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正文

2016中国话剧面面观:厚积薄发(宋宝珍)

2017-03-31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宋宝珍 收藏

  内容摘要:本文对2016年的话剧演出状况作了回望和描述,指出本年度的话剧发展处在积蓄势能、寻求突破的阶段,虽演出数量较多,戏剧节频繁,但尚未迎来艺术精品频出的良好局面。本文对于本年度原创、新创的革命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的话剧演出所呈现的新观念、新内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对于各地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戏剧节展演剧目予以关注和描述;对于本国制作演出的中外经典戏剧以及引进的外国戏剧演出进行了学术考察;对于目前话剧创作和演出的问题与症候也进行了学理分析。

  关 键 词:2016 原创话剧 戏剧节 经典 外国戏剧

  2016年中国话剧发展总体状况良好,以国家大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为代表的国营院团继续引领风潮,发挥了舞台艺术的标杆与导向作用;民营剧团依然保持着创作活力、惯性与韧劲,以其市场的适应力寻找属于自己的领地。整体演出市场保持了供求平衡,稳中求进;经典、改编、原创、实验剧目各有收获,各显风采。但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的中国话剧,仍然缺乏具有经典内涵或高峰潜质的优秀之作;演出市场有亮点,不灿烂;总体格局数量可观,质量有限;新剧目纷纷上马,同质化、简单化问题日益凸显;以致评论界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积淀、摸索、渴望上升、寻求突破的年份。

  一、回望历史 关注现实

  近年来,在国家艺术基金的倡导、资助和扶持下,话剧原创剧目明显增多。各地话剧院团十分重视从创作源头抓起,集思广益,积极努力,增强创作实力,提升艺术水平。

  1. 新创话剧的重要收获

  2016年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革命历史向来是话剧题材的丰富宝藏。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话剧团演出的《从湘江到遵义》题材宏大,场面恢宏,情境悲壮,感人肺腑。它以长征途中湘江战役——翻越老山界——通道转兵——黎平会议——抢渡乌江——挺进遵义为叙事主线,展现中国工农红军面临的乱云飞渡的危机局面,描绘红军将士们不畏强敌、英勇牺牲的壮烈之举,成功塑造了一系列重要历史人物形象;以叙事体、群像戏的方法,多场面、多角度、多声部、多时空地展现革命历史的雄浑壮阔,革命历程的艰苦卓绝,以及领袖、先烈、士兵、群众等的人格、胸襟、气魄。此剧的舞美设计具有现代技术的整合性和创新性,总体设计风格是写意的,局部却具有历史质感和写实性。难能可贵的是此剧的叙事视角既有历史叙述、再现,又有现实对话、反思;既充分展现激战、行军的宏大场面,也细腻刻画母亲、妻子、挑夫等鲜明个体。除此剧之外,2016年演出的革命历史题材的话剧还有《谷文昌》《红岩魂》《热土》《图云关》《雨花台》等。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原创剧目《玩家》,以“十年磨一剑”的创作态度,历经反复修改提高。《玩家》的戏剧结构和情节模式具有《茶馆》式的京味特点和人文特色,它围绕一件稀世珍品元代青花瓷瓶的归属,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新世纪三个历史时期,古玩市场一路热炒、飙升的趋势,进而表现出古玩收藏界人与物的蜕变轨迹。此剧风格沉实,语言风趣,主题透露出“玩家有赢就有输”“玩家有术亦有尽”的人生况味。

  2016年,小剧场戏剧虽然演出总量不减,但是原创效率似嫌不足。《俺爹我爸》《又见老爸》《幸福年》《原始一家人》纷纷主打亲情牌,在日常生活、家庭悲欢中,表现亲情温暖和爱的感悟。过士行编剧的三幕荒诞剧《青蛙》,以荒诞形式探讨日渐恶化的生态环境,以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境遇。“三拓旗剧团”的新创剧《吾爱至斯》延续既往的形体剧模式,展现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妻在街头走失后,两位老人在遗忘与回忆、寻找与错过、支撑与关爱中不离不弃。根据军旅作家马晓丽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催眠》,关注人的心理变化、情感焦虑以及自我反思。经历汶川地震的特殊人物:心理医生、作家、某部队排长,他们在灾后邂逅,通过催眠和心理治疗,探索人性的自我完善和心灵救赎。《后海也是海》《我去哪了》《饭碗》等小剧场戏剧,从社会人生的不同角度,展现都市青年在面对事业迷茫、金钱诱惑、情感困惑时所遭遇的人生困惑和现实选择,颇能引发年轻人的情感共鸣。

