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音乐舞蹈>舞蹈评论>正文

让古老的民族文化在现代艺术表达中焕发新生

2025-04-29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刘汉俊 向云驹 胡一峰 饶翔 收藏

在文旅融合深度发展的当下,旅游演艺已成为展现地域文化魅力、吸引游客的核心竞争力。由恩施州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携手国内知名导演、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核心主创杨嵘与湖北省民族歌舞团倾力打造的民族歌舞剧《西兰卡普》,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逐渐成为湖北文旅版图的新地标。过去一年,《西兰卡普》累计演出近400场,吸引30万左右观众走进剧场。该剧突破传统舞台局限,通过“文化活化+旅游引流+产业赋能”的创新模式,将土家族千年织锦技艺、非遗歌舞、民俗风情等文化符号融入西兰与卡普的爱情叙事,让古老的民族文化在现代艺术表达中焕发新生。本期特邀学者、评论家围绕《西兰卡普》,探讨在文旅融合浪潮中如何以艺术叙事激活传统文化基因,以产业思维赋能地方发展。

——编者

写在清江上的爱情史诗

刘汉俊,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我原本以为“西兰卡普”是个外国名词,后来才了解到它是湖北恩施等地的一种织锦,属于土家族人手工制作的非遗作品。土家人的织锦技艺可追溯至四千多年前的巴人部落。湘鄂地区的土家先民使用丝、棉织出峒锦、峒被、峒巾;川、黔地区的土家先民则以麻代丝,织就“斑布”制衣。土家人“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并饰以花纹图样,呈现出“鹤、凤、花鸟之状”,织就的彩布、制成的衣裙更是“衣裳斑斓”。据史书记载,“土妇善织锦,裙被之属,或经纬皆丝,或丝经棉纬,挑刺花纹,斑驳五色”。织锦戴于头顶尽显美丽,穿在身上华贵典雅,铺在床上富丽堂皇。在土家语中,“西兰”意为铺盖,“卡普”意为花朵,“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在湖北恩施,“西兰卡普”不仅是织锦的名称,还是两位土家族青年男女的名字。男子名为卡普,女子名为西兰。西兰美丽善良、忠贞贤淑,卡普英俊勇敢、正直能干。

美丽的山水,一定有美好的爱情发生,故事在画卷中展开。古朴而经典的吊脚楼依山傍水而立,精美且绚丽的西兰卡普如长卷漫舒。清江两岸,武陵山区,勤劳的土家儿女与各族同胞情同手足,他们一同渔猎、耕作、采樵,安居乐业,其乐融融。清江轻歌曼舞,从悠久的远古飘来,在氤氲中弥漫开去,如歌的慢板,行走在亿万年的苍翠中,不知道是一江清水洗翠了满目的青山,还是绵延滴翠的山峦染绿了江水。只有时间在时光的映射下,走着亘古不变的步履,只有时序在时空的舞台上,架构天地之间的方木圆柱,静候神秘的主角。古朴在等待生动,永恒在静听灵动。

此刻,只在此刻,一缕悠扬,一丝缠绵,从清流天边、白云生处飘来,缥缈如天籁,让人心动。山在听,云在看,啁啁啾啾在张望,呢呢喃喃在踮脚。只有“咔嗒、咔嗒”不等待,把古老的节奏、苍老的声音,拉到了现场、你的跟前,放大。是的,那“咔哒”声来自一台织锦机。年迈的妇人端坐在织锦机前,像一尊故事,从上古走来。她的手里织着西兰卡普,残黄的故事,新鲜的色彩,在延续。那绵长的丝线,宛如一条绵长的清江,是一段故事的引线。金线与银线,金梭与银梭,交织出故事的主角。

