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天山会议(点击查看)的学术研讨环节圆满结束。一天的时间里,各位专家和青年文艺评论家们围绕“‘一带一路’·文艺交流·文明互鉴”这一论坛主题和相关议题,通过主旨演讲、分组研讨、学术评议等方式进行了深入研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圆满地达到了沟通信息、交流思想、凝聚共识、增进友谊的效果。
第九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天山会议现场
本届论坛总结起来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嘉宾构成多元,代表广泛。本届西湖论坛采取定向邀约和主题征文的方式精心遴选参会嘉宾。邀请的嘉宾中既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权威媒体、文化传媒机构等方面的资深专家与作家、艺术家,包括两位美国籍、委内瑞拉籍的专家学者,还有从全国160篇征文来稿中遴选出来的20多位优秀青年文艺评论家代表,以及由新疆评协、中国文艺评论(新疆大学)基地精心邀约50多位新疆文艺评论家代表。
二是学术含量富集、实践性强。与会嘉宾工作性质不同,学术背景不一,研究领域各异,来自五湖四海,但都有很好的学术修养和理论根基,许多嘉宾是长期从事国际文化交流的大家,或是处在对外交往一线的专家,其中不少还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工作经历和相关课题科研创作成果,对“一带一路”视域下的文艺交流与文明互鉴长期保持密切关注,这为论坛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是论坛节奏紧凑,内容饱满。开幕式上,夏潮主席做了重要讲话,阐明了会议主旨和意义,有关领导做了热情的致辞。一天的时间内,46位专家学者、青年文艺评论家和学术评议人先后进行了具有较强理论深度和知识密度的高质量发言,既有大会主旨演讲,又有分论坛小组发言,为我们带来一场文艺与文明交相辉映的学术盛宴,值得我们反复思考、仔细回味。
四是发言议题集中,视野开阔。各位专家学者们的发言,既有从宏观角度探讨文艺在“一带一路”上的价值作用,又有结合自身经历对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深入思考,还有从文学、戏剧、影视、音乐、美术、舞蹈、曲艺、书法、杂技魔术等十多个不同艺术门类出发,对文艺如何表现中国文化符号、塑造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探索,视野开阔、见解独到。
此次西湖论坛·天山会议的交流研讨,是文艺评论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总书记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次重要实践。本次会议取得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在思想认识取得如下五点共识:
第一,文艺对自身文明要有高度自觉,对自身文化要有高度自信。文艺是一个民族自身文明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对文明和文化的形象表达,任何一种文艺都有它的文化属性和文化身份。优秀的文艺创造要基于对自身文明特性和文化内涵的高度自觉和自信,对文化主体性的高度认同和坚守。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绵延五千年没有中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等五个突出特性对中华文明进行精准概括。文艺要深刻认识并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从连续性上理解新时代中国文艺的精神根脉,从创新性上传承中国文艺创造进取的民族基因,从统一性上塑造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从包容性上体现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开放多元,从和平性上践行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天下情怀。在充分认识自身文明基础上建立起的文化自信,才是更深层次的文化自信,才能真正熔铸于文艺作品之中,体现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这是我们从事文艺交流、文明互鉴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文艺要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拥抱人类文明。当今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仅要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还要对世界上其他人类文明秉持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同文明只有和谐共生、相得益彰,才能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文艺工作者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和胸怀拥抱人类文明,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努力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并结合中国实际,运用多种方法、形式和手段,创作更多展现中华民族特色、精神和气派的优秀文艺作品,推动中国文艺事业更加繁荣发展。
第三,文艺要致力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基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从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出发,倡导新型的人类文明观,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了人类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超越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差异,是反映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也应成为文艺要大力弘扬和表现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内核。文艺作品要将目光从民族、国家叙事扩展到人类叙事,不断去凝练概括能够表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符号、叙事方式和表现形式,用文艺的方式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美好未来作出贡献。
第四,文艺要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文艺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让世界再次聚焦中国。但是,我们在国际上还存在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部分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仍有“有色滤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误解、扭曲的情况,中国形象离可信可爱可敬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因此,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好中国形象尤为迫切。文艺是对外传播首选载体,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文艺工作者要从中国悠久的文明历史和当代最火热的生活实践中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以最能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塑造更多为世界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展示我们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文艺评论工作者要积极投身国际化的文艺评论实践场域,以更具阐释力、说服力和包容度的“国际化批评”向世界推介中国文艺,开展精准到位的创作引领和审美评论,阐释中华文明精髓、呈现中国艺术魅力,为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贡献文艺力量。
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考古大会》《记住乡愁》海内外热播
第五,文艺要成为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使者。文明是文艺的根,文艺是文明的灯。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民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尽相同,但是对美的事物的感知和审美产生的愉悦却是相通的。古往今来,文艺总是具有跨越民族、穿透心灵、沟通思想的作用,是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纽带和桥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上,文艺要成为先行者,通过国外民众看得懂、听得进的好故事好作品来充分展现中国的繁荣发展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对中国文明的理解。在把外国文化“引进来”的道路上,文艺也一直是领路者,通过引进各个国家优秀的文艺作品,来加深对世界其他文化文明的感受和思考。“东海西海,心理攸同”,文艺魅力带来的审美共通和情感共鸣,可以消除偏见和隔阂,促进彼此了解基础上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文艺工作者、文艺评论工作者要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在促进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中,充分发挥文艺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7月28日成都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说道,“我们要深化交流互鉴,以包容的胸怀构建和而不同的精神家园。文明是多样的,世界是多彩的。青年充满了活力,应该也能够以平等、包容、友爱的视角看待和而不同,用欣赏、互学、互鉴的态度对待多种文化。”西湖论坛是青年文艺评论家的论坛,是彰显青年文艺工作者朝气锐气的舞台,希望将它打造成青年文艺工作者们进行跨国度、跨民族、跨文化交流的平台。希望本次西湖论坛·天山会议上的五点共识,能成为更多青年文艺工作者和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的共识,本次会议丰富的思想理论成果能够得到广泛传播,并在我们今后的文艺实践中发挥切实有效的影响。
*本文系作者在“第九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天山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
*本文删减后刊发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8月28日第7版
*作者:徐粤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