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正文

中国当代的视觉艺术理论姓啥(梁玖)

2017-03-31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梁玖 收藏

  内容摘要:在所谓“超级全球化”的语境中,中国以视觉为调控和表达媒介的艺术,究竟是以什么为中心或依据在运转和拓展自己的时空及其边界,在当下是一个需要深究的议题。本文以反思与建构视野,确立艺术整合生态学研究立场,从“还有什么”“创生永恒价值意义”和“揭示建构”三个维度,探寻建构中国的视觉艺术理论及其知识体系,促进中国视觉艺术理论的本土化建构。

  关 键 词:中国当代 视觉艺术理论 艺术整合生态学 永恒价值意义

  2016年10月28日,我参加北京某大学举行的一个名叫《中国古典舞特色课程研讨会》,在会上听了长达60年从事中国古典舞研究、表演和教学的先生们的谈话与意见,以及观看了反映当下“中国古典舞课程”教学成果的演出,我就有一个基本的感叹与认识结论:对于“中国古典舞特色课程”还需要在三个关键词议题上下功夫,一个是“中国”,第二个是“古典舞”,第三是“特色课程”。置身其中的人将拿什么来证明自己所做的是“中国”的?什么是“古典舞”?被称为“特色课程”的依据与标识何在?易言之,仅仅是论及“中国古典舞”,当下还需要在“定义+边界+时空”这三个本体上细细地讨论与结论何谓“中国的古典舞”,有了这个基本的学科知识体系,才能够让中国古典舞的创作、表演、研究,以及开展中国古典舞艺术教育和教学有真正的办法、有方向、有空间、有价值、有前途。由此,也就反映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当前中国包括美术、设计、影视、舞蹈、数字媒体等等视觉艺术,究竟是有怎样独立的思想、学理,以及基于“中国当代视觉艺术理论”指引的主体性策略、办法和作品?尤其在所谓“超级全球化”的语境中,中国以视觉为调控和表达媒介的艺术,究竟是以什么为中心或依据在运转和拓展自己的时空及其边界,成为当下一个需要深究的议题。如果以反思与建构视野,确立艺术整合生态学研究立场,从“还有什么”“创生永恒价值意义”和“揭示建构”三个维度上,通过清晰中国自己的艺术新问题与结论艺术新思想基础上,着力探寻建构中国的视觉艺术理论及其知识体系是一种有价值的可能性策略。总之,目前应该好好讨论和明确揭示当前中国的视觉艺术理论的状态与特性,为建构中国特色艺术学做出我们这代人的历史性实在贡献。

  一、还有什么是“自己”的

  还是在2016年的秋天,我在教育部组织的一个相关会议上,一位长期作为国家级类考试命题研究的先生对我说:听说你正在撰写《美术概论》,你就在书上罗列100道研究选题吧,让我们也参考参考。起初,我以为是玩笑,后来,我看了看发布相关的历年试题,的确存在一个问题——“美术概论”“音乐概论”“舞蹈概论”等与“艺术概论”在本体问题上没有区分度或区分度不大,有的甚至是含混的,这说明什么问题呢?一是长期以来艺术学人的理论或原理意识与思维弱化,欠缺作为“哲学”认识论的“艺术哲学”观念与思想。二是欠缺我们中国人自己成型的艺术定说和艺术知识体系,以及欠缺部门艺术的成型理论。由此才导致人们在当代中国的美术理论、音乐理论、舞蹈理论等等方面出现认知上的一些混乱。比方说:讲到美术的起源、音乐的起源等都是笼统的采用外来的说法,还编了一个顺口溜名“艺术起源四学说”——模仿、游戏、劳动和巫术。那么,中国的呢?张道一说:“从最早的意义上讲,人们看待事物和表现方法都是一样的,即从视觉的直观着手,我曾说过‘五百年前是一家’。欧洲文艺复兴之前,全人类的绘画都是二维度的造型。我们汉代的画像石与古埃及的壁画,在人物造型上有许多相同之处。”[1]这个论述除了具有寻找和揭示人类艺术共通性的引导意义之外,也揭示出了彼此存在的差异所在。由于不同族群在地理环境、气候和生存条件、历史教训等多方面的差异与影响,彼此的艺术理解与行为是有差异的。那么,如何证明我们的差异?能够体系化、理论化定型阐释当代“中国艺术差异与艺术价值创建”的表述何在?尤其是当今中国的艺术差异在哪里?特性在哪里?贡献在哪里?价值在哪里?空间在哪里?其实这里提出“还有什么是‘自己的’”的“视觉艺术理论”,是自己置身美术等艺术学科多年来的深切体会、反思与追求。