主角是美若仙子的西兰,西兰是碧水青山的主角。采茶武陵山间,顾盼夷水江畔。青山在引吭高歌,绿水如旋律萦绕,姑娘的笑语欢声,是美丽的音符在跳跃。忽闻高亢的峡江号子,从奔涌的波涛中迸出,穿云裂帛,回荡峡谷,澄练如洗星飞扬。龙船在波涛中行进,纤夫弓行,崖壁嶙峋,惊涛骇浪鼓荡着逆水潜流,力量与力量在较劲,吭唷与嗬嗬在攒力。挺立船头的,是壮实的土家族后生卡普,一如千年之前劈波斩浪的巴人首领廪君。他挥手间江涛翻滚,他举足间平涛千顷,他翻覆之间的风云际会气象万千,把西兰姑娘看呆了。卡普是千寻峭壁的主角,主角是坚强勇敢的卡普。美丽的西兰与英雄的卡普在江边邂逅,第一次相遇便是惊涛三丈,第一眼对视便是弱水三千。山情水意化作一盅香茶,万千绚丽集于一方织锦,搁在腰上,戴在头尖,披挂在身上。红尘流水,有山则止,游龙惊涛,有凤来仪。山对山来崖对崖,云叠云来水连水,歌舞是热烈的表达,织锦是美好的信物。“阳雀叫那个抱着嗯呐哥”,妹娃子要哥推过河。卡普与西兰,犹如盐水女神和廪君,跨越时空的爱情重现,幸福的航程从远古启帆。相会月光下,相约天地间,只等月圆花好时分。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打破了这份美好。龙船在翻涌肆虐的恶浪中飘摇,船身遭受风摧浪击。勇敢的卡普奋不顾身冲到江边,试图稳住船体,却被一阵狂风卷入江中。美丽善良、忠贞不渝的西兰悲痛欲绝,但她坚守对卡普的承诺,毅然决定如期筹办婚礼。就在极度悲伤之时,历经九死一生的卡普竟奇迹般归来。西兰喜出望外,众乡亲亦欢欣鼓舞。最终,西兰与卡普携手步入婚姻殿堂,绚丽的西兰卡普作为爱的信物,见证着他们甜美的爱情与长久的幸福。

对,《西兰卡普》是一部剧,一部表现西兰与卡普爱情故事的歌舞秀,让你兴奋激动欢快,又让你潸然泪下心疼不已。恩施土家族的民间传说、民族歌谣、民俗故事构成了全剧的主题与框架;土家族的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服饰、手工艺搭建起全剧的主体内容与情节脉络;土家族的传统建筑、婚丧嫁娶、衣食住行、节庆礼仪则成为贯穿全剧的核心要素;峡江纤夫号子、哭嫁歌、“撒尔嗬”、咚咚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和民族器乐,更是为全剧增添了诸多精彩亮点。深情款款的《龙船调》《六口茶》《门前一口堰》等经典民歌,令人心旌摇荡;八宝铜铃舞、摆手舞、茅古斯等传统舞蹈,使人热血沸腾;土家婚俗中请媒、定亲、拜年、备嫁、哭嫁、迎亲、拦门、背亲、起轿、拜堂、闹新房等程序,充满热烈奔放、欢乐祥和的氛围,意趣横生。

清江水湍湍,武陵山巍巍,一段缠绵刻骨情,一幅美丽幸福锦。《西兰卡普》是一部土家族风情的文化史诗和土家儿女的爱情史诗,是一部书写在西兰卡普织锦上的爱的赞歌,是流淌在土家族儿女心中的诗与歌。

踏歌寻韵,解码山水人文的灵犀画卷

向云驹,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民族歌舞剧《西兰卡普》是围绕恩施地区土家族文化题材展开的一次全新创作,也是地方歌舞剧艺术领域的一次突破。土家族拥有800多万人口,主要聚居在湘鄂渝黔四省交会地带,其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西兰卡普》虽是一个区域性的文化事件,却为各地文旅融合、观光性实景演出打造、地域性民族艺术创新,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美学精神的阐释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成功范例。讲好中国故事,是借助文化传播推动文化交流与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式。西兰卡普是土家族人民创造的一种民族民间织锦,在民间俗称“土花铺盖”。早在2006年,土家族西兰卡普织锦技艺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兰卡普在土家族民间久负盛名,是土家族民族文化标志性的代表。围绕西兰卡普,土家族民间传说衍生出众多解读性故事。

