价值构建与人文精神》、《戏剧与民族化探索》等话题,进行了学术发言,也进行了自由讨论。

  主持人是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国家话剧院常务副院长、著名导演王晓鹰,大部分时间,他都安静地倾听大家的发言,偶尔,也会做一点点评。“非常重要的是,大家积极、活跃、无所顾忌地参与,青年评论家需要的是活跃,哪怕说的更尖锐一点,或者不是很准确,不是很面面俱到,都没问题。”

  王晓鹰认为,戏剧评论,如果真的比较全面去掌握,还真的需要有大量的观看量。一个人观赏水平的提高,在于他观赏经验的积累。“就像我看了很多书,看了很多介绍文章,跑到西方去一看戏还不是那么回事。”正因如此,才有第二次“西潮”的现象。

  “我自从第一次去西方看西方戏剧,发现我在中国学习的时候,接触的西方戏剧感觉是不一样了之后,我有一个特别具有行动性的做法,就是我只要出国尽可能看戏,不管去到哪儿。我在国外有三个月时间看100出戏的经历,而且每个戏都做笔记,因为你看不到。”王晓鹰和在场的青年评论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为什么取“戏剧的中国表达”这个题目?

  西湖论坛的秘书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沈勇这样解释——

  我们要建立一种文化自信,不管是引进也好,创作也好,交流也好,新技术应用也好,包括最后的传播也好,我想我们都是为了讲中国故事,树中国精神。

  如何实现“戏剧的中国表达”?在《“二度西潮”与跨文化互动》的议题之下,评论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