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艺见>正文

枝叶关情 人民心声(戴清)

2022-12-12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戴清 收藏

高扬人民性

——主旋律影视的拓展与升华

按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近年来,《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战狼2》《中国机长》《长津湖》《守岛人》《万里归途》《我和我的祖国》《觉醒年代》《山海情》《功勋》《跨过鸭绿江》《大江大河》《超越》《人世间》等影视创作,及《浴血无名川》《开端》等迈向主流化、精品化发展新阶段的网络视听作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发公众关注和学界热议,也获得影视界金鸡奖、金鹰奖和飞天奖等认可。

主旋律影视作品高扬人民性,扩展内涵和外延,拓展题材、思路和手法,坚守人民立场、展现人民美学,包容性更强,胸怀更宽广,发展前景更开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约请文艺评论家撰写“艺见”系列评论,立足新的实践,作出新的提炼,高扬人民性的价值准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思考创作方法路径、态势规律,以文艺评论方式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期回应社会关切,彰显时代担当,凝聚共识智慧,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本期“艺见”刊发三篇文章,以飨读者。

枝叶关情人民心声

——试析近年来优秀主题性电视剧创作的人民美学品格

近年出现了一批优秀主题性电视剧作品,如《山海情》《觉醒年代》《跨过鸭绿江》《功勋》《理想照耀中国》《大决战》《百炼成钢》《理想之城》《乔家的儿女》等,以及今年热播的《人世间》《大山的女儿》《麓山之歌》《大考》《我们这十年》《欢迎光临》《幸福到万家》《警察荣誉》等,除了较新的作品,都是今年“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的主力军。以飞天奖获奖占比来看,主题性电视剧从第31届占比35%、第32届的60%,攀升到今年第33届占比80%以上,第31届金鹰奖占比也高达67%,正是创作坚守人民立场与人民美学品格的胜出。

人民美学以人民大众为表现主体,表现人民的精神主体性,是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现代性开放美学体系。人民性、人民美学的滥觞、内涵与外延是一个宏大并随时代不断发展的理论课题,体大思深,在此限于篇幅择要述之。新文化运动开启的现代文艺追求“为人生的写作”与“人的文学”等艺术主张,由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完成了向“人民文艺”“人民美学”的历史性跨越,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后经由几代领导人的发扬光大,如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祝词,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文代会上的讲话,直至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一系列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都对“文艺的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进行了深入阐发。学术界的研究绵延不绝,尤以新世纪以来二十年的成果最为丰硕,新时代以来对人民美学新发展与新特征的研究趋向深厚,也辐射到门类艺术的相关研究。人民美学品格丰饶多姿,本文立足优秀主题性电视剧创作实际,主要从创作源泉的人民性、表现人物的精神主体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性构建、人民美学的多样风格呈现等维度展开分析。

《山海情》剧照

“人民性”:作为创作的源泉与根基

优秀主题性电视剧创作紧扣时代历史脉动,积极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一创作原则。创作表现什么,关注谁的“生活”,不仅与创作者的生活阅历紧密联系,更是他的情感态度和精神关切的直接反映。电视剧《人世间》是梁晓声调动毕生生活储备与思考、毕十年之功完成的110万字大书,这为同名改编电视剧提供了坚实地基和精神骨血。作品充盈着一种鲜活动人的“人民性”底蕴与“人民美学”品格。

主题性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前些年聚焦青少年教育与成长主题的《小别离》《小欢喜》《小舍得》等“小系列”电视剧,给观众带来清新生动的审美感受,也反映了大都市家长、学生对教育资源分配及焦虑的体察与思考。今年热播的《大考》还融入了疫情防护、医疗队援鄂、电信通信基站建设、高考前夜洪水来袭等基于真实事件的救灾抢险等情节,视野更加开阔,超越此前创作偏重表现家庭教育与代际冲突的内容局限;在表现对象上,《大考》下沉到县级中学,所展示的教育生态具有更广阔的覆盖面与典型性,充分体现了作品对“人民性”的坚守以及对人民美学质朴风格的追求。

