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中国文艺评论近期论坛研修>正文

佟睿睿|探索中国舞剧创作的当代表达

2023-10-16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佟睿睿 收藏

编者按: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刚刚闭幕之际,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新气象新作为,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10月9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广东省文联共同主办,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深圳市文联共同承办的“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在深举办(点击查)。与会嘉宾围绕“中国艺术形象的世界展现”这一主题切磋交流、建言献策。为做好论坛优质成果推出和转化,现精选部分论文在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刊发,以飨读者。

探索中国舞剧创作的当代表达

佟睿睿 中国歌剧舞剧院一级编导

我主要从自己的作品切入,谈谈创作体会。毕竟,创作本来就是给评论当“靶子”的。在中国古典审美气韵之外,过去10年,“当代表达”越来越主导我的创作,俨然成为一种执念。就我本人而言,这个“当代表达”,简单地讲,就是在传统文化和审美愉悦之外,如何从当代的视角对作品进行构思和创作。这里面既涉及对作品主题和风格的思考,也包括舞蹈语汇的创新和舞台表现理念的创新。

舞剧《深AI你》演出照(来源:“深圳戏院”微信公号)

身在深圳,就从舞剧《深AI你》说起。《深AI你》是谐音梗,“深”代表深圳,也代表深深地;“AI”代表人工智能,也代表拼音爱。宾语“你”,从人类的角度看,AI是那个“你”;从AI的角度看,人类是那个“你”。其实,从宾语“你”指称对象的相互置换,就表达了舞剧主题:即人类与AI的平等与尊重。大家知道,今年年初ChatGPT一下子火爆全网,人们惊呼“狼”真的来了,围绕人类与AI关系的思考和讨论也开始变得更加严肃认真。《深AI你》的故事线不繁杂,简单讲,就是AI陪伴与人类情感连接的故事,AI陪伴实现意识、情感觉醒后,在与人类相处时,双方陷入不可避免的尴尬。涉及人类与AI关系的电影、小说有很多,有许多结局预想,《深AI你》选择在冷冷的技术外壳里安放一颗温暖的心。

《深AI你》在舞剧领域是第一个以AI为题材的作品。作为一部未来题材舞剧创作,AI形象塑造和全新语汇创造至关重要。AI陪伴身体语言的拆解、重组和建立,从无到有,我们创造了中国舞剧舞台上第一个AI陪伴的形象,有点温暖、有点可爱,总之独一无二。电影可以运用镜头以及越来越强大的数字合成技术,但舞剧舞台能依赖的只有舞者的肢体。所以,《深AI你》这部舞剧对舞者肢体特别是关节控制能力的要求尤其高,可以说难度超过我以往所有舞剧舞蹈作品。总之是不让你舒舒服服跳舞,哪怕一秒钟的放松都会暴露在观众视野里。也许,这种即时观演的体验感和感染力,正是剧场艺术恒久存在的价值。

舞剧《深AI你》演出照(来源:“深圳戏院”微信公号)

在介绍《深AI你》时,我时常把它称为“生态”舞剧,与之前由罗怀臻老师编剧、我编导创作的舞剧《朱鹮》和《大河之源》构成“生态三部曲”。《朱鹮》是做减法,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简化再简化,直到抽离出生存与毁灭。《大河之源》是做加法,因为三江源是黄河长江的源头,而黄河又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自然之外,多了一层含义。所以,《大河之源》既讲自然河流的源头,也必然要讲文明的源头与发展。大自然是仁慈的,在遭到人类的破坏之后,仍给予人类作出修复的机会。因此,我们得以看到,朱鹮重新在碧水蓝天间自由飞翔,由濒临灭绝的七只,繁衍到如今的几千只;看到卓玛毅然返回大河之源,回到父亲守护的家园,和大家一起扛起守护的责任,万物生灵又开始生机勃勃。但是AI呢?当AI在与人类关系中逐渐占据上风之后,它会像大自然那样仁慈地给予人类重新开始的机会吗?人类能承受起这个风险吗?虽然《深AI你》“生态”观的对象目标有别于《朱鹮》和《大河之源》中的大自然,但底层逻辑却是一致的:人类与他者的关系,更确切地说,人类与关乎其自身生存的他者的关系。

如果说人与自然关系、人与AI关系本身就具有一定当代性,那么对历史题材又如何实现当代表达?我此前创作了两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的舞剧,一部是2005年的《南京1937》,另一部是2017年的《记忆深处》。我们从一开始就摈弃了在舞台上把野蛮、令人发指的大屠杀再演一遍的简单想法,选择理性与克制的艺术表现方式。舞美、服装、多媒体等去除装饰,舞蹈语言追求洗练纯粹的真实直接,如果只是强调视觉冲击,舞剧远不及电影,而且,这与其艺术属性也不甚相符。所以,《南京1937》强调的是遗忘大屠杀就是二次屠杀,《记忆深处》则以意识流的方式串起南京大屠杀亲历者内心深处最柔软或者说最不愿意触及的痛,强调国际视野、反法西斯和人类良知这一共同属性。

