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搜索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故乡是人的心灵家园,那是确立你的人生基因的地方,是滋养你心灵成长的地方,它不仅是个地理标志,更是文化的认同、情感的所系和个人精神的标识。
绝大多数的文学批评,都是满足于对作品的文化阐释,文学批评本身的作用、影响,以及对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建构的能力,都越来越弱。
表演和写作都是一种抵达,抵达她自己的灵魂,经历一次次内心的对话,寻找美和有价值的人生,当奚美娟把自己40多年的创作经验,通过一种自由、随性、散漫的表达方式书写出来时,带给读者和专业工作者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也是独一份的!
《天地扬尘》跳出了把技术当艺术的窠臼,真挚地讲故事,真诚地对待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
“原浆散文”倡导类似复活传统酿酒工艺,是文学事件,更是身体力行的文学行动。
这种粗砺感不是指美学上的粗糙,而是在捕捉生活、再现生活、想象生活方面,作家抓住了生活本质的东西——陷入泥潭的时刻,如何挣扎而起。
在赵文辉近年来创作的小说中,作家借助餐饮人这个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市井人间驳杂丰富的生活样态,同时表达了他对这个时代精神的认知和关切。
《宝水》从豫北山村宝水的自然环境、空间布局、风物礼俗和人伦关系展开叙事,从麦子灌浆,花树缤纷,春去秋来、茶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中,以散点透视法描绘出一幅中国大地上乡村振兴的风俗画。
文学破圈、出圈,破的是自我的藩篱,出的是逼仄的传播空间,目的是让一个时代的文学走进更多人的内心。
他的写作特点就是扎根土地,深入群众,沉浸式地与农民和工人同生活、同劳动,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员。周立波是新时代书写“新山乡巨变”的精神性象征。
钱谷融先生,以独立之思,铸就学者的风骨,以性灵之笔呈现文学的魅力。
文化的生成来自于历史的积淀,它的变化是缓慢的,无数人生存其中,代代传承。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个体的心理结构,都是文化长期浸染的结果。
在建构新时代新文学新经典的同时,对中国乡土社会千年的文脉有所呼应,传承和创新千年中国乡土文化。
新南方写作是一种扎根生活、厚植中华文化根脉和世界视野的美学多样化写作,它既是地方性的文学想象,也是世界性的宏大叙事。
曹文轩以诗意的笔调书写镌刻着历史印记的苏北水域航船上的故事,流动的船只带动了故事的流动性。
他们更大意义上要去追寻西部大地上深层的东西、历史深处的文化积淀,比如寻找古文明中的中华民族文化源头,甚至是上古时期的文明之源。
把儿童放在心里,对绘本怀着敬畏之心,全心全意投入创作,是中国本土原创绘本不断推出精品力作的充分必要条件。
李音、何平、桫椤三位专家围绕“文学如何有效‘破圈’”“文学如何保持进击的姿态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等议题进行讨论。
唯有将“中国”“当代”“文学”同时对象化与问题化,中国当代文学史料研究才能迎来新的学术突破与发展。
这本散文集,在沿坡讨源又鞭辟入里的叙述里,既含有“我”的角度,还具有历史的厚度,人文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