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正文

贾云鹏:务“实”与务“虚”——探索技术与想象的边界

2023-11-03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贾云鹏 收藏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10月10日-15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简称“新四湘”)在长沙开班(点击查看)。为提升学习效果,促进教学相长,特推出“新四湘”学习系列笔记,与广大网友分享。本期推出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院长贾云鹏授课内容《务“实”与务“虚”——探索技术与想象的边界》。


 务“实”与务“虚”——探索技术与想象的边界

贾云鹏

务“虚”:源自想象力的核心创造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角色逐渐成为影视行业的新焦点,尤其是近年来元宇宙备受热议,使得“数字人”成为热门的话题。在元宇宙概念崭露头角之前,数字角色已经悄然进入公众视野。2009年的电影《阿凡达》为全球观众呈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虚拟世界,其成功运用了当时尖端的技术,将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幻想转化为现实,表演捕捉、立体摄影和协同摄影这三大技术共同为《阿凡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其成为数字角色技术的标志性作品。关键点识别技术的加持使得科幻电影的表现力进一步提升。这在《阿凡达·水之道》和《阿丽塔·战斗天使》上都有所体现。相比之前的版本,新技术使得脸部数据点更加丰富,表现力无限接近于真人,给予了观众身临其境的沉浸感。

技术的应用确实引人注目,但真实与虚构间界限的巧妙处理才是一部科幻电影真正的成功之处。以《流浪地球2》为例,这部中国科幻巨作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相较前作有了显著进步,更展现了中国电影制作正向工业化迈进,生产流程日益标准化,与国际电影制作流程逐渐趋近。

数字角色技术为影视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它所呈现的虚拟世界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同时,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影视制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预示着影视行业的未来将更加精彩。

贾云鹏授课现场

务“实”: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

科幻电影的想象元素深受现实世界的影响,且其制作往往基于现有的科学认知和技术进展。好的科幻电影不是纯粹的天马行空,而是以科学根据作为基础区别于纯粹的虚幻或魔幻。《阿凡达》中所展现的想象世界如潘多拉星球,无论是生物还是自然环境,都与地球有着某种相似性,这种设定的目的是为了使观众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产生共鸣,从而更容易接受这个虚构的世界。《流浪地球2》在制作过程中组建了一个多学科的顾问团队,确保影片中的科学元素尽可能真实。例如,影片最初计划通过“逐月计划”来描述地球脱离现有轨道的过程,但在科学顾问团队的论证后,这一想法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最终改为使用“相控阵”引爆月球的方式来实现目标。

电影《流浪地球2》剧照

中国的科技和工业发展为科幻电影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随着我国在太空探索和工业制造等领域的进步,电影中的一些情节和设备更容易被公众所接受。电影制作的工业化是影视行业未来的趋势。科幻影视,作为电影产业的高端产业,需要高度的标准化和专业化,中国的电影产业正在逐渐与国际接轨,年轻一代的导演们正在努力推进和完善中国电影工业化。

科幻电影并不是脱离现实的纯粹想象,而是基于现有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的创意拓展。中国的科技和工业进步为国内的科幻电影制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预示着中国电影工业的美好未来。

虚拟现实影像和交互式叙事的机遇与展望

技术与艺术之间存在一种双向推动的关系。创意和想象力的驱使推动了新技术的出现,而新技术的应用又反过来拓展了人类的想象界限,启发新的艺术创意。无论是好莱坞大片《阿凡达》还是国产电影《流浪地球》,都展现了高水平的制作技术。但这并不仅仅是技术的胜利,技术与艺术在此过程中相互推动,相辅相成。基于技术与艺术双向推动的现状,贾云鹏老师总结了虚拟现实技术为电影制作带来的三点机遇:

一是交互式叙事伴随虚拟现实技术而生,成为了学术研究的新热点。这种叙事形式主要采用四种结构:树状、网状、平行和即时变换,它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述模式,允许观众参与并影响故事的发展。二是画框与视域的变革,由固定画框转变为动态视阈。传统的电影叙事主要依赖于画框来引导观众的注意力,但在虚拟现实中,观众可以自由地选择他们想看的内容。如何在没有画框的环境中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成为虚拟现实电影制作的新挑战。三是虚拟现实技术为电影制片人提供了新的叙事工具。如通过计算机模拟,制片人可以为观众呈现出真实历史事件的虚拟再现。贾云鹏老师展示了团队使用虚拟影像制作的红军长征,这种技术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更为直观的体验,也为故事叙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贾云鹏授课现场

虚拟现实影像和交互式叙事为电影艺术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影可能会进化为一种被称之为“元电影”的全新艺术形式。在这种形式中,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是可以直接与电影内容互动的参与者。这种全新的观影体验可能会彻底改变电影艺术的本质。为了更好地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体验,电影制片人和研究者们还需继续探索和实验,以期发现更加符合内容表达的叙事方式和技术手段。

传习录——师生互动

有学员提问:随着技术发展,未来电影有没有可能发展成元宇宙形式?电影会不会走向另外一种形式或者出现新的艺术形式?

贾云鹏:“元宇宙”更多地是一个商业概念,而目前,我们更倾向于使用“数字虚拟空间”,强调信息交换技术的重要性。我之前提到的“元电影”是基于新技术与电影结合可能性的探索,我相信电影的演变是与技术进步紧密相连的。预计未来的空间计算会对多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而电影的形式也会因为技术而变得更加多元。定义和分类这些新形态在学术体系中可能有其规范性,但对于观众的体验来说,这种分类可能并不那么重要。大家要积极接受并利用新技术,看到其带来的机遇。

有学员提问:在虚拟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我们对身份的认知将如何转变

贾云鹏:虚拟技术使人们在游戏或电影中通过虚拟替身体验并满足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欲望,从而平衡心理需求。这种身份转换不仅发生在沉浸式虚拟现实中,传统媒介如电影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投射欲望的平台。电影是欲望的投射,它让人们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释放并满足内心深处的欲望,从而达到心理平衡。


【讲义整理】

刘衍泽:“新四湘”学员,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数字创意工作室成员


签发:杨晓雪

审核:张利国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

“新四湘”整装出发 | 60名新媒体文艺评论骨干集结长沙

“新四湘”圆满收官,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踏上新征程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