  “还有什么是‘自己的’”的“视觉艺术理论”,是从中国建构艺术学学科角度提出的一个现实的艺术学术命题。

  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和命题呢?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思考,一是置身艺术中的人对艺术相关主题不能再含混了。目前,对于艺术,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艺术的教育教学传承上、在研究上,以及客观现实都不允许再人云亦云,或者说是含含混混的得过且过状态了。无论是对于艺术的共性认知上,还是分门别类的艺术知识体系建构上,都应该有当代中国人自己的说法。这个说法,还不能仅仅是如泛滥性的“砚边语录”式的经验性东西,而是要成专题之逻辑体系的理论,包括有对于专业的主观性真理命题提出、有精深论析,以及具有哲学深度阐释与结论的艺术智慧外化之成型成果。二是如何克服艺术领域当中普遍表现出的陈旧气息。这反映在三个方面,一个是通览市面上那些大多分别论及艺术的书之惯例同质化太严重;另一个反映在艺术表演、展览、影视创作等作品上的经验同质化太严重;再一个是表现在艺术教育教学中的技术匠气同质化太严重。如此便导致中国当今的艺术缺乏真正的创见、缺乏应有的艺术高度、缺乏多样的艺术经典。难道当今中国真的是缺乏产生艺术大家和艺术巨匠的时代吗?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去除个人出手便俗的观念、意识、思维和行为,就有可能产生中国的艺术大家、中国的世界级艺术巨匠。三是艺术学独立为门类后是必须要完善性建构中国自己的艺术学学科知识体系。艺术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是要有属于自己独立创建的、有特别洞见、有深刻价值的艺术理论。目前的中国,尽管从事艺术理论研究的人不少,遗憾的是真正以自己创建成型的定说式、具有广泛影响艺术实践的引领式、成为族群艺术文化不可替代经典的标识性理论而成为艺术理论家的太少。可以说走进这个领域的人多数都成为丢了艺术生命的“烈士”。环顾最近100年来,以自己独有开创性艺术理论而赢得和称得上代表中国的著名艺术理论家、艺术哲学家、艺术批评家的有几人、又有哪几部为当今所有进入大学艺术专业之学生必读的艺术理论著作?或者成为国外艺术研究者和大众广泛阅读的必读书?中国本应该是一个艺术智慧外化的大国、艺术作品创造的大国、艺术理论建构的大国,所以时不我待。

  追问和讨论中国“还有什么是自己的”的“视觉艺术理论”这个问题的认识与方法,应该从高度、从根上、从结构、从理想、从现实、从比较等时空上去着手分析、阐释和结论。比如,在讨论“中国古典舞中身体文化的审美取向与坐标”这样的议题的时候,可否思考“这里是否忽略了什么?”或者说,“其是否可以再加一章什么?”从艺术整体角度看,舞蹈艺术这种以身体塑造和表达的艺术文化不仅仅是审美之显现。在舞蹈艺术中,更重要的是诉求艺术反映与价值表达本身,因此,在“中国古典舞中身体文化的取向与坐标”里边,应该是至少包括审美和审艺的内容。单一的审美取向,是会空洞的、是会局限的、是会枯萎的。舞蹈艺术必定是一种典型的艺术形态,它万万不可离开艺之根本,美不等于艺术。“审艺是指人们对艺术的领悟性判别反映。”[2]即指人对基于艺术史的独特体验与艺术是非之领悟。审艺的结果是对艺术至高的自觉感知存在与个人智慧唤醒的愿望判断正相吻合或“就是它”——艺术。一句话,在“中国古典舞中身体文化的取向与坐标”里边可以再加上“审艺”这一章。此外,在讨论“中国古典舞相关教材建构路径”的时候,宜确立仰望与俯拾的认识与作为之圆融思想,并基于此圆融思想,以一个立体的、自证完善的结构去探寻可能的路径才是有价值的方法。如此,“思想+高度+逻辑+时空+结构+价值”几个维度,应是“中国古典舞教材建构”思考和把握的行为依据,进而避免撰著教材的经验性、平面式、借用性、老套路的思维与方法。与其说中国古典舞把“达到对东方身体美学的体现”作为追求的目标,不如把“中国古典舞艺术学”思想作为一个追求目标,将更具有专业性的实在价值。

