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话剧2022:在新征程上勇毅前行(宋宝珍)

2023-01-29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宋宝珍 收藏

2022年,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极为特殊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中国空间站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国民经济稳中求进。这一年,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克服困难,稳步前进。话剧艺术工作者踔厉奋发,勇于实践,尽管因为疫情原因,一些演出规模和时间需要做适应性调整,但总的来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演出方式,不仅保持了可喜的演出总量,而且在传播效力和受众人数上有所增长。

话剧《主角》(图片来源:“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微信公号)

赓续传统毅然前行

2022年,适逢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周年,中国文联、各地文联先后举办学习座谈会,广大文艺工作者重温讲话精神,赓续红色文艺传统。毛主席说,“革命文艺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齿轮和螺丝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艺工作者纷纷表示,一定要明确“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社会主义的文艺就是要源自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

2022年9月1日至15日,以“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宗旨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在京津冀三地举行,艺术节集中反映了近年来中国艺术发展的丰硕成果。其中话剧《塞罕长歌》《桂梅老师》《主角》获得文华大奖,话剧、儿童剧导演王筱頔、毛尔南、李伯男获得文华导演奖,期间还有话剧《谷文昌》《香山之夜》《深海》《活动变人形》《路遥》《柳青》《喜相逢》《兵心》《于成龙》《八步沙》《大道》《送不出去的情报》《八廓街北院》等参与了线上线下的展演活动。就题材而言,这些话剧纵贯历史,贴近生活,以现实题材为多;就叙事而言,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了构思的突破与探索;就形式而言,推陈出新,以科技赋能戏剧表现,追求富有艺术美感的生动画面。2022年12月,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品公布,其中话剧《路遥》《深海》《龙腾伶仃洋》《青松岭的好日子》名列其中。

本年度,各地小剧场戏剧的创作演出和学术研讨此起彼伏。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长椅》《老式喜剧》等传递着俄罗斯人的戏剧意蕴,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的《长恨歌》对历史记载、民间传说中的安史之乱、杨李之恋进行了新的解读与阐释,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的《春山如笑》关注了抑郁症患者从自我封闭到融入春天的心理过程,北京福寿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我这半辈子》表现了老舍先生从出生到中年的寒苦身世、人生遭遇和文学创作,鼓楼西剧场的“独角SHOW”勇敢尝试独角戏的创新与发展……

而今,小剧场戏剧依然保持了探索性、实验性,并且艺术表现的广度和深度有所扩展,它不再刻意强调自身艺术姿态的先锋、前卫、反诘、反叛,也不再仅仅注重艺术形式的标新立异,而是在艺术的多层面、多环节上,进行“直面戏剧”“沉浸戏剧”“形体戏剧”“叙事体戏剧”“IP戏剧”“多媒体戏剧”“文献戏剧”等多重探索,彰显小剧场戏剧的存在意义与价值。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统计,江苏全省迄今已建成各类500座以下小剧场1156个,分布于景区、商圈、居民区各处。

2022年6月,适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70年来,北京人艺上演了300多部古今中外的优秀话剧,形成了现代化、民族化艺术风格,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话剧艺术家。院庆期间演出了《雷雨》《茶馆》《蔡文姬》《哗变》《阮玲玉》《白鹿原》等一批经典话剧,举办了一系列台前幕后富有艺术风采的云直播活动,并且举办了北京人艺院庆座谈会和学术研讨会。

本年,出现了一批有创意、有质量的话剧。2022年8月18日晚,毓钺编剧、陈佩斯导演的话剧《惊梦》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此剧表现解放战争末期,昆曲大班和春社的班主带着一群艺人仓皇逃命,在战乱中兜兜转转。他们应约演出的小村庄,地主已被处决,少爷躲进戏班。此地一时成为解放军的营地,他们被要求演出《白毛女》,艺人不懂新剧的演法,用昆曲的程式扎旗大靠演喜儿,闹出不少笑话,好不容易上台,黄世仁还差点挨了枪子。一时间村子又被国民党军队占据,艺人们为国民党演出《白毛女》,差点丢了性命。剧中还表现了昆曲男女主角的爱情,国共双方的将领曾是同学,都是戏迷,但在战火纷飞之中,想好好听听昆曲竟然是不可能,他们都被战火吞噬。此剧表现了喜剧之中耐人寻味的悲剧性。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的《共生》,是一个关注老龄社会的现实题材小剧场话剧,它反映了家庭亲情的复杂情形、老人陪护的现实难题、兄弟手足间的情感矛盾。在看似聚散离合、一地鸡毛的日常生活中,挖掘了有人性内涵、有人生况味、令人唏嘘的戏剧性内涵。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心迷宫》是一部悬疑剧,它通过一桩普通的斗殴事件,层层演绎,变成尸体模糊、凶手难辨的离奇案件。导演将自己的意图和发力点巧妙隐藏于表演之后,将舞台意象与媒体影像有机融合,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心魔的可怕,让寻常物件有了联觉的恐惧感。