  值得一提的小剧场新创剧是黄维若编剧、赵淼导演、国家话剧院在年末推出的形体戏剧《罗刹国》。此剧讲述了中土之人马骥出海落难于岛中之国罗刹国,在这是非颠倒、美丑异位、真即是假、假却是真,一切都与人的正常思维背离的国度,马骥被迫戴上假面具生活,不知不觉中,他离人的本性越来越远,离鬼的世界越来越近。戏剧结尾时,马骥依然戴着面具生活在罗刹人中间,他是选择周旋其间?还是已经完全同化?没人能说出答案。此为一台关于生与死、人与鬼、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爱与恨的寓言剧。戏剧以空的舞台、幽暗的光源、中式的服装、傩戏的面具、戏曲的身段,展示了一个亦真亦幻的鬼魅空间。

  2. 各地原创话剧的集中展示

  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中国国家话剧院与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自2015年首届举办后,已经成为令人瞩目的一大艺术盛事。3月18日至7月4日,在由国家话剧院《杜甫》的演出拉开帷幕后,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四十余家国有、民营院团以及社区剧社的28部大剧场、22部小剧场剧目,在国家话剧院剧场、天桥艺术中心、首都剧场等地进行了为期107天、总计一百八十余场演出。此次展演坚持以“重视原创,紧跟时代、艺术精湛、服务人民”为宗旨,开掘历史、关注当下,剧作内容更为多样,艺术手法多元探索。其中现实主义题材的剧目占八成以上,主要有:国家话剧院创排的《杜甫》《红岩魂》《中华士兵》《大宅门》《俺爹我爸》、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一九七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故园》、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大漠胡杨》、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小平小道》、安徽省话剧团的《徽商传奇》、内蒙古自治区话剧院的《北梁人家》、中国铁路文工团的《叩问》、重庆市话剧团的《朝天门》、贵州省话剧团的《图云关》、云南省话剧院的《护国忠魂》、山东省话剧院创排的《孔子》、陕西人民艺术剧院的《白鹿原》、杭州话剧艺术中心的《生命密码》、广州话剧艺术中心的《去往何处》、西安话剧院的《麻醉师》、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共同家园》、赤峰市话剧团的《热土》等。本次展演集中展示了中国话剧创作的整体实力、精神风貌和发展态势。

  中国国家话剧院的话剧《杜甫》以杜甫励志效国、应试不中、困顿长安、安史祸乱、梦碎弃官、漂泊川渝等经历为线索,塑造他不同流俗、铮铮铁骨的知识分子形象,刻画他“视国家为生命、以民生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刘佩琦演绎的杜甫耿介正直,忧愤深广。舞美设计以类似传统文人画的笔墨,展现遒劲、悲凉、旷远、苍茫的历史氛围和人生况味。导演王晓鹰努力开掘杜甫的卓越诗心、诗思、诗情、诗品、诗性,力图再现这位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文化先驱的生命光辉。在舞台调度中,乐池里不时升起的诗魂形象,以铿锵苍凉的音调朗诵杜诗《三吏三别》《兵车行》《登高》《旅夜思怀》等佳篇名句,传达出中国式的诗学传统和含蓄蕴藉的美学韵味。

  中国话剧曾经被认为是“都市艺术”“小众艺术”,只集中表现于京沪等繁华都市,近年来话剧的版图正逐渐向全国铺开,一些相对边远的省区,如云南、贵州、西藏、内蒙等地,话剧艺术开始复苏,并展现了创作演出的生机与活力。云南省话剧院的《护国忠魂》(杨耀红编剧,常浩导演)展现了蔡锷将军与复辟帝制的封建势力的势不两立,顺应历史趋势,反映民族心愿,用一腔热血捍卫共和的英雄事迹。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演出的多媒体话剧《共同家园》(冯静编剧,白皓天导演),是一曲弘扬民族团结的英雄史诗。它讲述了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藏军第六代“代本”军团2000藏族勇士奉道光圣旨,胸怀报国之志,翻山越岭远赴宁波,与清军联合,抗击来犯的英国侵略者,凸显了汉藏忠勇之士抗敌卫国的肝胆血性,场面壮阔、气势雄伟,生动感人。

  2016原创话剧邀请展演出的剧目,主题涵盖了宗教、政治、军事、历史、文化、现实各个层面,也涵盖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多种戏剧形式,然而由于剧目数量庞大,持续时间过长,艺术质量参差,因此叫好又叫座的佳作尚嫌不够;而编剧意识偏颇、有瑕疵、有缺憾的演出却不时出现。热热闹闹的展演之后,如何切实总结经验,寻找不足,把话剧艺术推向新高度,仍然是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3. 儿童剧:还孩子以纯真童趣

  中国儿童剧近年来发展迅猛,国营与民营演出团队各显身手,各自争取到自己相对固定的观众群和市场空间。

  2016年,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创作新剧目五台,演出361场,其他保留剧目全年演出474场,接待观众22.7万人次,平均上座率达83%。由其创作演出的儿童剧《泰坦尼克号》获得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儿童剧《巴黎圣母院》获得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2016年度第一期项目资助;儿童剧《蓝蝴蝶》(原名《大顺子吼歌》)被列为上海舞台百部精品,获得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2016年度第二期项目资助。2016年在上海演出的儿童剧还有经典励志成长童话剧《小鹿斑比》、亲子温馨音乐剧《泰迪熊》、经典儿童剧《拇指姑娘》、童话音乐剧《尼尔斯骑鹅历险记》、情景游戏式互动人偶剧《熊出没之缤纷王座》等。

