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第九届云南文学艺术奖(文艺评论类)获奖作品揭晓

2022-11-24 阅读: 来源:云南文艺网 作者: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收藏

云南文学艺术奖是常设全省性文艺评奖,面向全省文联系统开展文学艺术评选表彰,以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多出效益,促进云南文学艺术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第九届云南文学艺术奖(文艺评论类)是该奖项的子项,评奖周期为三年,参评作品发表(出版)时间为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由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组织申报和评选。经组织专家评选并公示,报本次评选表彰组委会、省文联党组批准同意,8件文艺评论作品荣获第九届云南文学艺术奖(文艺评论类)。

一、著作类:

1.《云南十五民族文学映像》,作者:于昊燕

于昊燕《云南十五民族文学映像》是学界首次对云南的十五个特有民族的当代文学进行了系统梳理与研究。专著从世界文学与现代性视野全景式展示了每个民族的当代文学的总体图景,资料翔实,考证严密,阐释了特有民族参与新中国建设、开启新生活文学书写的价值和意义;为民族优秀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的继承转换提供理论与实践路径,为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多民族文学史观理论话语作出创新性探索,体现出对中华民族当代文学健康发展坚持不懈的责任担当。

于昊燕,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博士后,大理大学教授。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项,出版学术专著《童年经验方程式》《老舍的京韵传奇》《云南十五民族当代文学映像》三部,在《文艺研究》《当代文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在《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发表文学评论若干,在《小说月报》《北京文学》《大家》《边疆文学》等刊物发表中篇小说多篇。

2.《诗意人生——历代白族女诗人研究》,作者:周锦国

周锦国《诗意人生——历代白族女诗人研究》将元代末年至民国时期的二十三位白族女诗人的生平经历、诗歌创作、语言风格等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对边疆少数民族女诗人及其作品全面深入研究的重要成果。作者开拓性地将女性文学研究领域扩展到少数民族——白族诗人群体;全书采取以人系事的方法,充分体现出“史”的特色;内容上古今打通,方法上语言分析与文学鉴赏相结合,丰富了中华文学中汉语诗歌宝库的内蕴。

周锦国,男,汉族,无党派代表人士,58岁,二级教授,大理大学文学院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教学名师、师德标兵,兼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专家、教育部专家、国家语委专家、云南省社科专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理事、云南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文学研究、语言研究、古籍整理等,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语委重大重点项目2项,云南省古籍整理项目2项,其他项目10余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省级科研、教改项目4项,校级项目2项。在少数民族家族式作家群文学研究、古代少数民族女诗人研究上处于全国前列,开拓了研究领域,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分别是“明清时期白族家族式作家群研究”“历代白族女诗人研究”。出版学术著作、教材、论文集11部,在《民族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等CS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及其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著作《明清时期白族家族式作家群研究》获云南省第23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20.1)。

3.《云南影视剧发展简史》,作者:郭鹏群

郭鹏群的《云南影视剧发展简史》以历史的眼光审视、梳理了云南题材电影和电视剧发展的历程,将云南影视艺术的艰难探索和光辉成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对云南影视艺术形成了完整的映像,为中国影视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云南地方艺术资源。

郭鹏群,1979年出生于河南汤阴,2007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昆明学院工作。现为昆明学院副教授,兼任云南电视评论委员会副主任、云南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云南写作协会理事、民盟中央参政党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2011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电影中云南想象与云南形象研究》,201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中国电影中的云南形象研究》,后获得云南省政府颁发的哲社优秀成果三等奖。2018年主持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艺术科学项目《云南影视剧发展史》,2019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藏族题材电影中的文化符号传播与影响力构建研究》,2020年8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著《云南影视剧发展简史》。另主持市厅级课题多项,并在《中国电视》《当代电视》《电影文学》《电影评介》《民族艺术研究》《文艺报》《云南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四十余篇。

4.《攒动的群山——楚雄新时期文学发展论稿》,作者:杨荣昌

彝州群山攒动,彝州作家谱写新时代华章。40年彝州文学积累新经验。梳理既是回顾,更是新的出发。本书的梳理与总结,意味着彝州文学的新起点,相信群山定会攒动更美舞蹈。

杨荣昌,1982年7月生,云南武定人,现为楚雄师范学院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当代文坛》《光明日报》《文艺报》等重要报刊发表文艺理论评论文章150余篇,出版文艺评论著作《话语之刃》《攒动的群山》《批评的体温》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文学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二、文章类

1.《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云南新舞蹈的历史抉择与文化贡献》,作者:石裕祖 李永惠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云南新舞蹈的历史抉择与文化贡献》全面梳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云南舞蹈,突出此一时期云南舞蹈的“新”品质、“新”时代精神风貌,讲清了历史抉择中云南新舞蹈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贡献。