题材定位与表现内容的宽窄,与创作面貌相关,但与创作水准并非正相关,最终还是看创作者对宏大主题的艺术转化功力。优秀主题性创作还大力追求作品的生活实感与年代/历史质感,通过环境场景的地域/空间美学以及方言、身体与表演的美学呈现,来夯实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人民美学品格。《大江大河》中的“小雷家”、《人世间》中的“光字片”都提供了成功范例,《山海情》《装台》《大山的女儿》《山河锦绣》等剧中的方言审美、摒除滤镜欧化的朴实身体审美也都为作品的人民美学品质奠定了重要基础。

深入发掘人民的精神主体性

人民大众的生活不仅是创作的源泉与基础,也是被表现的中心与重心。面对剧中的普通人,创作者努力发掘其精神主体性、成长及变化,并对人物抱以深深的尊重与理解的同情,这在脱贫攻坚题材剧的创作发展与不断积累中有着鲜明体现。如《山海情》中,不再把村干部与村民简单处理为扶助与被扶助的关系,而是通过表现大山里年轻人对外面世界的强烈向往以及对摆脱贫困的内心渴望来揭示农民的精神主体性。

《麓山之歌》深刻表现重工国企艰难的“涅槃”之路与工业人的精神淬炼。剧中既有企业家、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担当,也有与他们比肩而立的基层工人形象——金燕子、宋春霞、马大庆、马炎等,他们敬业坚韧、心灵手巧,不说假话、淳朴厚道,有莽撞也有成长……但都那么鲜活可信。《我们这十年》中的《热爱》单元,观众为年轻体育老师张雷和新疆少年足球队追寻理想的青春情怀感动。《警察的荣誉》以轻喜剧风格表现基层派出所民警的精神情感世界以及年轻民警的磨砺与成长,在诙谐幽默中不乏伤痛和心结,愈发见出这些普通民警身上不平凡的力量。

《我们这十年》剧照

剧集创作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性构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的恒久坚守,人民美学也是一种现代性美学,涉及传统与现代这组重要关系。一方面,创作者需要有历史感,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另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通过当代创作者精神视野的烛照,通过艺术创新焕发新的光彩。如脱贫攻坚题材剧大多将第一书记/扶贫干部设定为“巧女/巧男”身份,一出马总是逢凶化吉,有失简单套路化。而《山海情》《大山的女儿》等通过当代的“移步换形”加以再造,汲取传统母题有益营养的同时也实现了有力超越。对村干部马得福、张树成、黄文秀、农战山等人物都采取平视视角,着力刻画他们朴实平凡的个性气质,并在情节推进中发掘出这些基层平凡的干部身上的精神情怀,润物细无声地感动观众。

再如《我们这十年》开篇的单元剧《唐宫夜宴》以2021年河南卫视火爆出圈的春晚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的创作为原型,表现当代人以奇妙的艺术想象与技术赋能,在继承与发展的古今文化之间通过联类触发形成跨时空回响,为观众带来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美感与感动。

人民美学的多样风格呈现

人民美学是一个开放的美学体系,现实主义精神、美学原则是其重要基础,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创作流派同样能够为人民美学所涵容。在风格形态上,质朴温暖、恢弘崇高、温馨浪漫、沉郁冷峻、诙谐幽默等共同构建丰富开放的美学体系。带有奇幻色彩的《开端》《天才基本法》等剧集的内核仍然是普通人的生存境遇、人性的善恶、勇气与正义,是“现实向”青春写照的时代光影,也是主题性创作引领风尚、艺术生态多样性发展的丰富呈现。

优秀主题性剧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启示与经验,但不尽如人意之作也呈示出各类教训与镜鉴。题材是重要的,但题材并不是万能的;创作者讴歌人民大众,仅有主观热忱还不够,还需要较高创作水准和艺术技巧。人民美学也不应是一枝独秀或定于一尊的,多样性丰富性始终是艺术生态健康发展的基本遵循。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2年12月12日第3版


(作者:戴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第二届视听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延伸阅读:

艺见 | 高扬人民性:主旋律影视的拓展与升华(“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网·艺见专栏

创造主流价值与主流受众的最大共识(尹鸿)

以人民立场刻写时代光影(李跃森)

剧集作品不断“走出去” 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戴清)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