目前已搜集到的西兰卡普传说故事存在多种“版本”。其核心内容讲述的是土家少女西兰心灵手巧,能够织出世间最美的土锦花色。听闻白果树会在半夜寅卯时分绽放最美的花朵,西兰便偷偷前往后山观赏。因嫉妒而生嫌隙的嫂子向土司进谗,诬陷西兰每晚与人私会、伤风败俗。土司连夜跟踪,见西兰与白果树“倾诉”,一怒之下挥刀砍断白果树,西兰也因此含恨气绝。此后,人们为纪念西兰,便将土家织锦命名为“西兰卡普”。最早见诸记载的多种异文均呈现悲剧结局,而在民间,西兰被赋予民族美的化身的崇高地位,被视作民族美的创造者。通过西兰献身于美的创造这一叙事,西兰卡普所蕴含的美被人格化、唯美化、精神化,西兰崇高的美学精神也被注入民间各类美好的事物之中,使其更具人格美的光辉。此外,西兰卡普传说的异文也反映出不同时代的讲述变异,后续在民间还发现了以青年男女先悲后喜爱情为主题的大团圆版本。可以确定的是,这一故事的原型或文化核心在于歌颂女性的纯洁、赞美女性的美,以及褒扬女性对美的追求与创造。歌舞剧《西兰卡普》对这一题材进行了创造性开掘。全剧大胆塑造了西兰和卡普两位青年角色,通过二人相识、相爱、立誓、离散、重逢的情感起伏,将民间织锦进一步拟人化、人格化。以人物命运重新诠释西兰卡普,凭借情感打动观众,以人物承载织锦文化内涵。当全剧落幕,一匹巨大的西兰卡普横贯天地、绵延不绝,男女主角在铺天盖地的织锦中翩然起舞。这一画面既象征着爱情与美好事物的永恒,也展现出土家织锦在新时代的壮美华丽、绚烂夺目,更预示着土家民族的美学精神将与土家人民的美好生活携手迈向未来。

《西兰卡普》并不回避其作为旅游演出的属性,它的创作初衷便鲜明地体现出将舞台艺术创作与彰显本土文化精髓和奇观相结合的目的。该剧构建了一个崭新的“风物传说”叙事,引导观众以“物我合一”的视角去发现和感受当地山水间的风土人情及其蕴含的美学精神。值得肯定的是,在既定的人物命运与故事情节框架下,全剧通过丰富的细节、饱满的情绪与宏大的场面进行填充,在独舞、双人舞、女子群舞、男子群舞及男女群舞等情绪与情节反差极大的舞蹈编排中,八宝铜铃舞、茅古斯、肉连响、板凳龙、摆手舞等享誉八方的传统民间舞蹈轮番上演,精彩纷呈,并与各类原创现代舞蹈相得益彰。峡江纤夫号子、咚咚喹、男女对歌、众人合唱交织呈现,《龙船调》《六口茶》《哭嫁歌》《敬酒歌》等经典曲目也适时响起。音乐与舞蹈相互交融,传统与现代彼此映照,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又充分展现出民间文化的地域特色。

音乐和舞蹈是歌舞剧的灵魂,也是表达全剧故事情节与人物情感的艺术语言。地域化、民族化、民间化的音乐舞蹈经创造性编排与化用,虽元素丰富却繁而有序、多而不杂。这些艺术形式在有限的演出时间内,以叙事简洁、情节明晰、节奏紧凑为特点,看似点到为止,实则充分展现了土家文化的艺术风貌。《西兰卡普》不仅是土家族音乐舞蹈的集大成之作,更是恩施民间文艺的精华荟萃,其中诸多文化原型具有独特的地域唯一性。这部歌舞剧通过文化呈现,客观上向观众发出文化召唤——循着审美的线索与指引,探寻民间文化的深邃魅力。这正是其作为旅游演出匠心独运之处。