本年,比较有影响的话剧活动还有:北演公司“大戏看北京·第六届老舍戏剧节”剧场演出和“戏剧之夜”直播、国家大剧院戏剧季、中国国家话剧院第七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与“青年导演扶持计划”、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节与“《绽放·启航》儿童剧孵化计划”、天桥盛世集团第六届天桥·华人春天艺术节、乌镇戏剧节、大凉山戏剧节、华语戏剧盛典等。

话剧《塞罕长歌》(图片来源:“河北演艺”微信公号)

红色话剧风采依然

继建党百年红色主题话剧创作掀起高潮之后,取材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话剧创作依然彰显实力。

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出的《铁流东进》,以1941年新四军与日寇的殊死搏斗为背景,表现一个普通百姓在新四军队伍中所受到的精神感召与所付出的正义行动。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李安本对共产党的部队从本能躲避到逐渐了解,被共产党军队的信念和灵魂所感动,他的斗争勇气和觉悟不断提升,主动请缨,在新四军突围过程当中以无线电发报作掩护,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平年代,他隐姓埋名,怀念那些牺牲的指战员们。《抗战中的文艺》以声势浩大的阵容,结合影像技术,汇聚一众明星,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众多文艺工作者以笔为枪,以身为盾,抒发民族心声,提振抗敌精神,坚定必胜信心。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的《觉醒年代》根据同名电视剧改编,反映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此剧的叙事开始于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结束,以民族觉醒的宏大背景,表现五四运动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求索奋进的苍茫岁月,塑造了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蔡元培等历史人物。演员的表演与影像有机融合,表达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物的心理空间。《英雄儿女》基本情节遵循了电影故事,以一对兄妹、两位老友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重逢的传奇经历,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敌、英勇斗争、夺取胜利的英雄壮举,剧中王成高呼“向我开炮”,与侵略者殊死搏斗,英勇牺牲。妹妹王芳继承哥哥的遗志,以文艺宣传为武器,讴歌哥哥的英雄事迹,鼓舞指战员们夺取胜利。此剧增加了战壕里的场面,侧面反映了上海人民自近代以来的反帝爱国运动,弘扬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葆有英雄主义色彩和以情动人的特征。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出的儿童剧《送不出去的情报》,故事发生在1938年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奉天城,东北抗日联军在敌人的进攻和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处境艰危。小战士满山被杨司令派遣,到奉天城去送情报。满山离开部队时的依依不舍,他坚决完成任务的决心与勇气,在奉天城里找不到接头人的失落感和内心茫然,他跟饭馆老板的淘气纠缠,他跟鬼子斗智斗勇的场面,处理得真实自然,颇有童心童趣的特点。剧终,满山发现,杨司令让他送情报,其实是精心安排拯救他的行动。

淮安市委宣传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联合制作的儿童剧《新安旅行团》,站在当今的文化立场,复原当初一般旅行团的峥嵘岁月和抗战经历。面对国破家亡,汪校长奉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带领一群新安旅行团的孩子们,走向中国城乡,宣传抗日主张。他们去南京,赴前线,从西北,到西南,回苏北,历经辗转,前后17年、行走22省,走遍大半个中国,放电影,卖报纸,演唱抗日歌曲,教难童识字。他们由少年而青年,由学生而战士,在抗日烽烟中艰苦磨练,励志成长。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天算》是抗日题材的话剧,此剧的叙事主线围绕着相师白凤岐的身世之谜展开,作为抗联战士,鲁宗舜曾经斩杀日本大佐,并留下“杀贼者,鲁宗舜也”的纸条。他被鬼子的毒气弹毁伤了眼睛,在沈阳北大营以相师的身份作掩护,把相馆变成了抗联地下情报站。鬼子怀疑相师白凤岐就是鲁宗舜,却苦于找不到证据,因此施展了各种阴谋诡计。此剧情节曲折,层层递进,表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屈不挠的对敌斗争,在风格上保持了鲜明的关东文化特色,在叙事方法上保持了当代立场、平民视角以及故事本身的传奇性。

内蒙古话剧院演出的《为正义辩护》是一部很有话剧本体特点的剧目。他以中共早期领导人王若飞的狱中斗争为主旨,表现革命者对党的忠诚和不畏牺牲、捍卫真理的正义精神。主人公王若飞(化名黄敬斋),受共产党的委派到内蒙古一带发动群众,宣传抗日,被国民党抓捕。为了减少舆论压力,国民党法院委派律师王龙江为其辩护。律师要为其争取减刑,王若飞却视死如归,只为捍卫党的利益。最后律师被王若飞共产党人的襟怀和共产主义信念所感动,在法庭上慷慨陈词,为正义辩护,并从此放弃律师之职。此剧以王若飞纪念馆建立时收集文物为线索,将历史与现实、再现与回忆并置,进行艺术化处理。

