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2016—2019年原创首发文章>正文

全国首届歌词评论研讨会在内蒙古包头市召开

2017-07-18 阅读: 来源: 作者:欧文静 收藏

  7月8日至9日,全国首届歌词评论研讨会在内蒙古包头市召开。研讨会由光明文学遗产研究院、《职大学报》编委会、包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在内蒙古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召开。方铭、晨枫、韩冷、克明等来自北京、内蒙古、四川、江苏、湖北等全国各地的40余名歌词作家和歌词评论家参加了会议,畅谈歌词创作和歌词评论现状,研究歌词评论界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指示,围绕“歌词创作、评论的现状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当下歌词评论中的褒优与贬劣”和“如何推动歌词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这三个议题展开讨论。

  全国首届歌词评论研讨会开幕式现场

  《职大学报》主编周秉高教授主持开幕式

  由全国41所高校联办、包头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职大学报》,自2012年开始开设“歌词赏析”专栏,并于2014年正式定名为“歌词评论”。五年来,该专栏发表了近百篇歌词评论文章。201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一部《优秀歌词赏析》的教材,还在大学生中开设了“优秀歌词赏析”课程。在五年实践的基础上,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倡议和承办了这次会议。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茂元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茂元在致辞中强调,实践证明,将“歌词评论”这一文艺评论形式做大、做强,使其向纵深发展很有必要。当前,那些颓废的、不健康的歌舞,扰乱视听、麻痹意志,无益于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也无益于他们审美情趣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有一批人对大量的、纷至沓来的歌词进行鉴别和评论,通过鉴别和评论来引导大众和广大青年,让他们能从歌词中得到美感的享受和思想的启示。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导方铭

  中国屈原学会会长、《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栏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语言大学博导方铭在开幕词中说, 纵观中国文学史,只有不可歌的诗,没有不是诗的歌。歌词,需要有引导人向善的价值力量,同时需要语言的优雅和韵律的和谐。当代各种报刊上歌词评论的文章数量有限,歌词评论队伍相对薄弱,这充分说明当代歌词评论领域比较冷清。“全国首届歌词评论研讨会”邀来全国各地众多歌词理论家、歌词评论者、歌词创作者、曲作者等欢聚一堂,热烈探讨歌词评论这个重要命题,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好事。

  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包头师范学院教授张伟

  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包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阴山学刊》主编、包头师范学院张伟教授在致辞中说,和诗歌的评论与研究相比,歌词的评论与研究是滞后的。无论是所投入的研究力量、成果的数量、研究的品位、发表的园地等,都与诗歌的探索不成比例。所以,纠偏补弊,迎头赶上,重视歌词评论,加强歌词评论,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著名歌词理论家、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原副主席晨枫

  国内著名歌词理论家、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原副主席晨枫先生作了题为《百年中国歌词创作、理论的沿革与反思》的报告。他认真梳理了百年中国歌词创作的历史脉络、每一个历史时期歌词创作的特点,着重阐述了百年来歌词理论研究的前世今生。他认为,艺术创作作为一种艺术实践,不可能、也不应该脱离开理论指导。听任理论研究与艺术批评处于零散的、被动的状态,同有目的地去进行理论批评队伍的建设、主动地开展理论研究与艺术批评,其效果是全然不同的。晨枫先生认为百年歌词发展引发反思,多元文化生态环境下的歌词,得力于音乐传媒的多样化与开放性,使得歌词获得了空前自由的创作天地。但同时,一味的娱乐化、快餐化,也在消解着作为艺术的歌曲与歌词应当具有的艺术价值。在利欲的驱使下,歌曲与歌词的美学本质正在受到严峻挑战,欣赏群体们的鉴别能力正在受到考验。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今天,如何创造崭新的属于时代的新歌词,这是一项严峻的时代课题,这也正是本次“全国首届歌词评论研讨会”的重要意义所在。

  专家们一致认为,当前歌词评论太少,“贬劣”的文章又更少。我们必须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必须在歌词评论中大力“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歌词评论要向纵深发展,除了在刊物上多发表评论文章外,还需组织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研讨会,以提高歌词评论作者的思想水平和理论修养;并建议定期开展规模较大的歌词评论征文活动或评优活动。

(文/欧文静)

 

延伸阅读:

      母亲节,把爱唱出来——《烛光里的妈妈》歌词赏析

      别让歌词成了标语展(辽宁微评)

      鲍勃·迪伦获诺奖:歌词中的“诗”与“思”

      歌词为什么越来越“水”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