土家族姑娘通常十二三岁起便坐在腰机式机床上学习织西兰卡普,十五六岁时大多已成为织锦能手,西兰卡普更是她们出嫁时的必备之物。在歌舞剧《西兰卡普》中,这种民间文化景象通过光影、影像、意象、象征、色彩、造型、置景、服装,以及服装走秀和超长巨锦等元素贯穿视觉空间,使舞台满台生辉。贯穿全剧的西兰卡普视觉元素,构成了西兰卡普织锦实际生成与现实存在的视觉叙事,呈现出其文化生命的发展历程。

该剧在新科技舞台技术的视觉赋能下,呈现出以往仅在实景空间、户外场地或山水环境中才能实现的空间开放、山水重叠、虚实相生的广阔艺术效果。虚拟空间、真实影像与鲜活的舞台形象相互“重组”,将小剧场转化为视觉宏阔、视像壮观、视野深远的艺术大空间。即便剧终时天幕上出现的恩施百姓生活纪实影像,也未让人产生违和之感,反而起到了沟通历史与现实、舞台与社会、艺术与生活的作用。

(图片来源于“湖北省民族歌舞团”微信公号)

以艺术方式再现传统非遗的精彩

胡一峰,中国文联研究室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西兰卡普”,在土家族语言中指美丽的织锦。如今,在土家族世代居住的恩施,“西兰卡普”又成为一部歌舞大秀作品的名字,而在这部精彩的作品中,西兰和卡普又分别是土家族男女青年的名字。在60多分钟的时间里,《西兰卡普》以独有的民族风情讲述感人的爱情故事,用载歌载舞的方式,让观众牢牢记住了这个略带神秘感的名字,记住了土家族悠久的历史、瑰丽的文化和炽热的情感。

新时代以来,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神州大地如火如荼展开,艺术创作者自觉赓续中华文脉,解码民族美学,推出一系列精品力作。其中,从文物精品、非遗工艺中汲取灵感、萃取题材、演绎故事,形成一股创作热潮,绘就了我们这个时代绚烂而新颖的艺术图卷。不论是取材于经典名画《千里江山图》的舞剧《只此青绿》,还是源于汉代织锦护臂的舞剧《五星出东方》,都充分发掘和展示出传统文化器物内蕴的思想、艺术和美学内涵,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文艺创作传统注入了时代内涵。诞生于恩施的民族歌舞剧《西兰卡普》则为这幅正在徐徐展开的艺术图卷增添了新的亮点。

“西兰卡普”与土家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被誉为土家族的“五彩活化石”。按照习俗,土家孩子出生时外婆要送织锦,婴幼儿时要盖织锦,女孩子自小学习织锦,出嫁时在织机上制作西兰卡普作为陪嫁。“西兰卡普”4个字记录着土家人的人生风景,刻印着土家族的文化密码,也蕴藏着这个古老民族对生活的祝福、对人生的期待以及对真善美的向往。如今,在这场歌舞大秀的舞台上,西兰卡普不仅作为美丽的织锦工艺品本色呈现,而且跳出器物的本来形态,在艺术语言的重新表述下,“活化”为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展现为或欢快或深沉的音乐舞蹈,以非遗文化的艺术再造,开辟了非遗传承的新路径,拓宽了文脉赓续的新空间,也为当下文化器物艺术转化的热潮提供了新的经验和宝贵借鉴。

