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为深切缅怀、传承弘扬老一辈戏剧家留下的宝贵遗产,激励引导当代戏剧工作者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主办的《李默然戏剧笔记》首发式及“追忆与研讨”——纪念李默然逝世十周年座谈会在中国文艺家之家举办。 “为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先生所著《李默然戏剧笔记》举行首发仪式并举办座谈会,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文艺工作战略部署的一次实际行动,对于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表示,《李默然戏剧笔记》的出版,既是对已故艺术前辈的致敬和怀念,也是对后来者的鼓舞和启迪。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学习李默然先生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秉持“戏比天大”的艺术精神、胸怀“不负时代”的历史自觉,以自身的创作实践,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刻认识和践行守正创新的根本要求,推出更多高质量的文艺精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李默然先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塑造的诸多艺术形象令人印象深刻,不仅给年轻人带去了正面的力量,更为推动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随后举办的座谈会上,与会专家表示,《李默然戏剧笔记》全面呈现了李默然先生的戏剧观念、戏剧态度,他对于戏剧创作、戏剧表演的探索精神难能可贵。该书是李默然先生艺术生命的结晶,是他美学理想的升华,广大戏剧工作者将沿着李默然先生等老一辈艺术家拼搏开拓的艺术创作之路,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力量。
由李龙吟、李唫整理、编辑的《李默然戏剧笔记》,是一本凝聚了李默然先生艺术人生、表演经验、实践体悟、创作心得、理论思索的丰富厚重之作。此书以个体生命的独特视角,通过系列艺术形象创造的真实记录,反映了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演剧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为深入研究中国话剧提供了丰富可感、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也让人们看到一位表演艺术家从锋芒小试到气象恢宏的成长印迹。先生的品格高山仰止,先生的艺德景行行止。拜读此书,感慨良多,收益良多。
一、李默然先生是善于学习和积累的典范。有生之年,他从未停止过学习和思索。我跟先生结缘,起因于他读我的文章并予以鼓励。在话剧不景气的时期,我写过《警惕话剧的生态危机》《警惕小剧场戏剧的浅俗化倾向》等小文,他那时正处在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的位置,一直努力思索并积极谋求振兴话剧的方法,他对晚辈总是关爱有加。李默然先生自称小学文化,但是正如我亲眼所见,在纪念中国话剧90年、100年的全国学术研讨会上,他的发言观点鲜明、逻辑清晰、论证严谨、富有学理,堪称既有理论建构又有实践经验的睿智论断。直到垂暮之年,他都自费订阅大量期刊报纸,读书不止,笔耕不辍。
有人向李默然先生发问,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的体会是:“不断地理论武装,不断地积累生活,不断地吸收姊妹艺术长处,不断地进行技术技巧训练,虚心地向前辈请教,向同行学习。”他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着明确的认知。他善于深入生活,紧跟时代,向人民学习。他撰写了大量人物小传、观察笔记、创作记录。他重视话剧理论与评论,对话剧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实践成果十分熟稔。他认真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向黄佐临、孙家琇、徐晓钟等先生写信求教,揣摩戏曲动作化用于话剧表演。他认为表演需要天赋,但是天赋只能促成偶然性成功,无法维持艺术创造的持久性。他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狄德罗、布莱希特、梅兰芳等的演剧方法兼收并蓄,融会贯通。通过不断学习、实践、积累、创造、总结、升华,经年的勤奋、不断的探索,他把自己塑造成了伟大的艺术家。