  总之,在当下反思“视觉艺术理论”的语境中,确立追问“还有什么是自己的”命题、意识和思想,是有理论引领与定位探索实践的价值。

  二、意义表述与永恒意义之铸定

  如果要简洁地回答“中国当代的视觉艺术理论姓啥?”我想,应该是创建和成型铸造定格属于中国自己的艺术意义。这个“中国的艺术意义”,包括表述与永恒两大内涵。一句话,中国当代的视觉艺术理论姓“中国意义”。

  要深入思考和建构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国意义”,必须对“超级全球化”和“说得好不如跳得好”这两个观念或意识予以清晰的辨识。

  其实,我对“超级全球化”这样的表述总是持质疑态度的。仔细想一下,美国乡村人的生活同俄罗斯乡村人的生活,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乡村人的生活一样吗?这三者的乡村生活是有源与流、梦想与现实的差异性区别的,仅从他们的生活的造物品以及造物的艺术性体现这一视点,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彼此的不同。所以,不能在臆想性夸大当今的一些世界性便利与有共同性因素之时,就忘掉了自己是姓甚名谁,长什么样儿。每个艺术个体宜始终清楚自己的主体性特质与人性智慧是什么。如此,才真正有可能创生自己的艺术思想与艺术杰作。换言之,全球化或超级全球化是别人的“目的性口头语”,听之者不可昏头失却自己的见解和行为方向。那种忽视差异的不断呼叫“与国际接轨”的观念是需要剔除的,否则就真的是“接个鬼”了。当然,视而不见也不是我们主张的观念。由此可见,的确是需要静心思辨和回应这些眼下语境的观念与语言。

  “说得好不如跳得好”,这似乎是艺术门类中长期流行的一句流行语。然而,其存在的危害却是不可估量的。仔细辨析一下“说得好”的“说”是什么?音乐中的唱与演奏,影视戏曲当中的讲故事,艺术历史的归纳记录,艺术经验的分析与总结,艺术规律的界定,艺术理论的阐释与建构、艺术教育思想确立、书论和画论的成型等等都是“说”——显现、表达、定论。如果这些“说”即使是“再好”也不如“跳得好”有价值。那么,试问“跳得好”的依据是什么?事实上,正是长期以来,跳的人(或唱的人、画的人、演的人、设计的人)太忽略自己为什么跳、怎么跳、能跳的最大空间之依据,所以才让自己跳得不那么高、跳得不那么自信、跳得不那么艺术、跳得不那么经典,跳出的不是惊世骇俗的作品,而多是经验性、技术性抖动的缺乏绝伦艺术韵律的肉象。在美术领域很多人技术好、又勤奋,可是,回望其走过的路却是“习作”的堆砌与绘画或雕塑技术演习的自然性延长,没有几件被称为具有原创性、划时代和体现自己技术发明表现的“艺术作品”。为什么呢?这是值得反思和深究的。从《驴得水》的电影与话剧作品的前后比较中,是可以明确地知道什么叫“说得好”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的价值。[3]诚如《驴得水》的编剧周申所说:“我们这个戏经过两年多上百场的演出还没有完全定稿。最新的版本是2015年修订稿。”[4]这表明,定位怎么“说”是十分重要,却又十分难“说”好的事情。“跳得好”的“跳”,是泛指一切表演、展示艺术的技术和工艺。事实上,长期以来在中国的艺术领域当中,就是因为人们普遍存在的重技术轻艺术思想和理论的意识、思维和观念,导致和抑制了中国艺术没有特别开创性、生态性与意义丰富性的生长与发展。正如有的京剧艺术家所说,当下在中国古典舞的教学过程当中,是“夸大了技法,忘记了人”。的确,一切忽略了人之内心的情感、价值和意义表达与交流的艺术技术拿来干什么?即便是“在新技术成为理论头条”的时代里,艺术技术也不能盖过或替代人之情趣、思想和意义的追求与表达。更是不能以某一种艺术技术观念与技术体系和方法,去剪裁一切艺术观念与艺术表达、艺术评定。比如,在绘画中,不能用写实主义去代替一切绘画的创作、作品评判与教育内容;在中国古典舞当中,也不能仅以写实的方式,把中国戏曲艺术精粹的写意精神与方法内容都“写”掉了。总之,真正的艺术是需要追求既能够“说得好”,又能够“跳得好”的圆融相生的境界,二者缺一都不能完好地呈现经典的艺术作品。所以说,艺术是个体想象力外化创造道器相济的吐露心灵的精神文化。