这次非遗文化艺术再造的成功,离不开《西兰卡普》对多样化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合运用。作品开篇,悠远轻柔的音乐如一缕渐强的阳光,把观众带入武陵山、清江水的美妙画卷之中,吊脚楼依山而立、层层叠叠,火塘星星点点、悄然跃动,雾气氤氲中,勤劳的土家女子守在织机旁,美丽的西兰卡普仿佛上苍所赐的礼物,从她们手下缓缓流出,一如恬静质朴的生活,祖祖辈辈,月月年年,生生不息。接下来的场景里,茅古斯、虎图腾、采茶小调、峡江纤夫号子、滚龙连厢、摔碗酒、八宝铜铃舞、肉连响、女儿会、哭嫁等地域文化符号以及土家织锦、苗族银饰、彝族漆器等民族工艺特产渐次登场,汇成一幅广视角、多层次的民族风情画卷。《六口茶》和《龙船调》的闪亮登场则把演出氛围推向高点。《六口茶》是恩施著名民歌,喝茶一口,问答一番,把初识爱情甜蜜的男女青年炽热又略带不安的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龙船调》更是享誉世界的民歌经典,节奏明快,抒情酣畅。两首民歌都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叙事性强,画面感足,诙谐幽默,与《西兰卡普》的整体基调可谓无缝衔接。

值得一提的还有《西兰卡普》的结构。客观地说,这类以歌舞为载体、以文旅演出为目标的文化产品,很容易陷入歌舞元素杂糅淹没情感内涵的误区,也可能因为过度追求视觉效果而出现叙事碎片化的问题。可喜的是,《西兰卡普》妥善处理了歌舞表演与主题叙事、视觉呈现和情感表达的关系,有技术感却没有被技术喧宾夺主,而是以审美的方式把握当地文化传统和生产生活,用音乐舞蹈以及现代舞美技术的方式加以表现,带给观众一场瑰丽不减清雅、奇幻不离现实、热闹不失深邃的艺术盛宴。

全剧分为“锦绣·西兰卡普”“缘起·山水相生”“心声·山歌定情”“情殇·真爱永恒”“和合·编织幸福”和“永远的西兰卡普”6个篇章,以情感逻辑催动创作逻辑,以创作逻辑呈现情感逻辑,简洁而生动地讲述西兰卡普的爱情故事。作品还设置了“山歌叙事人”这一角色,他在每一篇章的开头登场,用一首首古朴悠扬的山歌,概括剧情,承上启下,使全剧的主题主线更加清晰。于是,我们看到,在这个故事里,既包含了两位土家族青年相知相恋,心心相印的舒缓讲述,又有相爱者被迫分离后英雄归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反转团圆,在这里,动与静的舞台张力和乐与悲的叙事张力互为渲染,共同完成了一曲轰轰烈烈、天荒地老的爱情壮歌。

其中,不乏令人印象深刻的“名场面”。比如,卡普落水后,西兰独自在水边悉心地梳洗着自己,为即将到来的婚期做最后的准备,在这静静的悲伤中,大红轻纱忽然从天而降,给西兰披上了巨大的红色盖头,把悲情推向极致,又仿佛上天的神秘祝福预示着结局的美好,使观众不仅在视听感官而且在心理共情的意义上“沉浸”到剧情之中。时下歌舞秀大多以“沉浸式”为目标,但不乏流于“视听轰炸”之作,反观《西兰卡普》统筹技术与艺术两种手段营造的演出效果,则为歌舞秀如何实现深层次的“沉浸”的效果提供了范例。

传承本土文化 讲好地方故事

饶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光明日报高级编辑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各地纷纷推出实景演出、大型歌舞表演等项目,打造地方或景区文化名片,这已成为文化旅游行业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在这股发展潮流中,湖北恩施精心打磨出民族歌舞剧《西兰卡普》填补了当地大型文旅演艺剧目的空白。该演出致力于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讲好地方故事,在艺术精品化方面的追求值得称赞。