  在2016年少数民族戏剧汇演中,唯一的一台儿童剧是汪浩编剧、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创排的《彩虹》。此剧反映城乡儿童不同的生活环境,却摒弃以往这类题材热衷于表现城乡矛盾、文化差异、性格抵牾等官场手法,而是以大爱情怀,展现不同生长环境、不同知识背景下,孩子们共有的了解对方的热情、自然淳朴的天性以及对未知生活的憧憬、对爱与友谊的认同、对未来世界的探索等等。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演出总量递增。他们演出的《红缨》《东海人鱼》《宝船》《小飞侠》广受好评。而《成语魔方》短剧系列的演出,则成为亲子教育的重要品牌。《拔苗助长》《哭竹生笋》《班门弄斧》《滥竽充数》《黔驴技穷》《自相矛盾》等,不仅让孩子们通过深入浅出的故事,了解了其中的语义和内涵,而且以拟人化、形象化的手法,让孩子们对深奥费解的成语词组看得明白记得住。

  《时间森林》是2016年9月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重点推出的原创魔幻童话剧。剧作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解读了“时间”与“生命”的意义,让孩子思考人生的快乐、消磨、有作为、徒伤悲等意味。此剧也传达着儿童剧特有的爱的意味,让观众感受时间的流逝,看到被寄托在时间中的爱,关照因生活节奏加快而忽略的时间和身边人。正如《时间森林》的导演焦刚所言,一部好的戏剧作品,一定能够引领观众从眼前的欣赏,进入视觉和心灵的体验。该剧用一场奇妙、魔幻的冒险之旅带领大朋友和小朋友一起去探寻时间和生命的意义。

  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儿童戏剧节于暑期举行,以“点亮童心塑造未来——共筑中国梦”为主题,历时49天,汇聚了美国、罗马尼亚、立陶宛、日本、韩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和中国台湾的25家儿童戏剧团体,呈现了一场儿童剧国际交流盛会。此次共有46部中外优秀剧目,共计演出215场,惠及观众16万人次,除北京主会场外,在济南、成都、宁波同时设立了分会场。此次戏剧节的展演剧目包括中国儿艺童话剧《马兰花》、肢体动漫剧《三个和尚》、益智趣味儿童剧《小吉普·变变变》、童话剧《小蝌蚪找妈妈》、儿童剧《小王子》、中美合作“中国故事”之《成语魔方》和北京丑小鸭剧团儿童舞台剧《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北京儿艺大型恐龙童话剧《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以及西班牙欧蒙斯剧团儿童剧《影子神偷》、罗马尼亚坦达利卡动画剧院木偶剧《你是谁?》等。其中由国外经典名著改编而来的诗意童话剧《小王子》,让孩子们在小王子的传奇故事里,感受爱与责任、关心与呵护、悲伤与喜悦的可贵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与美国蒙大拿州米苏拉儿童剧院2016年下半年互派艺术团项目,被列入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成果清单。本届戏剧节还首次设立中日韩亚洲儿童戏剧板块,并继续依托“国际戏剧沙龙”与国内外同仁,分享创作经验和智慧,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致力于将中国儿童戏剧节打造成为具有全球视野、中国情怀,洞悉最新创作动态,把握演出市场走向,聚焦中国儿童戏剧事业新发展的专业性行业盛会和知名品牌。

  二、节庆增多 演出频繁

  在2016年的话剧发展中,话剧的节庆显得比较频繁,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势头。

  1. 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

  2016年3月2日至31日,2016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如期举行,此次春季展演共有五部精品力作,开幕大戏是赖声川导演的话剧《冬之旅》,国内还邀请了重庆话剧团的《朝天门》、辽宁人艺的《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与之交错进行的国际单元演出有以色列哈比玛国家剧院的莫里哀喜剧《悭吝人》,罗马尼亚锡比乌国家剧院改编的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中国观众对这两个剧目并不陌生,却对国外同行的创意表示赞同。《悭吝人》以15块竖立的白色雕花门板,写意性地展现了阿巴贡的生活情景,门板的移动构成多变时空,它初看起来像一张张竖起的钞票,典型地再现了吝啬鬼阿巴贡的人生支点,也表现了他诡秘、闭锁、忧患的焦虑心理。当他在红地毯下摸不到藏匿的钱款,用不流利的汉语高叫“小偷”之时,引得观众轰然大笑。《俄狄浦斯》则以当代视角、倒叙手法以及演员训练有素的形体动作,将俄狄浦斯的人生悲哀串联在一起,演绎出一台带有原始神秘、恐惧、悲悯色彩的命运悲剧。邀请展的夏季单元演出于7月8日至31日举行,演出了立陶宛国家话剧院的《大教堂》、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榆树下的欲望》、大连市话剧团的《一诺千金》、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长生》和法国利摩日国立戏剧创作中心的《等待戈多》。邀请展的秋季演出于10月30日至11月17日举行,演出有英国NT live的《李尔王》影像版,波兰克拉科夫老剧院的《李尔王》真人版,中央戏剧学院演出的契诃夫戏剧《樱桃园》以及由多个演出公司联合出品的话剧《二马》。

