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也生活在通感中。通感是个广义的概念,具体地可以分为生理层面、生活(科学)层面、艺术层面三种通感现象。
弘扬中国精神,重建中国审美,并不仅是一个“向后看”或者说回望传统的问题。尽管就今天的我们来说,“向后看”的问题也没有很好地解决,我们对民族的过去,以及曾经创造的辉煌似乎也没有真正的认知与理解,更多的是一种为满足某种理念要求而采取的断章取义、实用主义。我们还没有真正进入民族的内心,体验先人的创造。与此同时,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向前看”
近日,第八届全国美学大会暨“美学:传统与未来”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的16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就传统美学研究、美学基本理论进展、美学与艺术学、比较美学、新媒介与后现代美学形态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下文分五个方面对本次会议进行综述。
一、继承与创新:与时俱进的中国古代美学研究
以代群来研究某个特定时期的导演群体,并进而梳理电影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内地特有的现象。此种研究,在将电影导演研究清晰化为代际 块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话剧找到了紧跟时代、服务大众的契机,这一时期被称为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不仅创作、演出数量猛增,而且普及程度加大,一时成为独步神州的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
我们要欣赏中国艺术,不仅要欣赏艺术家所描绘的自然对象(“眼中之竹”),而且要进入艺术家的心灵世界(“胸中之竹”),与艺术家进行精神上的沟通和交流,同时还要能够欣赏艺术语言,进入中国艺术的文化世界和历史语境。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欣赏自然、心灵和文化这三种看似矛盾的因素如何在一种交叠影响关系中达成平衡。
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文艺繁荣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我们今天欢聚一堂,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