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文明互鉴 美美与共——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播与影响(杨宇全)

2024-04-08 阅读: 来源:《美术报》 作者:杨宇全 收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世人所瞩目,并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中国贡献”。中国文化对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朝鲜、越南以及东南亚等,所产生的影响是明显且深远的。不止如此,中国文化还波及到欧洲,特别是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影响尤甚。总之,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图片选自《典籍里的中国》)

可以说,自古迄今,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化从来就没有停下过传播与交流的脚步。从某种程度而言,一部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与之相伴随的就是一部中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历史。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出现了一些流传后世的动人佳话,如汉代张骞、班超通西域;唐代玄奘西行印度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经;明代郑和下西洋等等,到了近现代,随着国门的渐开,对外文化交流愈加频繁。

当年毛泽东主席讲过“文化交流是增进人民友谊、促进各国和平共处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也讲过“文化是一国最精华的产物,也是一国最好的名片。”的确,文化艺术无国度,文化交流能够让我们超越国界和种族,共同探索人类的智慧。因此,“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见党的十九大报告),已成为我们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一项基本国策。

近期,柏林国家博物馆推出“日本艺术中的中国元素”、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新展“视觉与诗境:中国画的诗意”等,由此可见,中国传统艺术对于世界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深刻的,并且已经成为世界艺术大家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员。由此也引起了人们的深度思考。即在新的时代,新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重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以及如何更好地宣传中国艺术?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人类已成为“地球村”的当下,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文明与文明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已成为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因此,重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以及发挥文明互鉴的作用对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不可或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纵览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不难发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理念和主张,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多次强调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指出了新时代推动文化建设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今后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指明了发展方向。因此,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就要求我们的艺术家们,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多创作一些能够融入世界艺术之林的精品力作,用艺术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晋代葛洪《抱朴子·博喻》:“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引进来”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还要“走出去”,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希望看到更多富有中国气派和代表中华文化符号的艺术作品在国际展台上大放异彩。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就有远见卓识地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16字箴言。这意味着人们不仅要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性地欣赏他人创造的美,并将自身之美和他人之美有机地融合起来,最终实现中华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大同之美”。这既是费孝通先生杰出的理论贡献,也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和谐和平奉献出的卓越智慧。这必然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文化交流和艺术输出,大力提升中华文化艺术的全球影响力,在“各美其美”的前提下,实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文化交流方兴未艾,艺术创作未有穷期,相信会有更多的中国元素出现在世界各地,对此我们充满信心和期待。


(作者:杨宇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

志道游艺 学以致用(杨宇全)

艺术让运动“更快更高更强更美好”(杨宇全)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