舞剧《记忆深处》演出片段(来源:“江苏大剧院”微信公号)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二度创作南京大屠杀这样沉重题材的舞剧作品;也从来没有想到过,会有这么多观众给予这么高的评价。这令我无比感动。坦率地讲,创作伊始我便把期待值放得很低,心想,只要能完成创排,能搬上舞台,就不枉自己一路心血。《记忆深处》已走过六个年头,每年演出季从9月开始,到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结束,在前两年疫情严重的时候,也没中断过。今年是设立国家公祭日10周年,凤凰卫视的凤凰大视野栏目要做一个系列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其中一集就是关于舞剧《记忆深处》的创作排演过程。

中国文艺对外传播是这次论坛关注的重点。这方面,我有些许个人体会。舞剧《朱鹮》2014年诞生以来先后4次登陆日本,足迹遍布日本全境,原计划2020年再次赴日并赴韩巡演50场,因为疫情遗憾取消。2018年,《朱鹮》登陆美国林肯艺术中心,华裔以外观众达六至七成,《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纽约杂志》等主流媒体给予非常积极的评价,特别是一向对艺术作品惜墨如金的《纽约时报》以及像乔尔·本杰明这样的舞蹈艺术界人士毫不吝啬给出溢美之词,非常难得。对此,新华社驻美记者不无感慨,认为中国今后应多推出一些以人类共同关注的事物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水月洛神》一度参加国内各国际艺术节的开幕式演出,2013年在澳门演出,唐诗逸也曾选用《水月洛神》片段赴美参加中美舞林争霸的决赛,获得美国评委一致好评。还有一部作品《花界人间》,由冯双白主席编剧、我做总导演,2019年登陆新加坡,也是掀起了观演的热潮。前不久,我创作的一部反映改革开放历程的当代舞剧作品《到那时》在香港上演,受到广泛好评,香港康文署的人说,在香港很少看过如此表现中国现当代精神面貌的作品。

舞剧走出去非常不容易,需要各方大力支持。作为创作者,当然更要思考如何创作具有走出去潜质的作品。舞蹈是肢体语言,但肢体语言背后仍然是文化的积淀。《朱鹮》能走遍日本,也得益于日本民众对朱鹮的熟悉与喜爱,以及作品中把人与朱鹮放在平等的维度看待这一自然物种与人的相互牵绊和彼此依存,观看的时候没有太多的文化心理障碍。作为当代作品,《到那时》能被香港观众接受,可能是因为那改革开放初期一幅幅场景、一个个细节很容易勾起对那个时代的回忆,有些人甚至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去年我受中央芭蕾舞团委约创排了芭蕾舞剧《红楼梦》。用芭蕾这样的西方艺术表达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从文本结构到语言创造,挑战无疑是巨大的。我们探索着将西方芭蕾的直立向上与中国古典舞的呼吸和韵律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古典意趣的芭蕾语汇。舞台表达上,提取中国古典审美的大繁化简,墙体的一面是红金斑驳富贵荣华,另一面是纯白的空无一物,让舞台流转深度参与戏剧表演过程。音乐上,一定程度上有意采用国际欣赏习惯,在不用任何民族乐器的前提下呈现中国旋律,用西方音乐形式表现民族文化。作品在国内市场反响热烈,中秋国庆期间在北京第二轮10场演出,场场售罄,这也是8个月以来连续三次在北京上演共24场,创了中芭演出纪录。希望在大家支持下,适时开启国外试演。

芭蕾舞剧《红楼梦》演出照(来源:“中央芭蕾舞团”微信公号)

归根到底,探索中国舞剧创作的当代表达,无非是努力创作一个又一个全新舞剧舞台艺术形象,从《朱鹮》里的朱鹮、《记忆深处》里的张纯如、《大河之源》里的雪豹,《到那时》里的时代浪潮,到《深AI你》里的AI陪伴等,通过这些艺术形象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新时代艺术理念、立场和观点。每次都是从无到有、困难重重,但却无碍创作冲动。有时我回溯整个创作过程,发现每次创作都像给自己打开一扇窗,任由好奇心把自己引向远方,此时,窗前的风景其实很难让你驻足留恋。当然,也有朋友劝慰,舞剧作品需要费那么大的劲、需要那么强调思想性表达吗?但我坚信,好的作品一定是你想到了才做得到,想到什么程度才能做到什么程度。得到观众热情回应,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中国艺术形象的世界展现是与世界发生联系,是这个时代共有话题的多元思考,是人类共同命运下的当代表达,更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断求索追问的中国式解答。


签发:杨晓雪

审核:袁正领

编辑:王庭戡


延伸阅读:

让中国艺术魅力播扬四海

第二届文艺创新论坛开幕!

知否知否,第二届文艺创新论坛的“3W”?

胡经之 | 美丽中国境象新

蔡薇蔓|我本无意惹惊鸿,奈何惊鸿入我心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