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网络专题培训班>正文

秦腔历史剧《关中晓月》:诗中观史,史中觅诗

2021-01-07 阅读: 来源:中国评协组织联络处 作者:苏米尔 收藏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文艺评论人才队伍建设,在中国文联人事部的指导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于2020年下半年,面向协会2018、2019年度新入会会员,举办了一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络专题培训班”。

  为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次培训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依托“中国文联网络培训云平台”进行,采取“必修”与“选修”、“大课”与“微课”、“听课”与“自学”、“在线考试”与“成果撰写”相结合的模式,突出文艺评论引领力引导力,提升培训针对性有效性,增强网络时代文艺评论传播力影响力,取得了增强协会凝聚力向心力、提升文艺评论责任感使命感、促进文艺评论科学性专业性的积极成效。

  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把文艺评论工作做好做扎实,建设性做好文艺评论工作,我们甄选69篇学员撰写的学习体会,并以“使命担当篇”“文化自信篇”“评价体系篇”“评论实践篇”的体例汇编成册,以期推介学习成果、促进业界交流、加强行业建设,进一步促进文艺评论事业繁荣发展。在汇编成册的基础上,精选10篇学习体会文章在本网陆续推出,以飨广大读者,敬请关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络专题培训班”学习成果之评论实践篇

 

秦腔历史剧《关中晓月》:诗中观史,史中觅诗

中央民族大学 苏米尔

  近期有幸学习了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举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络专题培训班的课程,受益匪浅,感慨良多。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文艺工作座谈会结束后,习近平同志还问询了陕西作家贾平凹的创作情况。陕西的大气豪迈流淌在文学艺术家的血脉中,正如贾平凹在《秦腔》一文中所写,“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的确,秦腔那高亢明亮而又悲凉厚重的挥洒不仅是秦地独有的山川地貌、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凝练而传神的写意,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谱系中极富生命力的一抹浓墨重彩。

  自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陕西秦腔创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并真正践行了“把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适应需求与提高素养结合起来”。由陕西省周至县文体广电局和周至县剧团主创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秦腔历史剧《关中晓月》不愧为一场富含审美价值与历史底蕴的精神盛宴。该剧讲述了清末庚子国难之际,泾阳巨商——安吴堡女主人周莹,为救护支持变法图强的关学大儒刘古愚,向逃至西安的慈禧进献奶牛,捐献巨资,面临家族排挤与性命之忧,仍然倾尽家产,义无反顾,最终保全了关学命脉的故事。全剧以周莹这一关中巾帼的行动线索灌注着豪迈不羁的秦川精神与重情重义的人间大爱,并洋溢着独有的美学价值,传达出特有的历史底蕴。

秦腔历史剧《关中晓月》演出照

  《关中晓月》洋溢着独有的美学价值,表现为声腔之美、情节之美与写意之美。

  一是声腔之美。女主人公周莹的音色通透明亮,与刘古愚的苍凉沉郁之腔形成对比,使男女秦腔的典型特色得以淋漓地展现。同时,已过花甲之年的慈禧,声腔厚重阴郁,在与周莹的对手戏中,中音与高音、浑厚与明亮、阴沉多疑与光明睿智形成对照,不仅充分展现了不同角色行当各自的声腔特色,也使人物在同中有异的命运时空中形成了性情上的对比与审美上的张力。周莹在表现营救刘古愚的坚毅果敢和与清廷官员斗志斗勇时,声线高亢嘹亮,体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果敢与豪气;在回溯自己的创业之艰与孤孀之苦时,声线低回婉转,体现了乱世红颜的无奈与苦楚。秦腔的真假声转换、高低音徘徊以及大跨度音域恰到好处地塑造出了周莹这一角色蒲草如丝之韧与刚柔并济之美。

  二是情节之美。《关中晓月》融高亢明亮的秦腔于激烈紧凑的戏剧冲突中,托举起该剧的情节之美。首先,情节之美在于有情之节。周莹真正感动慈禧的还在于二人同病相怜的人生命运。齐家治国,实为同道。虽然二人身份天差地别,但对孤孀当家的举步维艰、如履薄冰深有同感。其次,情节之美在于有理之节。周莹先后与岑春煊和西太后的“较量”采取了不同策略,实为官僚文化与民间智慧的一次交锋。特别是面对城府颇深的西太后,周莹步步为营,层层递进,娓娓道来,寄情于理,最终达成心愿。这些情节设计符合人物与情境,闪耀着情节设计的理性光芒。最后,情节之美在于有节之节。剧中周莹表现创业之艰、治家之难、孀居之苦时融叙事与抒情于一体,避免了过度宣情,较有节制。爱之弥深,责之愈切,戏曲向来以简约凝练为美,在接下来周莹觐见慈禧时,周莹再次倾诉悲苦,篇幅稍长,略显重复,在此商榷。