  《大教堂》是一部令人印象较深的戏剧,其中不乏真相被撕裂的恐惧与令人压抑的死亡气息。该剧对社会生活的表现视角十分宽广,主教、市民、流浪汉、妓女等纷纷登场亮相,圣歌的出现、盲人的吟诵,都强化着宗教救赎的意味。《大教堂》的主题显然并不只是表现邪恶势力的被推翻,而是要在大教堂的修建与坍塌之间,探讨幻想破灭后精神信仰的重建。《大教堂》令人称道的还有其舞台装置艺术的独特景观:在幽暗阴冷的光线之下,一道道金属链条自空而降,悬吊在观众面前,像锁链的森林,给人以沉重、密闭之感。

  2. 第三届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暨林兆华戏剧邀请展

  2016年5月3日至7月2日,备受关注的第三届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暨林兆华戏剧邀请展,虽移师天津,但其新闻的热度、观演的激情、剧目的话题性却丝毫不减,在京津两地掀起了一波双城观剧的热潮。此次邀请展推出了立陶宛国家剧院的《英雄广场》、德国汉堡塔利亚剧院的《前线》、波兰华沙新剧团的《阿波隆尼亚》、波兰华沙多样剧场的《殉道者》、德国柏林邵宾纳剧院的《理查三世》、波兰NET Theatre剧团交互式戏剧《藏匿》、波兰华沙跨大西洋剧团的《卡尔·霍克的影集》等当下欧洲最具实验性的前沿剧作,每一场之后举行的演后谈、研讨会,引发了戏剧界关于当代西方剧场美学的探讨热情。

  本届戏剧节,享誉世界的波兰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执导的《英雄广场》与波兰著名中生代导演瓦里科夫斯基执导的《阿波隆尼亚》被公认为是重头戏。2014—2015年,陆帕导演的《假面·玛丽莲》和《伐木》曾来华演出,因此《英雄广场》备受瞩目。此剧根据奥地利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的同名小说改编,陆帕以其惯常的庄严整饬的舞台风格,缓慢沉实的戏剧叙事,在除了背景屏幕近乎空旷的舞台上,冷静客观地展现了人性的维度和心灵的裂度。四个多小时的演出,让习惯了快餐式文化消费的中国观众,找到并适应了一种静穆、沉重、心动的欣赏艺境。

  《阿波隆尼亚》在欧洲演出获得过很高荣誉,它表现了三个女人的复仇悲剧。人性的不确定性、亲情的软弱性、本能的无理性、角逐的冲动性、争斗的残酷性,让惯常的人与人的关系陷入到一种令人瞠目而惊悚莫名的梦魇之境。舞台上封闭的透明空间,像两个巨大的几何模块,那是家的隐喻?是集中营的缩影?还是逃不出的地狱的象征?此剧的舞台意象丰杂纷繁,木偶、小丑、现场演唱、肢体表演、情景间离、大段演说等等,各种情境交互穿插,扭结反转,形成多向度、多意味的表意空间。导演似乎有太多的意念要表达,有些手段就显得肆意挥洒,给人的印象就不那么凝练、简捷和节制。

  3. 第七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

  2016年6月7日至9月4日,为期90天的第七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由六个单元组成。[1]这些来自法国、立陶宛、意大利、英国、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挪威、马来西亚10个国家,北京、山西、上海、济南、台湾五个地区的64部作品,囊括了话剧、戏曲、默剧、舞剧、装置艺术、音乐演奏、剧本朗读、行为艺术等各种演出形式。其中舞蹈《生命短舞》(意大利)选取50个非专业舞者,让他们打破自身的束缚,在舞蹈中感知生命的律动;《黑夜追逐着白天》(中英)选取到场的儿童参与表演,让他们在戏剧互动中敞开心灵;《爱的落幕》(中法)演绎了情感绝望中的一对男女以语言为武器,互相进行攻讦、责难;《三姐妹》(立陶宛)以心理现实主义细腻传神的表演,展现了契诃夫式的静水深流的戏剧性以及无法言说的忧伤;《马达加斯加》(立陶宛)则以生命视角,展现了有关迁徙、寻找、归宿的家国情怀与人生无奈。

