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标题为:
打开活化传统文化的“锦囊”
“数字供养人”设计的智慧锦囊
由敦煌壁画与现实生活结合的“数字供养人”、将人工智能运用于体验秦俑造型的“你好,兵马俑”、利用小程序优化游览体验的“博物官”、展现文物修复现场的各种小视频……2016年至今,继故宫博物院之后,腾讯再度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文博机构达成战略合作,成功推出一系列活化传统文化的项目,为博物馆更好拥抱互联网时代,探索出不少值得借鉴与研究的样本。
助力活化和保护传统文化
“打开智慧锦囊,遇见与你有缘的敦煌之美。”今年文化和遗产日前夕,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敦煌石窟研究保护基金会、敦煌研究院、腾讯等机构共同发起的“数字供养人”公益项目正式上线。
该项目首先通过一款网页创意互动在朋友圈中传播。通过点击这款互动,参与者可以穿越到1600多年前,“轻点吹沙”随机获得智慧锦囊。每个锦囊用敦煌壁画的故事内容结合现代人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新鲜的表达方式,形成一系列智慧妙语呈现出来。
比如打开“思”这个锦囊,它会告诉你这是根据莫高窟第71窟的初唐壁画制作而成,它还会注释出“壁画里,思维菩萨身体微微前倾,作思考状”这样的知识介绍。最后,根据原始壁画,它生成了一句智慧妙语:“你认真思考的样子,自带主角光环”。
根据壁画的精美程度、故事性和延展出智慧妙语的空间,“数字供养人”最终选择了30多幅壁画。类似“天天刷剧,也要花点时间看看自己的内心戏”“通往梦想的路上没有导航,还请用心驾驶”等富有趣味的新解读,配以壁画的原始注释,让许多人不仅了解到敦煌壁画的历史和艺术之美,还可以受到敦煌文化智慧的启发,引发对现代生活的思考。
不仅如此,参与者在获得智慧妙语后,还能以“数字供养人”的身份捐赠0.9元到公益平台。项目所筹善款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接收,并首先用于敦煌莫高窟第55窟的数字化保护。
“这是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第一次通过互联网面向社会进行公开募捐。”敦煌研究院数字化所副所长俞天秀告诉记者。据他介绍,自上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就开始推行数字化工作。数字化工作工程量大、耗资不菲,这些经费有一部分是国家项目支持,有一部分来自一些基金会和热爱敦煌的友好人士捐助,但这些还远远不够。
俞天秀说,自己在微信转发了“数字供养人”项目后,很快得到朋友的响应。“好多人留言说捐了好几次,还有很多人说,没想到自己也可以捐钱保护文化遗产了,觉得保护文化遗产跟自己距离很近,很方便。”
“我们希望借助‘互联网+’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让社会大众都来关心敦煌石窟的保护,通过捐赠参与到保护文华遗产的行列中来。同时,也希望以公益方式展示数字化保护的成果,让更多人亲近文化遗产,亲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杨秀清表示。
敦煌研究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副主任杜鹃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其实我们做这个项目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募捐,还是想传播敦煌文化。”她表示。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里的“博物官”小程序
为博物馆提供数字解决方案
最近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参观的人会发现,在入门口、展柜等不少地方都可以发现“博物官”的踪迹。
“博物官”是一款由腾讯开发的小程序,为博物馆提供一种全新的智能导览方式。通过这个小程序,参观者可以快速获得对应文物的数字信息,比如用手机拍下铜车马一号和二号的照片,然后将其传送到小程序上进行识别,就可观看藏品3D模型的360度细节,获取详细信息和有趣的解读,并且可以对此进行点评。
“这样的新导览方式是对传统导览方式的有效补充。”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田静表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每年都有10%左右的游客递增率。大量参观者进入博物馆有不同的需求。这种新的导览方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可以自由选择。没听懂我再反复听一遍,没听清我把音量调大一点。但如果是讲解员你就不好意思让他反复讲,况且讲解员有规定的工作时间。”
不仅在导览上进行智能化,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还入驻腾讯微视平台,上线了文物历史小故事、文物修复现场、博物院工作日常、经典展品介绍、游客游览盛况等小视频。未来,博物院丰富的文物藏品以及背后瑰丽的历史文化,将进一步突破固有的时空限制,让公众获得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
看到这些新变化,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侯宁彬深有感触。他坦言,大家现在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更多的还是关注兵马俑、陪葬坑这几个区域,大概只有15%到20%的观众去看秦始皇帝陵。然而,在整个秦始皇陵里边,兵马俑和陪葬坑只是冰山一角。
“如何对整个秦始皇陵、秦始皇及那个时代所创造的历史进行阐释和展示?只用传统手段恐怕很难讲清楚,尤其很难让年轻人接受。所以我们必须引入现代科技,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侯宁彬对记者说。在他看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度和兴趣很重要,“只有先产生兴趣,我们才有可能把相关的知识传递给他,把相关的价值观传递给他”。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里的“博物官”小程序
向全球文博机构发出邀请
在与腾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信息部主任赵昆的微信里多了10几个群,这些群分别针对不同项目的策划、需求、对接以及推进。今年3月,他与几位同事特地到深圳去考察,短短几天里与腾讯十几个业务部门进行“车轮式”见面,深入沟通。考古部主任张卫星还为腾讯员工开设宣讲课,介绍考古知识和秦文化。
“一个项目,从提出来到最后落地,要经过无数次讨论。我们从事文物工作,对一线用户的需求不是很了解,只能提出来一个方向,然后大家不断碰撞和打磨。他们的创意常使我们脑洞大开。”赵昆表示。
作为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对接的主要负责人,杜鹃也对腾讯团队的精心策划和辛苦付出印象深刻:“每做一个项目他们都会来实地调研。其中有个总对接人每个月至少都要来一次。”杜鹃记得,在做“数字供养人”时,腾讯团队曾经就莫高窟第285窟的菩萨提炼出关键字“C”,说“只要功夫练到位,站在哪里都是C位”。杜鹃很纳闷,从来没听过“C位”这个词。后来,经过双方沟通,这幅壁画最终提取了“位”这个关键词。
“这对我来说也是一次学习。”杜鹃笑着说。透过这件事,她也看出腾讯团队十分愿意倾听并且尊重研究院的意见。
“敦煌研究院和腾讯的合作确实给双方带来了很多新变化。”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先堂对记者说。他表示,腾讯作为互联网科技企业,为敦煌石窟文化艺术传播带来更多科技手段、解决途径。同时,敦煌研究院也给腾讯带去了丰富而优质的文化内涵,使腾讯成为文化的连接器和翻译官。
也正是基于与故宫、长城、敦煌以及兵马俑等文博机构的战略合作,腾讯在近年里,逐步探索出一整套数字文保解决方案。日前,在法国戛纳国际创意节期间,腾讯宣布推出“全球数字文博开放计划”,向全球文博机构发出邀请,希望通过开放腾讯云、腾讯地图、微信小程序、语音导览、AI、AR/VR等产品能力和技术手段,让更多人能以新颖有趣的方式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下一步,我们将在全球范围内落地,推动全球不同文化间交流,增进青年人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刘胜义表示。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