《李默然戏剧笔记》汇集了先生的学习心得和艺术经验,可谓洋洋大观,也提供了我们向他学习的教科书。很多艺术起点比他高的人成就没他大,这是有原因的。人的行动决定着“存在”的属性,所有的付出成就形象的高度,而决定一个演员的艺术高度的,是其所拥有的文化的厚度。
二、李默然先生是“主观上认真,客观上逼真”(周恩来语)的典型。他一生创造了众多丰满、生动、鲜明、典型的艺术形象,库列聘、邓世昌、伊格那杰夫、尤里乌斯·伏契克、李尔王、季米特洛夫,以及市委书记、党委书记、军区副司令员等等,这些形象深入人心,历久弥新,熠熠生辉,令人过目不忘。
每塑造一个角色,先生都狠下功夫,做了大量案头工作。他遵循现实主义的艺术方法,努力搞清楚编剧意图、人物性格、思想、环境、时间、对象、事件、形象的种子、最高任务、贯穿行动、内外部特征等等。《甲午海战》中,邓世昌向李鸿章请战,却被冷落在一旁,先生向导演建议,以一把扇子、一曲琵琶的巧妙运用,将规定情境、情感张力、内在心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报春花》中,他为党委书记设计了中式服装和情感变化的准确层次,让一个改革者的形象既亲切质朴又充满内在锋芒。他从观察生活中总结出纺织工人的“三快”:手快眼快脚快,在设计和把握了整体表演节奏之后,恰到好处地处理自己的动作、气口、气韵。他为李尔王设计了“四跪三疯两转变”,赋予莎士比亚剧作中的经典形象以中国人的情感与气象。他为《夕照》中的画家甲泽设计了带有职业特点的服装和手部动作的变化,一下子让人物的特征、秉性、处境、情绪凸显出来。他说:“有戏无技不生动,有技无戏是卖弄,戏中有技才叫艺,有技有艺又有戏,百看才不腻。”在他看来,表演要做到强烈与含蓄、鲜明与内在、爆发与控制、生动与平淡、震撼与余音的内在平衡和有机统一。
三、李默然先生拥有自成体系的表演方法论。心镜成于磨,艺境臻于炼。角色能否取得成功,要看表演者的用心如何。有人说,李默然先生的戏演得“深”,人物一上场就带着很大的张力、魅力、吸引力,在关键节点,还有惊天动地的爆发力,一亮相、一言说、一举手、一投足,都透露艺术美感。
先生讲到内心体验的“三化”,即消化、变化、融化;外部呈现的“四品”,即大江东去、潺潺流水、曲径通幽、异峰突起。作为演员的 “三计”:“心计:运用你的全部心思来制定角色。设计:一句台词、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要精心设计。手记:每创作一个角色,从案头工作开始,直到排练演出,自己都要做详尽的笔录。”先生对于话剧民族化的深刻体认、笔记中所提到的有见地的观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认真反思。
《李默然戏剧笔记》首发式及《追忆与研讨》——纪念李默然逝世十周年座谈会在中国文艺家之家举办(图片由中国戏剧家协会提供)
作为话剧表演艺术家,他热衷于向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戏曲学习,曾经专门撰文探讨戏曲的表演方法。关于戏剧不能迎合观众趣味,他有过睿智的论断,他强调演员应当“装龙像龙,装虎像虎”,但不可能“我就是龙,我就是虎”,必须以“第一自我监督第二自我”,从而有效避免自然主义的错误。他提出实现“我—演员—他—角色”跨越递进的可行性方法……这些思考和论述,在在都凝结着他的心血、汗水和智慧。
他说,“一切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化’”,即把演员化为人物。这些表演艺术方法论,看起来是以角色塑造为单位各自成篇,其实它们整合在一起就是有脉络、有结构、成系统的,是话剧民族化在表演艺术上的真知灼见,这些观点、见解有理论高度,有思想深度和文化厚度,是他艺术探索的路标,是他艺术生命的结晶,是他美学理想的标注。
作为艺术实践和探索的先驱,李默然先生的戏剧笔记记录了人物塑造、艺术创造的路径、方法、秘诀、感悟、经验、总结等,不啻为一部话剧工作者学习、参照的教科书。
本文系作者在“追忆与研讨”——纪念李默然逝世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作者:宋宝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