  4. 2016年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

  2016年6月10日至9月24日,2016年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以“时代经典·世界交汇”为主题,邀请包括本国、德国、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3个院团,历时107天进行了53场戏剧演出。此次活动以国家大剧院原创话剧《样式雷》拉开大幕,国内参演剧目还有:国家话剧院的《杜甫》、北京人艺的《鱼眼》、辽宁人艺的《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等。从第52届柏林戏剧节“最值得关注”的10部剧目中选出的三台戏剧:反映移民问题的《共同基础》(柏林高尔基剧院演出)、重新演绎易卜生剧作的《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汉堡德意志艺术剧院演出)、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柏林德意志剧院与鲁尔雷克林豪森节日剧院共同制作)作为“德国戏剧”板块参与本届戏剧节。在“致敬大师”板块中,则邀请了历史悠久的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的《假面舞会》,此为以戏剧形式演绎的莱蒙托夫的同名诗剧;英国莎士比亚环球剧院为纪念莎翁逝世400周年而演出的《威尼斯商人》;德国柏林邵宾纳剧院演出的莫里哀经典喜剧《伪君子》等。其中《伪君子》以独特的演出方式令人称奇:其演区是竖立的形似铜钱、外圆内方、可以旋转装置空间,演区内除了一把黑色皮椅别无他物,随着伪君子答尔丢夫对一家人欺骗伎俩的不断升级,演区发生了四次旋转,附着其上的演员身体被迫倾斜、撑持、拉伸、挪移、堆叠,其视觉效果不是令人轻松,而是以肌肉的扭曲和身体的失重,给观众带来机械的不适性和压迫感。原来喜剧的结尾也被改动:原剧中国王下令处罚骗子,众人皆大欢喜;而这次演出却让骗子春风得意,受骗的一家人反而面临被扫地出门的悲惨结局。取笑一个诡计败露的骗子或许容易,取笑被骗子蒙蔽的自己或许就会笑出满眼泪滴,这是这一沉重的喜剧留给人们的警示。

  5. 第四届乌镇戏剧节

  乌镇戏剧节不仅聚集了一众中外著名艺术家,也吸引了每年约40万的中青年戏剧观众。人们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为了感受一种艺术的气场,也为了在经意间发现街角处的戏剧现象。

  2016年10月13日至22日,第四届乌镇戏剧节如期举行,其主题为一个字:“眺”,其荣誉主席由导演林兆华担任,来自中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立陶宛、智利等国家和地区的22台剧目依次进行了八十多场演出,戏剧节期间还举办了青年竞演、小镇对话等戏剧活动。演出中,孟京辉导演的《他有两把左轮手枪和黑白相间的眼睛》糅合喜剧元素,混搭政治隐喻,穿插段子、歌舞……以戏剧的魅力纾解现代人的焦虑。他的另一部戏《爸爸的时光机》,则让木偶与操纵木偶的人同时在观众面前表演,那么谁在控制谁?谁是谁的影像?或许原本就一体两面。林兆华导演的《戈多医生或者六个人寻找第十八只骆驼》改编自迪特里希·施万尼茨的作品,该剧讲述了五名精神分裂者的故事,这也是该剧在全球的第一次公演。德国当代戏剧大师弗兰克·卡斯多夫(Frank Castorf)导演带来了他的代表作《赌徒》,波兰克拉科夫老剧院的扬·克拉塔(Jan Klata)导演带来了易卜生的《人民公敌》,立陶宛新生代导演维达斯·巴勒提斯(VIDAS BAREIKIS)带来了由他演绎的加缪的代表作《卡里古拉》,西班牙的卡尔斯·阿尔法罗(Carles Alfaro)带来了人偶剧《堂吉诃德》。此外,一批中国年轻导演的新锐戏剧也在此上演。

  6. 2016北京喜剧艺术节

  10月20日至12月15日,2016北京喜剧艺术节如期而至,将欢笑带给了京城百姓。在为期67天的时间里,共有来自中外喜剧演出团体的12台喜剧持续进行47场演出。本届喜剧节,共有来自俄罗斯、意大利、法国、美国、丹麦五个国家的五台喜剧陆续亮相,开幕大戏《瞧这一家人》,由俄罗斯圣彼得堡赛蒙扬奇剧团演出,挺着大肚子的母亲、酗酒成性的父亲、四个顽皮、任性的孩子在舞台上笑料百出。演员们小丑式的白面孔、夸张的发型,滑稽的动作,使喜剧的即视感特别鲜明。法国小丑剧团BP Zoom演出的《B先生与P先生》没有复杂的情节,一个纸箱、两个气球可以制造出飞翔的情境,两个勺子的撞击可以奏响活泼的旋律,气泡、小凳子、绳子、帽子、鞋子、纸飞机,在他们手里都沾染了滑稽的魔力,成为他们信手拈来的搞笑工具。美国著名演员及导演蒂姆·罗宾斯带来了他为洛杉矶演员班剧团导演的《自由之路》,本剧的时空跨越中世纪与当代,演员们在即兴喜剧的戏里戏外跳进跳出,专家的夸夸其谈、台下的审查官的突然出现,形成了多线索、多层面的戏剧思辨。一个喜闹风格的演出在结尾时竟然陡转成含泪的正剧。在本届喜剧节上还演出了本国的《戏台》《暴风雨》《驯悍记》《帝国专列》《独自温暖》等。

