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与国际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进行了一场座谈。在交流中,国际专家感慨,自己先后在中国进行了十余年关于传统工艺的田野调研,这五年,尤其能深刻感受到中国民间文化生态的变化,他们认为,中国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的自觉度在提升,从政府的公共政策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认识,文化的自信力和影响力无处不在。
十八大以来,文化事业在顶层设计与改革、公共服务与走出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民众的文化获得感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日趋繁荣,中国文化在国际的影响力迈上一个新台阶。
丰子恺《端阳忆旧》、沈从文《边城》、谢冕《香香的端午》、蔡澜《吃粽子的旅程》……不同形制、口味的粽子,承载着各地的物产环境与审美情趣,更凝练成端午这一传统节庆形象的符号,并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记忆里。那不仅是舌尖上的味道——飘香的粽叶里,包裹着多少乡愁啊
花车巡游、颁新火、赠柳、敬香……清明节前后,一系列民俗活动将把一幅活动的“清明上河图”搬上开封街头。3月24日上午,记者从2017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新闻发布会上获悉
摘要:国家的现代化开启了新时代,电话和网络普及、农民工大潮、城乡差距缩小……种种因素造就了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冲击着传统乡村生活
摘要:作者从跨国研究、跨界研究、古今比对研究、多重实证研究、补遗集成体系性研究、爱吾师更爱真理、重文献更重图片七个方面,论证了
12月24日,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中国民间文化传承示范基地、
编者按: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下称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联
在云南省澜沧县龙竹棚老寨,信仰祭祀仪式中的颂词围绕着“长命百岁”与“得吃得穿”两方面展开,这种观念几乎贯穿于祭祀活动的方方面面。在拉祜西村寨的祭祀空间、仪式道具以及信仰观念中都反映出强烈的对偶生命思维,对图像纹饰符号的使用和认同上也包含着古老的生命繁衍意识。
昨天早上7点46分,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来临。“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到了这个时节,应注意添衣防寒。养生保健也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