在“讲好地方故事”层面,《西兰卡普》构建了完整的情节脉络。虽然对于歌舞演出而言,叙事并非核心要素,甚至不是必备元素,但对于喜爱故事的中国观众来说,生动的情节仍是吸引他们走进剧场的关键。在这一点上,《西兰卡普》别具匠心。演出虚构了西兰和卡普这对土家族青年男女形象,演绎了二人从相识相爱、历经生离死别,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作为一部时长约一小时的歌舞演出,虽难以铺陈复杂情节,但《西兰卡普》凭借简洁明快的叙事节奏与大团圆结局,契合了普通观众的欣赏习惯与心理预期。

该剧分为四个叙事段落,对应西兰与卡普相识、相恋、离散、团圆的过程。每个段落开始前,一位土家族阿爸都会出现在舞台左侧的吊脚楼上,面向舞台右侧屋内低头纺织的阿妈与台下观众,以地方民歌形式唱出下一场景与情节。他手中道具(树枝、绣球、船绳、红盖头)也具有独特表意功能。例如,在第三场前,阿爸手持船绳唱道:“月光啊竹林深,情话啊伴虫鸣,郎说正月里去舍,妹说中秋就行。狂风啊来得狠,浪涛啊断啊断人魂,眼看月将圆,那个哥哥啊人啊无踪。”提前预示了从月下定情到阿哥被浪涛冲走的情节转折。阿爸的演唱不仅承担叙事与“报幕”功能,让幕间转场更自然流畅,还成为演出有机组成部分,这一设计精巧独特。

自然,歌舞演出的叙事与文学作品存在显著差异。除了叙事人阿爸的演唱,每一场的情节推进都依赖演员们的歌舞演绎。以第一场为例,一群拉纤船夫准备穿越险滩,拉纤的动作设计刚劲有力,将清江边的历史场景生动再现于舞台,赋予整段表演沧桑厚重之感。众人成功渡过险滩后,一位男青年立于龙船之首,劈波斩浪,男主角就此登场。紧接着,在翠绿的茶园中,一群身着绿衫、背着茶篓、端着簸箕的采茶女在茶山上忙碌劳作,她们的采茶舞柔美曼妙。此时,一位红衣少女加入舞蹈队伍,形成“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视觉效果,女主角惊艳亮相。随后,舞台虚拟场景切换为吊脚楼竹影,悠扬笛声响起,男女主人公分别与翻飞的红绸带共舞,通过含蓄、缠绵又热烈的肢体语言,象征两人心意相通。

恩施,这座地处湖北省西南部、位于武陵山脉腹地的美丽小城,这里山清水秀,风光如画,正如剧中所唱:“清江水清又长,武陵山高又壮。”世世代代生活在此的土家族人民,以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与独特的土家族文化。在剧中,清江边和茶山构成人物主要的劳动场景,吊脚楼和竹林则成为人物生活的主要布景。第二场中,土家人欢欢喜喜过年,在热烈的氛围里,男女主人公相识相恋。《六口茶》《龙船调》等耳熟能详的地方民歌巧妙融入,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更展示了土家族文化魅力。这些民歌与整场演出中的女儿会、摆手舞、哭嫁等土家传统文化,以及该剧的中心意象——“土花铺盖,西兰卡普”,共同构建起“讲好地方故事”的又一层面。

《西兰卡普》要传递的核心是“情”——纯洁忠贞的儿女情、善良优美的人情,以及传承传统的“千古情”,一如演出的“引子”部分,借小女儿之口唱出的“每根丝线都连着我们,一根线是一天好时光,祖祖辈辈,月月年年”,也一如结尾演员们高歌的“永远的西兰卡普,镌刻千年的情”。这构成了“讲好地方故事”的更深层面。


延伸阅读:

为一个世界性新学科奠定和夯实理论之基(向云驹)

山花烂漫最动人(胡一峰)

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散文作品述评(饶翔)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