  2016年举办的戏剧节还有:1月在大连举办的大连国际话剧艺术节,3月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天桥·华人春天艺术节,8月在北京举办的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9月在上海举办的2016上海国际汤显祖·莎士比亚戏剧节、在北京举办的北京青年戏剧节、以及两岸小剧场戏剧节,10月在西安举行的第11届中国艺术节,11月在上海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上海当代戏剧节等等。

  综上所述,各地戏剧节虽然主题不同,形式各异,但剧目繁多、参与者众却是大体一致。这些戏剧节短的为期十天半月,长的为期两三个月,以致有的戏剧一年参加了好几个戏剧节,有的观众把众多的剧情混作一起。由于国家艺术基金对于资助剧目有演出场次的考评,因此一些演出团体不是花力气去开拓演出市场,而是热衷于到各个戏剧节赶场。有人曾尖锐地批评戏剧节的频繁和膨胀,他认为当今中国戏剧界是“过年过节不过日子”。[2]的确,天天过节,忙于应景,心理期待和喜庆氛围淡漠消融,潜心创作的心境被搅扰纷乱,还怎么能把戏剧的艺术水准从高原推向高峰?

  三、纪念大师 演绎经典

  2016年的中国话剧,一方面是剧目立项、演出市场对原创剧目需求增量,另一方面是原创剧目在数量、质量上不尽如人意,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借着纪念古今中外戏剧家的名义,翻新演出诸如莎士比亚、易卜生、契诃夫、阿瑟·米勒、贝克特、汤显祖、老舍、丁西林等名家名剧,不失为一个“救场”之举。

  2016年,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永恒的莎士比亚”系列纪念活动于年初在国家大剧院启动。该项目包括一系列纪念莎士比亚作品及其影响的活动持续全年。“来自全球一百四十多个国家的人参与到各项纪念活动,包括线上活动,舞台和电影表演、各类展览、朗读会、座谈会、研讨会,还有专门为课堂和英语学习者提供的教学资源。”[3]

  5月21日至27日,上海滑稽剧团首次携手英国TNT剧院,合作推出的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于上海兰心大戏院上演。8月,由国家大剧院联袂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合作导演克里斯·怀特,首次制作话剧版莎翁名作《仲夏夜之梦》,演出没有刻意陌生化,依据朱生豪先生翻译的剧本,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莎士比亚戏剧的原味。[4] 9月举行的2016北京青年戏剧节,其负责人孟京辉号令一众戏剧青年,将莎士比亚的37部剧作和一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尽数推向舞台,此举号称“莎士比亚全集总动员”。戏剧展演部分包括《哈姆雷特》《李尔王》《拥抱麦克白》《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们》《驯悍记》《皆大欢喜》《裘利斯·恺撒》《十四行诗》12部作品,均由国内青年导演执导。“北京青年戏剧节还将设置‘创新短剧单元’,包含12部围绕莎士比亚戏剧作品进行创作的青年导演作品,将以‘1+1’拼合的方式与观众见面,包括《一报还一报》《科利奥兰纳斯》《雅典的泰门》《终成眷属》等”[5],这些戏剧以解读、演绎、实验、前卫、解构、重构等多种形式,将莎士比亚的戏剧来了一轮意象重组。此外,国内制作演出的莎剧还有新蝉戏剧中心制作的话剧《暴风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的《驯悍记》、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王晓凡执导的话剧《福斯塔夫狂想曲》等。

  在来华演出的外国戏剧中,有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英国莎士比亚环球剧院登台国家大剧院的《威尼斯商人》;立陶宛OKT剧院颠覆想象力版的《哈姆雷特》;德国柏林邵宾纳剧院在“第三届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暨第六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上的压轴之作《理查三世》;克拉科夫老剧院的获奖剧作“没有李尔”的《李尔王》;英国TNT剧院创作莎士比亚的系列作品《暴风雨》《驯悍记》;意大利都灵国家剧院在北京喜剧艺术节上演出的《皆大欢喜》;在第四届乌镇戏剧上,丹麦共和剧团与英国虎百合乐队联合演绎的《哈姆莱特》、罗马尼亚锡比乌龚剧团的《暴风雨》、香港爱丽丝剧场实验室的《哈姆莱特机器》也纷纷以现代手法演绎莎翁经典。英国国家剧院演出的《哈姆雷特》《李尔王》《奥瑟罗》《皆大欢喜》四部莎翁名剧的现场录影(NTLive)也相继在国内放映。

  在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年系列演出中,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孟京辉执导的新创话剧《临川四梦》作为年底向大师致敬的大戏,备受瞩目。该戏近四个半小时的演出,以《南柯记》为主线,将《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予以穿插表现,通过独具特色的孟氏解构,在梦与梦相连的起承转合中连接古人情感与现代哲思。在上海,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与英国壁虎剧团联合制作的舞台剧《惊梦》,从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和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中提炼出“梦”和“爱”的主题,经重新诠释也取得了不俗反响。