  当明确了“中国意义”是中国当代视觉艺术理论的“本姓”之后,需要着力于中国艺术的意义表述和永恒意义的确定。

  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研究,都是在寻求对主体发现的特定意义和价值的别具一格的有效阐释与表述。那么,如何才能够更准确、更简洁、更深入地表述好就是一个宏大的研究课题。为了把主体意义表述好,不能离开“观念+思想+价值+技术+工艺+精神+功能”这几个内涵。一句话,既缺乏艺术思想储备,又缺乏个体独立艺术思想的中国艺术人,是很难把自己的艺术创作、艺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批评、艺术策展做好的。

  基于中国艺术意义表述的推进逻辑与历史使命,是铸造中国艺术的永恒意义。一个族群、一个国家的主体性格的塑造,除了生物的种族特性、生存环境和历史教训之作用外,更有一个重要的途径是该族群杰出艺术家艺术创造出来的恒定意义塑造所致。比如,世界上不少文明国家被提到的时候,总是让人们从他们的歌曲、绘画、小说、戏剧、舞蹈、雕塑、诗歌,或艺术家,以及在那些作品中塑造出的人物、揭示和传布的恒定价值观、人性光辉、精神理念、精神等等内容中认识和理解他们。比如:从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及其戏剧作品认识英国,从达·芬奇(Leonardo Di Serpiero Da Vinci,1452-1519)及其《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理解意大利绘画艺术历史,从好莱坞电影理解美国社会等等。对艺术塑造族群主体性格和族群文明特性这一点是不可忽视的。由此可知当今中国视觉艺术着力于发现和创造“恒定意义”是多么的重要。这个艺术的“恒定意义”,既包括经由艺术揭示、创造的恒定的价值观、恒定的思想、恒定的情怀、恒定的精神、恒定的族群符号等等,也包括艺术发明的艺术思想、艺术理论、艺术技术等等具有广泛影响力与价值的内容,从而让中国创造的艺术意义成为历史定格的人类永远的艺术文明经典。

  总之,进入了族群或人类艺术历史序列的都是有恒定意义的智慧成果。明确了“意义表述与永恒意义之铸定”这个中国当代的视觉艺术理论性之认识与观念,是能够引领每一个个体的艺术思考和艺术行为的逻辑起点,都是可以追求或具有出手即高端、出手即非凡、出手即经典、出手即意义的气象、价值和境界。

  三、个体宜试图给出几个术语或概念

  在建构中国艺术学门类知识体系这样一个现实的历史时代和要求语境中,无论是讨论当代中国的艺术理论,还是中国的艺术批评,及其相关的各种议题,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有建构中国自己的艺术理论、艺术批评之观念和思想。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和判断的指标,是每一个艺术人应该有试图创建出几个艺术术语或艺术概念的意识、思维、观念和行动,由此慢慢聚沙成塔式扎实地构筑起中国艺术理论的宏伟殿堂。