  三是写意之美。戏曲相较于话剧、影视等倾向写实的视听叙事艺术,往往于舞台行动和舞美置景上凸显写意之美。从舞台行动来讲,周莹献牛时的牛群慌乱逃窜,通过节奏化、虚拟化、舞蹈化的舞台调度与戏曲身段,以虚代实,化乱为序。周莹噩梦中展现的刘古愚遭鬼魅缠身,虚实之间不仅统一了周莹与刘古愚所处的不同时空,而且也指涉了清廷爪牙与鬼魅魍魉的雷同本质,还折射了周莹此时焦虑惆怅的内心世界。从舞美置景来讲,舞台背景是秦川的山峦写意,画中大篇幅留白使空间获得延展,使观众留有遐想。虚化的背景与写实的城墙相得益彰,虚实之间将秦川之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置于观众眼前。特别是两块城墙背后的周莹与慈禧的巨幅画像,取材于历史真迹。在最后一场周莹与慈禧的终极对峙和心灵对话中,两幅历史真迹仿佛静穆地注视着百年之后的这场历史演绎。戏剧以绝假道本真,虚实之间,舞台上仿佛展开了一场古今交错的时空对话。

秦腔历史剧《关中晓月》演出照

  《关中晓月》传达出深厚的历史底蕴,表现为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两次飞跃。

  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是创作者认真阅读历史资料、做足历史功课直至生成审美意象的阶段。本剧女主人公周莹的饰演者——秦腔表演艺术家、戏剧梅花奖得主齐爱云曾多年前在报刊上阅读过有关周莹事迹的记载,深感这是一个承载着关中精神的历史形象。女性艺术家以细腻的情感和丰盈的想象在历史纪闻的缝隙中透视人性人情之幽微。在历史新旧思想更替之际,周莹以巾帼之躯保全关学命脉,这段历史传奇与心路历程成为了艺术家的“眼中之竹”。在立意过程中,由导演何红星和编剧郑怀兴带领的主创团队经过大量文献阅读,研习历史功课,提炼历史精粹,历经三年的匠心打磨,最终形成并完善了人物的“内心视像”,使智勇双全而又重情重义的周莹、忧国忧民而又坚贞不屈的刘古愚、狠辣多疑而又心怀苦楚的西太后跃然纸上。剧本的初步完工意味着“胸中之竹”的意象生成。

  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是创作者从剧本文案到舞台塑造的飞跃创造过程。从戏剧文学到舞台呈现,是一个媒介转化的二度创作过程,需要演员通过秦腔演绎、角色体验以及举手投足间的手眼身法步创造一个故事世界。在排演过程中,主创者较为精准地拿捏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主创人员表示,在阅读史料时,既要了解庚子年慈禧西逃的历史环境,也要了解周莹具体的人物事迹,从而在史籍的字里行间找到角色的内心活动、行动支撑与舞台形象,进而在理性解读与感性体验之中,在内心生成那个压抑个人悲苦,传递人间大爱,至情至性、重信重义的商界女杰形象。同时,戏曲艺术是集体创作,只有编、导、演、服、化、道、摄、录、美等各种创作要素形成协同,才能实现最优呈现。本次演出的周至县剧团是一支活跃于民间的、年演出量高达上百场次的基层院团。从起初参加《关中晓月》排演时一句唱腔、一个身段都需要专家指导到数月后飞跃性的进步,直至正式演出时获得业界专家的普遍称赞,周至县剧团以秦川大地孕育的那份坚忍不拔、精诚之志撑起了这场历史与艺术的时空交响。

  概言之,秦腔历史剧《关中晓月》彰显了秦川大美与历史底蕴,是关中精神、关学文化的审美化再现。关学代表北宋张载有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蕴含的关中精神滋养着秦川八百里土地,孕育着融汇天地豪气的秦腔艺术,令我们在声声高亢的秦腔中体悟天地之大美,人间之大爱,诗中观史,史中觅诗。

  作者简介:苏米尔,男,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供职于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先后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艺术学理论博士后。研究方向:影视艺术、媒介融合、传媒经济。目前在《光明日报》《现代传播》《中国电视》《当代电视》《电影评介》等报刊发表文章40余篇,曾获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中国文艺评论“啄木鸟”杯年度推优等。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的主要撰写工作。

签发:徐粤春

审核:王庭戡

 

  延伸阅读:

  秦腔《司马迁》:苦难成就万丈光芒(张之薇)

  秦腔原创历史剧《李白长安行》:诗仙李白的三重人生

  新编秦腔历史剧《李白长安行》:诗人与时代的交互创造(杨辉)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