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2016—2019年原创首发文章>正文

《见字如面2》:见证山河冷暖 品读世道人心

2017-09-20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周思明 收藏

  《见字如面》以明星读信表现形式,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依然鲜活的年代场景和人生故事,重新领会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与人生智慧。

  优秀信件与一般文本不同,作者当初写信时大多没想过要发表,因此或许储存着更多真实、微妙的信息。这些信息无疑是了解和研究作者内心世界与历史往事的珍贵文献。而信件演绎嘉宾实际上就是最优秀的读者,他们可以把薄薄的一页或几页信读得很厚,让人领悟其中诸多况味,甚至能“看”到信纸背面隐藏的东西,因此,这又是一个重温历史、感受历史、反思历史的过程。

  反思历史,决非只为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看清我们的来路,勘探我们的前路。

  值得一提的是,《见字如面》第一季自去年底播出后,一直保持着“零差评”成绩,豆瓣最初评分高达9.8,并连续三周登陆豆瓣一周热门影视榜综艺榜榜首,收官时参与评论超过万人,并依然妥妥地居于9分的高位。今年9月12日,《见字如面2》仍以读信形式与观众见面。与第一季相比,第二季的信件选择范围更广,现实性更强,认知价值也更丰富,收获的观众眼泪更多,场面也更震撼,朗读现场往往群情激动,演绎者与观众一起感动、一同泪奔!

  《见字如面2》首期节目以“生死”为母题,母题确定后,便有生死抉择、爱恨情仇、忠义背叛、俗世众生等多个子题,进而形成一个内涵丰饶的人文框架。

  在节目现场,演绎嘉宾们力图将信件的多面性以及社会现象的启发性解读出来,以激活人们的记忆,传导正确的价值观。周迅朗读《太平轮脱险旅客家书》,凸显太平轮遇险时面对死的恐惧与劫后重生的态度;归亚蕾朗读《琼瑶写给儿子儿媳的公开信》,重现母亲在面对死时对生者的寄语;李立群朗读《黄春明写给儿子黄国俊》,再现活着的父亲对于已经自杀一周年儿子的绵长思念……

  最引发观众泫然泪目者,当属黄志忠朗读《白血病患者李真写给妈妈》那封信,李真本人在妈妈陪同下也来到现场,并朗读了信的开头一小部分。信中,是李真对自己发病三年来徘徊在生死边缘的各种复杂感受:昏迷让他感觉到了人生困扰的解脱,家人的陪伴又让他重燃对生的渴望。他在信里还说,“如果我不在了,不要难过,我只是换个方式守护在你们身边……”一句句深情款款的心声,让朗读中的黄志忠几乎全程流泪。而参与现场的人们,亦无不为李真这份坚强与从容流泪,网络上更有数万网友弹幕评论,纷纷感叹“情之厚如斯,百世不足还!”并鼓励、祝福和支持这一家子,祝愿李真早日康复。

李真与其母亲

  这些,都紧扣“生死”主题,让观众切身体验着文本带来的历史现实的人性触动。

  《见字如面1》和《见字如面2》首期之所以感人至深,当属多方合力之功,包括信件选取、艺术家的表演、嘉宾解读、节目制作都很走心。某种意义上,也要感谢现场观众,没有他们的倾情投入,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感人场面。《见字如面》第一季播出时,让节目组没想到的是,观众一致要求延长嘉宾解读时间。现场观众呼吁演绎者慢点、深刻点,网友更是纷纷发弹幕参与互动、抒情表意。主办方为了全面强化信件的解读,专门邀请到了许子东、梁文道、史航、止庵、杨雨、蒋方舟等6位嘉宾,许子东和梁文道更是与多位“面粉”一同聊信,尽可能为观众构建丰富多向的认知角度。

  《见字如面2》对于优秀信件的朗读、阐释,以及由此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过程,再度激活了历史细节的血肉和魂魄。也正是因为有了如此强烈的共鸣、共振,才成就了《见字如面2》第一期的爆款。真实、真情、真切,是《见字如面》的突出特征,而观众和网友的倾心倾情也表明,这是当今时代不同代际受众对文化综艺节目的高端选择。

  当然,《见字如面》也有不足。主要表现在:其一,与相关的文化综艺节目有同质化嫌疑。比如都是主打煽情牌,甚至以博取观众眼泪为目的为卖点。这种节目设计,未必能够持久,也不宜提倡,应该选择更多元的情感内容。其二,朗读嘉宾也可以多元化,不必局限于演艺明星,应该扩展到各行各业有影响的人士,这样可以起到价值引领与人格示范的作用。其三,“说信人”嘉宾的选择也不一定固定,每期可以更换,让更多的文史哲大家与观众见面和互动,或能起到尺短寸长、互补互进的讲解效果。

  整体而言,在多媒体娱乐文化喧嚣的风潮里,《见字如面》的成功推出和共鸣效果,凸显了制作方、演绎者的文化自觉,值得认真总结和研究。这种致力于“打造精品内容,讲好中国故事”的积极努力,令人感动,也引发思考。那一封封通过艺术家之口朗读出来的书信,引领受众重温家国历史,回眸岁月人生,见证山河冷暖,品读世道人心。

 

作者:周思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延伸阅读

      周思明评央视文化节目《朗读者》:让文学与人生进行一场围炉夜话

      周思明:《中国诗词大会》,复归美育之本

      周思明:“打工诗歌”的审美蝶变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