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民俗是在民间自发生成的,永远处在不断传播,不断升华、丰富、美化的动态过程中。它符合绝大多数人向真、向善、向美的共同的心理诉求,它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对所有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存发展都无害,它是所有人共同营造又总能反哺于所有人的“文化共同体”。
在新中国民间文艺的发展历程中,这种坚定的文化自信、学术追求和使命担当,就是文化薪火相传走向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民间文艺的生机和活力正是我们民族文化创造力最生动的表征。
当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不再是一句空话,每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上当地老百姓都会因自己的努力而受到表彰、点赞,自信心爆棚时,“中国农民丰收节”也便有了实实在在的现实意义。
段建珺剪纸当代传承、发展和创新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真正有才华的传承人和艺术家,只有双脚牢牢踩在田野里,融古通今,才能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多元文化的社会转型期,承传中国民间剪纸文化优秀传统,才能老干发新枝,才能光耀中华优秀文化根脉,无愧于时代和后人。
由郭学东担任主编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说唱·山东卷》,是由山东省的一批对民间说唱研究情有独钟的有识之士,在1956年至2015年间山东民间老艺人口述记录与视频录像资料中,经过甄选、整理、编纂而成。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在选编“民间说唱卷”的时候,既要遵循民间文学大系的总体要求,又要关注当下曲艺的生存状态,才有可能编纂出具有时代精神映照下的民间文学说唱卷。
《清代西部皮影艺术图录》出版,了却了丁先生30多年来的一个心愿。他为西部偏远地区残存的老皮影留下了珍贵影像,使更多的人能够观摩和欣赏,我们应该感谢他。
近期出版的《丝绸之路话丝绸》从丝绸之路上的丝绸本身展开,通过一件件丝绸国宝讲述丝绸文化的内涵,以及丝绸承载的中华文明历史底蕴和文化自信。
从节气到节日,作为中华文化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节庆文化的形成与历史流变有力地显示了东方文明的源远流长及其兼容并包、复杂多元的文化特色,来看专家对“清明文化”的历史形成的梳理介绍。
落实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好民间文艺知识产权的保护服务工作,开展好民间文艺传承与志愿服务活动,使优秀的民间文艺服务今天的百姓生活,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样式具有今天的生活主题、时代内涵、时代精神。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建议,加强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填补相关学科空白,努力实现民间文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围绕推进民间文艺学相关话题,记者采访了潘鲁生。
2018年民间文艺全面、系统地将40年来民间文艺研究的中国特色表现出来,以普通民众为出发点,关注“日常生活”,显示了新内容、新思想和新气象。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公示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的公告。公告显示,175个乡镇入选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