  2016也是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诞辰110周年,其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由多个剧团以不同风格多次在华演出,它们是:德国柏林德意志剧院、鲁尔雷克林豪森节日剧院,法国利摩日国立戏剧创作中心,台湾当代传奇剧场。它们分别从不同的文化视角,演绎关于“等待”的永恒主题,体现了别具一格的风格特色。其中法文版以两个黑人演员,表现了剧中流浪汉喋喋不休的唠叨和穷极无聊的等待;而台湾版则用中国戏曲元素表现了西方哲学意义上的荒诞,既阐释了贝克特的意象密码,又为剧作填充了东方式的哲思。

  7月,贝克特的另一个名剧《美好的日子》由国家话剧院推出,与北京观众见面。剧作饱含荒诞意味,剧中人物周而复始地重复动作,从始至终地不停碎碎念,枯燥而又晦涩。“如何把长篇独白说得不让观众昏昏欲睡,对演员而言实在是一个考验,扮演温妮的演员冯宪珍以她几十年的舞台经验,轻盈自如地驾驭着大段混乱的台词。由于温妮在整部戏里始终处于沙丘之中,没有了肢体表现和舞台调度,她必须充分调动面部表情,且精准转换台词节奏。演员的表演风格夸张戏谑,与荒诞派戏剧以喜剧的手段表现严肃主题的方式相符合,声调的明与暗、高与低、轻与重推进情绪的流淌,来来回回的台词和行动并不是真的毫无意义,情感的张力一直在非常细微地变化着,此起彼伏”[6]。显然冯宪珍的表演依然令人瞩目。

  2016年也是国家话剧院排演外国戏剧较多的一年,尤其是在小剧场演出方面。1月,阿瑟·米勒的剧作《特殊病房》在先锋剧场上演,剧中,作为社会权贵阶层的莱曼在大雪封山的夜晚闯过禁区,滑落山崖受伤住院,他互不知情的两个妻子都来探望,于是形成婚姻与亲情、欲望与伦理的冲突。此剧揭示了现代社会的所谓精英人物的骄奢淫逸和道德崩溃。11-12月,国家话剧院小剧场又上演了《比萨斜塔》《长子》《爆米花》,前两个戏是俄罗斯剧作,后一个戏是英国剧作。国家话剧院的三位年轻导演发挥了各自的实力。

  王剑男导演的《比萨斜塔》是一种对错位、斜倚的婚姻关系的隐喻。演绎了一部忧伤里藏着滑稽、嬉笑中含着泪滴的家庭悲喜剧。世界上的家庭有很多,拧巴、纠结却胶着、粘合的当然也有很多,这就是《比萨斜塔》演出的现实意义。常頔导演的《长子》表现了两个懵懂青年在早春的寒夜中,为寻求一个过夜的地方耍弄小聪明,让其中的一位冒充一个老汉的私生子,从而引发了一连串悲喜交加的故事。这是一台包含着温暖和友爱的温情喜剧。刘丹导演的《爆米花》展现了获得奥斯卡大奖的电影导演布鲁斯所遭遇的一场令人震惊和战栗的杀戮惨剧,荒诞离奇的表象背后是现实生活的一记警钟,揭示了“娱乐至死”的现代消费性艺术趣味对人性的腐蚀和戕害。

  对于国内优秀文艺作品改编上演,近年来在中国话剧舞台上也呈上升趋势。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白鹿原》以黄土高原上白、鹿两姓家族半个多世纪的恩怨纠葛、历史风云为图景,展现了时代风云变化中两个家族及其儿女的恩怨情仇,这是一部具有史诗意象的大剧场戏剧。由歌队吟诵和民俗风情展现出来的演出风格古朴、苍凉,浓烈、浑茫。由范党辉改编、班赞导演的《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是丁西林短剧《一只马蜂》《酒后》《瞎了一只眼》的重新组合。三部剧均以婚恋为题材,再现了民国时期人们的情感特点和喜剧情态,机智幽默中透出含蓄蕴藉,为当下的喜剧舞台带来了一缕淡雅幽香。同样讲述发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民国故事的还有方旭改编的《二马》,以一对中国父子在英国伦敦的奇遇,在京味幽默和英式风趣之间展现东西文化的碰撞、个体生命的沉浮和难言的人生况味。张帆改编、李伯男导演的《老张的哲学》则以信奉“钱能陪你,钱能通神”的老张的哲学与人生,让人们在笑声中深省现代社会和其中的自己。