  个体宜试图给几个术语或概念的策略与路径,宜在确立意识、寻求引领理论和深耕技术路线几个方面上思考与行动。

  首先,是应该确立基于自己个体智慧的创建与贡献意识。比如,张道一说他“一项一项地研究民间艺术……这个过程,用我的话说是做‘米团子’,一粒一粒的米煮熟了,将它攥成米团子,美食充饥,大家吃起来也方便。民间艺术的‘米团子’,我已经做了十几个。现在所做的是《乡土玩具》。”[5]在谈到他为何不断地研究民间艺术的时候,他说:“我研究的那些民间艺术是中国有的,但又是现在多数的中国人没有见过的,等我把这些写完了,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基础就搭建好了,之后,在这个基础上拢起来就有个样子了。”[6]在这些朴素的谈话当中,不仅反映了他的见解,还充分地反映了作为一个开创中国艺术学学科研究和建设艺术学学科高等教育的先行者的创建与贡献意识。

  其次,寻求和创建激发个体智慧而探索构建独有艺术理论的引领理论。从引领激发个体潜在智慧与性灵的“人智学”,从圆融性视野研究和贡献的艺术整合生态学等等都是值得关注和运用的理论。

  人智学(Anthroposophie)是20世纪初由奥地利科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鲁道夫·斯坦纳(Rudolf Steiner,1861-1925)创立的新学科。斯坦纳认为人智学是研究个体专属的那个“内在人”或“人性”内容与功能的精神学科。他强调“用人的本性、心灵感觉和独立于感官的纯思维与理论解释生活”。[7]简言之,人智学是指研究唤醒个人心魂赋物有灵的精神学科。[8]心魂者,乃基于个人肉身所生之生命能量物。所以,人智学是研究如何着力寻找、发现、揭示个体专有的“那点”最深层、最本质、最能量的人性智慧。人性智慧,包括属于个体不可替代性的情感、天赋、聪明、心灵、精神、意志和能力等灵性物。人智学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是——自己呈现自己、激活理性的超越、尝试与研究、深入与建构。核心是发掘个人独特灵性而祛除习以为常的观念与行为。从“人智学”之存在与诉求目标,就更加清晰了谋求个体创建能力与意义显现的重要性道理。

  艺术整合生态学(Art Integrative Ecology),是指从个体视点进行整体与对比性随时调控激活个体艺术生长潜能而作用于现实艺术任务目标的学说。[9]艺术整合生态学是笔者基于“整合生态学”而提出的艺理学观点。初步研究认为,艺术整合生态学是由八个维度共同观照性整体发力推进艺术生长的艺术理论。这八个维度也构成了艺术整合生态学内在的核心时空结构内涵,第一,从艺术者个体立场不断审视和寻求自己潜在的艺术新视角和艺术新感悟;第二,是随时检测获得个体艺术变化性创造显现的“水平数据”;第三,是注重认知和辨析个人艺术洞见在阶段性艺术历史长河或时空的贡献式引领潮头作用与价值;第四,是强调建构个体随时开展对艺术的消肿清淤式吐纳观念与运行机制;第五,是确立注重对跨界进展观照式融合牵引思考、研究与创造的思想;第六,是强调个体生成前沿性主观命题并进行多向度的设计实验与抽象结论;第七,是强调去除单一连接的复数性连接建构式创造和研究;第八,是特别重视获得对艺术理论和艺术探索实验二合一新进展与方法创新之审视的依赖。总之,艺术整合生态学既给艺术学科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与实验视野和方式,也给予艺术学探寻内在学理提供了可能性与方法。

  总之,没有一定的艺术理想和理论高度的牵引,很难创造新的艺术学说和高级品位的艺术作品。置身中国视觉艺术中,预设和实现“个体宜试图给出几个术语或概念”的目标,都是需要学理引领的。

