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2016—2019年原创首发文章>正文

人间清欢是“盐味” ——读李春平的长篇新作《盐味》

2018-05-25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曹昱陆 收藏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长篇小说《盐味》,是当代实力派作家李春平转型乡土创作之后的又一力作。作为《盐道》的姊妹篇,《盐味》依然是一部回望乡土历史的盐民文化之书,她交织着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纯真。在该小说中,李春平给我们描绘了一座城的风云变化,记录了一群人的时代过往,写出了人世间的冷暖沧桑。在丰厚的历史意蕴中传递出对“盐味”人生的现实思索与独特体悟,给人一种诡异的想象和深沉的现实忧思。

《盐味》封面

  巴山的古盐道亘古而久远,它承载着丰盈的盐道文化,犹如一座富矿伫立在历史的尘埃中。很显然,作家李春平就是这座精神富矿的发掘者。从《盐道》到《盐味》,改变的是小说的意蕴,不变的是作家对盐背子这一种古老职业的敬畏与眷恋情怀。也许,在李春平眼里,盐背子不仅仅是一个称谓、一个群体的代名词,更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生活的艰辛,它是古盐道精神永恒的“叙述者”与“在场者”。作为一个特殊而现实的历史存在,它注定不能被忘却,就像盐的味道一样,尝一口,便永远记住了。而在某种程度上来看,致力于盐民文化开掘的李春平,为了让它不被忘却,就是在用他开掘到的“盐味”以飨读者的。

《盐道》

  鲁迅说过,“创作总根于爱”。我想李春平也是如此。诚如他在小说后记中坦言,“我是盐背子的孙子”“我甚至固执地认为,巴山需要一部描写巴山人的书”,正是有了这样特殊的情感和使命,李春平笔下的《盐味》才更加显得动人心弦,真切自然。小说记叙的是发生在民国初年陕西省镇坪县的故事。这是一个盗匪猖獗的地方,就连镇坪县政府都被强盗洗劫一空。而在这里生活的却是一群善良、淳朴的仁义君子,林万春、张迎风、鄂老板……一连串闪耀着人性光芒的名字,他们在利益与诱惑、情与义的繁复纠葛中,展现出了至真至诚的人性本真。在古盐道这个生死名利场上,他们都是最平凡的普通人,他们就是从这古盐道上走过的万千人的缩影,真实而渺小。但是,作者恰恰就是借助他们的力量,将人心向善的初貌呈现了出来,谱写了一曲彰显巴山人精神风骨的“仁义”之歌。在那匪乱纷飞的年代,他们显得弥足珍贵。这也正是小说的谋篇布局的高明之处。

  在整部小说中,作者始终是用他们表现出来的这种“仁义”的人文精神来统领文本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伴随着跌宕起伏的波动,小说情节在作者诗化的语言讲述中,错落有致地稳步行进。与此同时,显露出来的是这种不离不弃的仁义精神。可以说,这种贯穿文本始末的人文精神不仅仅为塑造小说丰富的人物群像埋好了伏笔,而且成为一条潜伏在小说中的暗线,它直指小说核心内涵的灵魂,让小说更具生命力和洞穿力。

  小说游走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道路上,将丰厚的民间资源植入其中,不但拓宽了小说的叙事维度,而且增添了小说的厚度,给人一种吊诡的奇特想象。饶有意味的是,小说的引子,也是从一个关于盐的民间故事开始,将颇具神秘感的镇坪古盐道点缀其中,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叙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小说中对百岁老人“奶奶”的描述上,作者将朴实的民间风俗与充满浓郁的乡土叙事风格交错并置,给人一种温和的谦柔之美。虽然奶奶在小说中说话的次数比较少,但毋庸置疑的是,奶奶对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她是无法被代替的。可以说,奶奶的存在,犹如《白鹿原》中的朱先生一样,在无形之中,有着对小说精神的引领。