  在中规中矩忠实原著的改编作品之外,另一些改编之作,则力求在经典与现代中寻求新的艺术表达。林兆华导演的易卜生的《人民公敌》以“排练场”的样态与观众见面,胡军扮演的斯多克芒医生身穿破洞牛仔裤,红格子衬衫,手拿剧本不时在戏里跳进跳出,他一会儿是剧中独战多数的主人公斯多克芒,一会儿是多事儿的代理导演,舞台监督,不停地指挥演员、灯光、道具,演出在看台词、冒场、纠错、重复中进行,《人民公敌》的戏剧叙事与场上演员的“我在演戏”之间,形成某种期待—瓦解—重建—反思的观演关系。可以说在《人民公敌》的内涵之中,林兆华注入甚至增殖了某种艺术表现的新质。但是如何协调情境的稳定性与表演的游戏性之间的关系,让人们对于斯多克芒的勇气和斗志产生时代性认同,这仍需在文本和舞台调度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尽管人们对于林兆华不断“折腾”的演出方式不无疑惑,但是对于他不断自我突破、大胆创新的艺术抱负还是予以支持和肯定。

  为纪念费穆先生诞辰110周年,李六乙导演了话剧《小城之春》,他用堆叠的旧书垒砌的断壁残垣,显示传统文化经历战火之后的断裂感,以及人们走不出无形的围城的无奈感。一种刻意压慢的戏剧节奏、大段的舞台停顿,来扩大人物心理的内在张力,让观众在时间的停滞里,感受主人公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不得已的沉溺。而他导演的《万尼亚舅舅》,靠光影的明暗营造出的舞台空间,简约而充满隐喻色彩,独白式的对话,缓慢的节奏,让舞台沉浸在一种挥之不去的19世纪的忧伤与苦闷之中。

  2016年,尽管在剧场形式上出现了“直面戏剧”“浸入戏剧”“形体戏剧”“叙事体戏剧”“IP戏剧”“多媒体戏剧”等多重探索,但是仍然存在深入生活不足、感悟人生不透、反映时代不准、表现生活不够的问题。以至于选题思路狭窄,主题思想模糊、人物形象扁平、戏剧叙事简单等现象时有发生。

  其一,艺术思想应当进一步开放,解决重大理论问题。艺术思想的活跃是创作思维活跃的前提和保障,戏剧家们不应当畏首畏尾,原地打转,理论模糊化、思想平庸化的问题应当解决。

  其二,人文内涵需要加强,人民性应当鲜明。一些戏剧创作者受到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对艺术表现中的善恶、是非、美丑缺乏辨析力和评判力,有些戏剧人文内涵和思想价值不够丰富深厚。

  其三,戏剧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新公式化、概念化、简单化倾向。必须尊重艺术规律,重视主体创作者的权力。现在的一些戏剧,领导出选题,商家来投资,作家出稿子,专家出建议,参与者众,意见分歧,有时候也让主创者云里雾里,无所适从。

  其四,导演中心制虽有好处,但过犹不及。目前在戏剧导演方面存在着重场面、轻人物,重新创、轻打磨,重技术、轻艺术,重守成、轻创新的问题。

  其五,目前话剧的表演功力、魅力有弱化趋势。话剧演员过多参与电视剧演出,已然对舞台艺术产生了负面影响。演员站在舞台上,缺乏剧场定力,台词不清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心理线索、情感线索的断裂时有发生,肢体对情绪的感应力、表现力不足,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六,加强戏剧批评的文化自信。近年来,随着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成立,以及一系列文艺评论工作的开展,文艺评论的队伍建设、实力和成绩有所展示。但是,评论界也出现了重外国戏、轻本国戏,重保留剧、轻新创剧,重大剧场戏剧、轻小剧场戏剧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外国戏剧往往褒之唯恐不及,却以贬低本土戏剧为能事,这显然是艺术重心偏移所带来的问题。

  年复一年的戏剧发展,如一条大河滚滚向前,此间尽管有旋涡飞溅,有洪波翻卷,但是它的势能却是一如既往,不舍昼夜,不断前行。

  [1] 六个单元分别为:第一,国际邀请单元(9部)——盛邀世界级大师之作;第二,聚焦/立陶宛单元(5部)——东欧戏剧的瑰宝,为北京戏剧市场带来一股清流;第三,是过去,也是未来单元(7部)——以剧场纪录当下,回溯过去,坚持社会独立的人文思辨;第四,文学剧场单元(24部)——发掘当代中国那些能够走入内心深处、带来深刻生命体验的文学剧作;第五,新生单元(17部)——为剧场寻找新力量;第六,独立剧场论坛——为独立戏剧人打开国际视野与交流平台。

  [2] 杨乾武、苏妮娜:《让心灵过一次“集体生活”——关于大学生戏剧节的一次对话》,《新世纪剧坛》2011年第5期,第20页。

  [3] 《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纪念活动启动》,《人民日报》2016年1月28日。

  [4] 刘姗:《仲夏夜之梦:最好的戏剧也不过是人生一个缩影》,《京华时报》2016年8月10日。

  [5] 白瀛:《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 北京青年戏剧节进行“莎士比亚全集总动员”》,新华网,2016年6月17日。

  [6] 江润琪:《同你说话的日子就是美好的日子》,《北京青年报》2016年7月19日。

       *宋宝珍: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陶璐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3期 总第18期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多元新变:2016国产艺术电影的进步与探索

       文化自信:2016戏曲创作演出纵览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