  最后,是定位独具个体特色的深耕与创建式技术路线。综合与系统地看,挖根、筑基、结构、建园、发光、证明、布传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促进工作的路线与环节秩序图。挖根,即探索中国艺术的本质,筑基即构筑中国艺术体系的基础,结构即明晰中国艺术文化的时空体系,建园即建构中国艺术的内外在知识体系,发光即揭示中国艺术不可替代的价值,证明即揭示和体现中国人的艺术智慧,布传即传播和传承中国艺术文明。这从审视评价张道一在2016年5月出版的《中国拓印画通览》的价值与贡献,便可以从一个角度系统理解和实践运用“挖根、筑基、结构、建园、发光、证明、布传”这七因素构成的环节性深耕与创建式技术路线与方法。

  综上所述,主张和强调置身艺术的“个体宜试图给出几个术语或概念”的思想,是谋求一点一点地创建中国艺术学理、知识体系的理想与目的。我们为何不能提出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这样具有价值和固定称谓的中国的艺术表演理论体系?以及诸多的如图像学、符号学、阐释学等等一些属于中国自己的、也属于人类的艺术理论呢?事实上,在2016年12月15日举行的“中国文艺评论2016年度推优活动发布仪式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庞井君阐释他创意和揭示的“啄木鸟杯”蕴含的四种精神——“向上、执著、认真、专业”,就是一种“个体宜试图给出几个术语或概念”思想的体现。所以,所有的艺术人都应该从创建和贡献一个或几个具有中国人艺术智慧和见解发明的艺术术语、艺术概念开始建构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一切艺术之理论。我坚信21世纪是中国艺术人不断创建具有彪炳史册价值之艺术理论和艺术杰作的时期。诚如只要像张道一提出“造物艺术论”[10]“民艺学”[11]“中国拓印画”[12]“本元文化”[13]等专业术语和概念之后,一些宏大的、成体系的、具有固定称谓的中国艺术理论便创立起来了。

  [1] 张道一:《中国拓印画通览(上册)》,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3页。

  [2] 梁玖:《审艺学》,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21页。

  [3] 《驴得水》是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周申和刘露于2010年开始编剧、2012年4月导演的话剧作品,以及编剧导演并于2016年上映的喜剧电影。同时,也是他人2011年拍的一个微电影名。该作品主要讲述的是由一头驴引发的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谈论知识分子形态的荒诞故事。

  [4] http://baike.so.com/doc/6772010-6987139.html

  [5] 张道一:《乡土玩具——人之初的艺术》,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1页。

  [6] 2016年10月15日拜见张道一先生时的谈话录音。张先生近年陆续撰著出版了《蓝花花》《吉祥文化论》《孝道图》《狮子艺术》《纸马:心灵的慰藉》《剪纸巷花样》《桃坞绣稿》等多部民间艺术著作。

  [7] http://baike.so.com/doc/6232335-6445676.html

  [8] 参见[美]海因茨·齐默曼:《什么是人智学》,金振豹、刘璐译,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5年。

  [9] 参见[英]伍德沃德:《整合生态学:从分子到生态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

  [10] 张道一:《造物艺术论》,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年。

  [11] “民艺学”,是张道一提出来称谓研究民间艺术学的术语。即探讨和研究“民间艺术的概念和范畴,民间艺术的分类和层次,民间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民间艺术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民间艺术与民俗学的关系等。”(《张道一文集》(上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2页。)

  [12] “拓印画”是张道一在中国美术研究中分析和提出的术语与概念,填补了“拓片”知识体系的空白。他从纵横时空视野入手梳理,界定了“拓印画”的性质、边界与生成、变迁和鉴赏,明确了“拓印画是一种特殊的版画”——拓印版画。(张道一:《中国拓印画通览(上)》,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79页。)这一学术揭示与结论,对中国美术知识体系的建构意义重大。

  [13] 张道一认为:“人类文化是由一元向多元发展的。”所以他在讨论“工艺美术”的时候提出了“本元文化”之说。他说:“事实上,人类创造的文化首先是兼有物质和文化而不可分离的‘本元文化’。”因此,他说:“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有三种形态——本元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张道一:《造物艺术论》,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年,第35、37、39页。)

     *梁玖: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陶璐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3期 总第18

 

        延伸阅读:

       卡塞尔文献展记录的当代艺术60年

        尚辉:中国当代美术价值观的确立与发展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