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
  • 李昌菊:当下美术批评异象之忧思

      新世纪以来,美术批评文章产量颇丰,展现出一派活跃、繁盛的景观。无论是在画展研讨会的现场,还是在不同传播媒介上,美术批评都发声广

    2016-01-22详情
  • 戴清:“仙侠奇幻”影视文化热的审美思考

      2015年暑期,动画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电影《捉妖记》、电视剧《花千骨》先后亮相银幕荧屏,票房、收视都十分可观。尽管媒介形式不

    2016-01-21详情
  • 张伯瑜:音乐“非遗”的原样保护与发展保护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章程》,从此,全世界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始付诸实施。为什么今天会提出对

    2016-01-20详情
  • 从《酌中志》看文人笔记的影视价值

      《酌中志》是一本十分特殊的明代文人笔记,为影视改编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具有重要的影视创作价值。本文以这部文人笔记为例,研究传统文

    2016-01-18详情
  • 索久林:通感在摄影艺术中的呈现与应用

    通感,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也生活在通感中。通感是个广义的概念,具体地可以分为生理层面、生活(科学)层面、艺术层面三种通感现象。

    2016-01-15详情
  • 胡崇炜:书法本体的失落与追回

      自改革开放以来,书法的复兴与繁荣让人始料未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书法复兴令人欣慰。但回溯中国书法历史,传统的失落是

    2016-01-13详情
  • 余开亮:中国古代“文道观”的当代价值

      文道关系曾经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核心命题之一,随着现代性美学体系的确立,文开始挣脱道的约束走向了独立发展之路。在反思现代性、面

    2016-01-08详情
  • 杜学文:略论中国审美之重建

    弘扬中国精神,重建中国审美,并不仅是一个“向后看”或者说回望传统的问题。尽管就今天的我们来说,“向后看”的问题也没有很好地解决,我们对民族的过去,以及曾经创造的辉煌似乎也没有真正的认知与理解,更多的是一种为满足某种理念要求而采取的断章取义、实用主义。我们还没有真正进入民族的内心,体验先人的创造。与此同时,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向前看”

    2016-01-05详情
  • 林琳:美学——传统与未来

    近日,第八届全国美学大会暨“美学:传统与未来”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的16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就传统美学研究、美学基本理论进展、美学与艺术学、比较美学、新媒介与后现代美学形态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下文分五个方面对本次会议进行综述。
      一、继承与创新:与时俱进的中国古代美学研究

    2015-12-30详情
  • 高伟:中国情节性杂技创作与现代转型

      杂技[1]是一门以人的肢体技巧作为本体语言的艺术,技巧不具有表意的功能,技巧完成的动态过程就是杂技表达的全部内容,所以杂技在几千

    2015-12-28详情
  • 叶青:当代美术评论要重塑批评精神

      近期,对美术批评的再批评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这种关注源自人们对于美术创作与发展现状的认识,也源自于人们对于美术批评自身

    2015-12-25详情
  • 陈晓云:电影导演代群耗散之后:创作流变与格局重组

      以代群来研究某个特定时期的导演群体,并进而梳理电影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内地特有的现象。此种研究,在将电影导演研究清晰化为代际 块

    2015-12-23详情
  • 曾来德:汉字书法的命运与中国文化的兴衰

    学习书法,可以提升国民的素质;写好书法,可以写出中华民族的审美。一部书法史和一部文化史共衰共荣,历数千年而不变。中国文化的意涵是无

    2015-12-21详情
  • 宋宝珍: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话剧找到了紧跟时代、服务大众的契机,这一时期被称为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不仅创作、演出数量猛增,而且普及程度加大,一时成为独步神州的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

    2015-12-18详情
  • 文化研究的本土化历程与当代语境

      文化研究的本土化如今越来越成为学界共同思考和关注的问题。但是,很少有人以本土化为出发点梳理文化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文化研究本

    2015-12-17详情
  • 彭锋:中国艺术的三个维度——自然·心灵·文化

    我们要欣赏中国艺术,不仅要欣赏艺术家所描绘的自然对象(“眼中之竹”),而且要进入艺术家的心灵世界(“胸中之竹”),与艺术家进行精神上的沟通和交流,同时还要能够欣赏艺术语言,进入中国艺术的文化世界和历史语境。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欣赏自然、心灵和文化这三种看似矛盾的因素如何在一种交叠影响关系中达成平衡。

    2015-12-16详情
  • 刘成纪:季札观乐与中国审美批评之诞生

      近代以来,在由真、善、美构建的人类知识体系中,真指向科学,善指向道德,美则指向文学艺术。也就是说,文学艺术虽然具有启人心智、增

    2015-12-15详情
  • 郭启宏:传历史之神 写时代之真

      上世纪80年代,我首倡传神史剧的理论主张,二十多年过去了,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有必要对从前的戏剧主张进行深度的审视,从而修正、

    2015-12-14详情
  • 康健民:理论评论对电影生态的价值引领作用

      电影作品作为人民大众文化消费的重要选择,既可以是学者们讲台论坛上的课题,也可以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自电影出现,电影批评和理

    2015-12-09详情
  • 刘奇葆:在中国杂技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文艺繁荣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我们今天欢聚一堂,共

    2015-12-09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