石裕祖,彝族,云南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库专家”“云南省省级高校教学名师”“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家”“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历任云南省舞蹈家协会常务理事,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理论学会副理事长;“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基金会”评审委员;云南省高校高级职称艺术学科评委;“云南省民族民间舞蹈艺人命名”专家;云南省非遗评审专家、云南民族大学民族艺术系(即今云南民族大学民族艺术学院)首任系主任、云南民族大学首席教授;云南省科技厅《科技专家信息系统》专家;云南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科研处处长、科研建设规划办主任。曾先后主持完成了两项国家社科艺术学、国家社科民族学规划课题;承担并完成国家艺术科学重大项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白族卷、彝族卷副主编;承担完成“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特别委托课题”:《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政府行为与民间行为”;参与完成“国家教育部重点科研课题”《中国少数民族宗教音乐研究·云南卷》:白族藏传佛教、白族巫乐、白族本主音乐研究;完成:“国家图书出版基金项目”:《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铜鼓文化》——《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铜鼓舞蹈研究》等。组织完成云南省社科重点课题“云南跨境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教学研究与开发利用”等多个科研课题。先后承担六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艺术学课题”和两项“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和10余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艺术学课题”结项成果评审验收专家、专家组组长。

李永惠,(1973—)女,云南曲靖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学术兼职:云南省舞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曲靖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舞蹈史论、舞蹈教育。系2021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云南‘新舞蹈运动’研究”课题主持人( 项目编号: A2021ZW01)。出版两部专著,其中,专著《白族舞蹈史》获云南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三等奖;曾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级、省级社科艺术学科研项目;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成果获省级一、二、三等多项奖励。

2.《浩然的危机及其应对方式》,作者:张志平

浩然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标志性作家,他的一生与时代风雷同频激荡,创造奇迹,也负重前行。文章以笃实的史料,清正的文风,细腻入微地析明了浩然创作的心路历程中五次危机遭遇及其应对方式,由此揭示了中国当代文艺创作与时代思想的深层联系。全文娓娓道来,见微知著,文艺与政治、创作动力与时代思想诸多重大命题得以彰明,发人深省。

张志平,男,1967年11月16日生,昆明人。200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中共云南省委联系专家,入选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文化名家”、云南大学“东陆人才计划”东陆骨干教授。是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云南作家与中国文学现代化”、云南省研究生导师团队“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博士生导师团队”负责人。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中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乡土小说研究》、论文集《建构“五四”以来中国文学的理论范式》,其中《中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乡土小说研究》入选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

论文《“回到现场”和“情境写作”——“五四”以来中国文学史研究与写作新潮》获云南省第14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论文《文学批评也是一门艺术——论“五四”以来中国“批评文学”》获云南省第21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另有4项成果分别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主持完成2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其中“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化机制研究”鉴定等级“优秀”,独立完成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

3.《“二爨”书法源流刍议》,作者:朱从凯

“二爨”书法是云南文化的宝贵财富。朱从凯的《“二爨”书法源流刍议》以比较的视野,将爨碑置于历史状态中,梳理其不同历史时期的状态,突出了它在书法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让我们清晰看到“二爨”书法的艺术特色和风格形成的历史过程,知其源流,得其神妙,放大了爨体书法的文化价值,让爨碑神韵在文字述说中显露了更明亮的光彩。

朱从凯,男,1967年8月生于云南师宗。云南民族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七届硬笔书法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德艺双馨文艺家,云南省文史馆书画院特聘研究员,曲靖市书法家协会主席。2008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

书法作品获“大重九杯”中国书法大赛一等奖,“我的中国梦”全国名家书法作品邀请展。刻字作品入选全国第五、六、八、九届刻字艺术作品展。编著《三笔书法同步训练教程》作为云南省中师书法教材。与他人合编《书写训练》《书写训练基础》《书法、篆刻、装裱知识》等教材行世。出版有《朱从凯书法作品集》。

4.《以真动人,以情感人——少数民族舞台剧管窥》,作者:傅海燕

文章对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舞剧《流芳》、话剧《农民院士》三部扶贫剧目,展开了深入浅出地品赏与评析。三部作品对比辉映,思想意蕴明亮深刻,艺术手法披美缤纷,由此究明主题之大与艺术之美、现实之真如何实现融合。全文导向鲜明,切入时代文艺敏感核心,有较强思想性与现实启示价值。

傅海燕,女,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云南省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音乐人类学、音乐美学研究、艺术评论工作。出版有专著2部《人文之声 诠释之路》(2016)、《音乐演释理论与实践》(2011)。主持课题3项:云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音乐演释理论与实践》(2010)、云南省哲社艺术学项目《滇黔桂毗邻区域水族民俗音乐的比较研究》(2016)、云南省哲社艺术学规划项目《云南音乐评论可持续发展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学术成果逾70万字。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团体会员巡礼•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昆召开

云南评协:云自南来,七彩六载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