红色戏剧在选材范围上不断拓展,一些新的创作手法和舞台技术被广泛运用,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所传达的旨意,更注重与当代人文精神的契合,与当代青年观众的同理共情。

话剧《铁流东进》(图片来源:“中国国家话剧院”微信公号)

文学作品的话剧改编

文学作品的话剧改编伴随了中国话剧的历史进程,于今为盛。红色题材中的话剧《铁流东进》《送不出去的情报》皆为小说改编,此外根据同名小说所改编的话剧有:温方伊根据金宇澄小说改编的《繁花》(第二季)、根据王蒙小说改编的《活动变人形》,苑彬根据梁晓声小说改编的《人世间》,曹路生根据阿来小说改编的《尘埃落定》、根据陈彦小说改编的《主角》,卓别灵根据刘震云小说改编的《我不是潘金莲》,牟森根据莫言小说改编的《红高粱家族》,黄盈根据刘心武小说改编的《钟鼓楼》,罗仁泽改根据蔡崇达小说改编的《皮囊》,郗望、李腾飞根据卡夫卡小说改编的独角戏《一只猿的报告》,郭笑根据茨威格小说改编的独角戏《象棋的故事》,苗九岭根据叶广芩儿童文学《耗子大爷起晚了》改编的儿童剧,张韵仙根据叶广芩儿童文学《花猫三丫上房了》改编的儿童剧……小说具有良好的甚至优异的文学基础,自古就是戏剧创作的重要宝藏。

《主角》文学性强,结构完整,形象鲜明,将主人公跨越40多年的艺术人生,以简约、凝练、生动的艺术语汇凸显于演出之中。此剧不仅为文学经典改编成戏剧提供了创作经验,而且为新时代攀登艺术高峰提供了艺术借鉴。女主人公忆秦娥的扮演者刘李优优本身是话剧演员,经过多番勤学苦练,成功扮演了秦腔名角,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尽显形象光彩和艺术魅力。她将戏曲的身段、绝活儿、韵律化用于话剧表演之中,熔铸于心理刻画之内,成功演绎了忆秦娥从少女到老妪的人生阅历,精彩呈现了她哀痛而不甘的情感经历,完美表现了她对秦腔艺术的刻骨痴迷。

《繁花》具有典型的人物关系和扎实的文学基础,编剧对小说有新的开掘与表现。此剧以上海话演出,凸显了当地文化特点和市井风情,以民间视角,反映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上海文化的变迁、人物命运的辗转、情感关系的演变;塑造了阿宝、沪生、小毛、陶陶、梅瑞、雪芝、春香等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此剧表现了繁华中的苍凉、斑斓中的琐碎、奔波中的空茫、日常中的意味。

《狂人日记》将鲁迅的《故乡》《孔乙己》《阿Q正传》《药》《风筝》中的部分情节,进行整合再创,以全新视角解读鲁迅作品,借助多媒体影像实现梦境与现实的自由切换,在纵深感突出的舞台上加以呈现。波兰导演陆帕用他一贯的凝重、缓慢的戏剧节奏和独特风格,以一种超越现实的先锋方式呈现了鲁迅作品不朽的艺术特点。

话剧《过海》根据福建作家王鸿的中篇小说《台北来信》改编。《过海》的戏剧题材源于真实历史,福建船老大天桂和台湾来闽学木雕的阿伟是一对拜把子兄弟,1949年之后国民党政权败走台湾,两岸隔绝,在冒险驾船运送阿伟回台湾时,在炮击中翻船落水,两个人的命运彻底改变,渴望回到台湾的人留在了大陆,与天桂的老婆组成家庭,而被洋流带到台湾的天桂与阿伟的老婆相依为命。《过海》以大历史为背景,以小家庭为焦点,奏响了两岸人民的思乡曲,书写了人与命运的悲喜剧。此剧以情动人,道不尽两个家庭“剪不断、理还乱”的亲情。分别30多年后,两家人终于相见,可是抚今追昔,往事历历,近乡情怯,岁月已晚。

文学作品的话剧改编,不仅让剧本创作拓宽了题材,强化了主题,而且为舞台艺术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线上线下、科技赋能、文旅融合、文化创意、沉浸式演出等,让话剧的艺术表现更具现代感和传播效益。


(作者:宋宝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

话剧《家有九凤》:家是小社会 爱是大主题(宋宝珍)

新时代话剧:历增岁月 春满山河(宋宝珍)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