《白鹿原》

  这还是一部有“味”的小说。一方面体现在小说的真味上,说它具有“真味”,是因为小说真实再现了人性的本来面目。譬如,书中写到张迎风失踪,林万春被“赔”给了张家,成了张家的儿子。他承担起了上要侍奉张迎风的百岁奶奶、下要照顾张迎风怀有身孕的妻子的角色。在这种单纯的感情催化下,李春平通过的巧妙构思和尊崇现实的真诚书写,将读者又一次引入到了伦理叙事的边缘。原本在张迎风失踪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洗礼,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林万春与张迎风的妻子任香悦之间的情感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然而,张迎风的突然归来,让一切都变得复杂起来。很快,林万春就成了张家“多余”的儿子,而林万春与任香悦也陷入情感的逼仄中。在这里,作者并没有去刻意迎合,避免了猎艳、乱伦的市场化重口味写作怪圈,而是巧妙地处理了这种纵横交错的情感,让一切都戛然而止,恢复了常态。这样的书写,夹杂着作者强烈的伦理关怀,这既是基于现实的考量,又有对淳朴民风的再现。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李建军所言,“一个优秀的小说家自觉地承担这样的伦理使命,即通过完美的叙事和描写,用最美好的情感和思想来影响读者的道德意识。”很显然,李春平做到了。他用既真实又可贵的低姿态进行书写,让人读来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和充满“文艺腔”的矫情之感,有的只是向上的力量和富有人性美、人情美的温度。

李春平

  另一方面是小说表现出来的是苦味。纵观文本,我们不难看出张迎风和林万春都遭受了生活的磨难,品尝了人生的疾苦。他们都出身贫寒,林万春从十五岁开始就在四川巫溪背盐挣钱,经受着古盐道上的生死考验。张迎风更是缺乏父爱,家里时常过着既缺盐又少油的贫困日子。几经周折,好不容易说服母亲和奶奶去背盐,居然被土匪掠到山上,困在了匪窝。但是,他们都是极具血性的巴山好男儿,浑身充满了正气。比如,林万春靠自己的正直秉性赢得了鄂老板的信任与好感,最后娶了鄂老板的女儿,掌管了“盐味”幺店子。又如,张迎风因有被掠到匪窝的经历,官方鉴于他深谙匪情,将他招募成了剿匪队长。真可谓是苦尽甘来!林万春和张迎风兄弟二人,在镇坪盐道上一起打土匪、办女学……还冒死将迷路的八路军秘密带到了四川。小说的结尾告诉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近六十的张迎风当选为镇坪县副县长。这令人回味的结局,着实让人忍不住为李春平驾驭素材、处理文本的娴熟技巧和写作技艺所叹服。细细品味小说,整个故事情节都写得逼真、生动而极具正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说富有隐喻色彩的书名和张迎风、林万春的人生轨迹不无关联。他们颇具周折的现实生活犹如盐的味道一样,吃多了是苦的,吃少了是咸的。回看整部小说,作家李春平用盐背子的故事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人间清欢是“盐味”!

李春平

  莫言曾经说过,“我喜欢阅读那些有气味的小说。我认为有气味的小说是好的小说。有自己独特气味的小说是最好的小说。能让自己的书充满气味的作家是好的作家,能让自己的书充满独特气味的作家是最好的作家。”窃以为,李春平是一个成熟的作家。在汗牛充栋的乡土历史题材小说中,《盐味》已经散发出了自己的气味。对李春平而言,小说《盐味》是收获,更是新的开始。在通往创作高峰的道路上,我们期待李春平笔下能更多一些特殊的气味。

 

作者:曹昱陆,90后,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 
特约编辑:朱丽华

 

延伸阅读:

  《盐味》京东购买链接

  《盐味》当当购买链接

  莫言、王安忆等作家获首届汪曾祺华语小说奖

  当前长篇小说的经典化有八个欠缺

中国文艺评论网友群(QQ号366435036)二维码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