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2016—2019年原创首发文章>正文

人人心中都有一座巴别塔——读美国小说《巴别塔之犬》

2018-06-29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二十七颗雨果 收藏

  “记住她最初的样子,是我能送给彼此最佳的礼物。”这是美国女作家卡罗琳·帕克丝特的长篇小说《巴别塔之犬》的结尾,虽早已料到保罗最终将会解开一切谜团,答案如剥茧抽丝般浮于水面,但面对露西身亡在自家园中的苹果树下这一既成的结局,苍白的言语并无力挽回往昔。这并不完满的结局令人如鲠在喉。

  绝大多数人只爱两个人,一个是自己,一个是自己幻想的人。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人们总是习惯于认为对方会按照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来行动,从而忽略了每个人的个体性,这是许多矛盾由来的原因。可怕的是,人们往往对最亲近的人抱有这种幻想更多。当我们喜爱、亲近一个人时,无论是亲人、朋友抑或是伴侣,总不自觉对他们有一种期待,期待对方能读懂与理解自己所有的弦外之音和行为暗示。但是没有人能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在任何一种人与人之间所构建的关系里,都缺少不了沟通与坦诚,以及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

  如同书中所描绘的,露西与保罗的婚姻,就像是大部分人所认知的那样相敬如宾。露西在保罗眼里美貌、善良、才华横溢,但他却从未了解露西内心深处的暗涌——她内心深处藏着一个自己认知的“坏我”,这也是她拒绝要孩子的原因。而保罗从未正视过露西这一难以自洽的困扰,并未去深刻剖析过露西脾气变坏的原因,经年累月之下导致了露西的悲剧。他看不见露西的痛苦,他只是将要孩子的想法强加于露西身上,他们朝夕相处,却咫尺天涯。

  在《圣经·旧约·创世纪》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人们想建造一座通天塔妄图以此来抵达天堂,这当然需要人们的通力合作,但上帝并不想人们来打扰他,为了使这个目标无法达成,他便让人们说不同的语言(人们先前只说一种语言)。语言不通,人们无法沟通,便无法合作,于是塔没有建成,这就是巴别塔的由来。想来人与人之间都有一座看不见的巴别塔,表面上我们说着大家都听得懂的语言,但真正能用心去理解的却寥寥,当我们执着于自己的逻辑时,我们永远读不懂别人。保罗自以为是露西最亲近的人,可到头来他对露西的了解,甚至不如一只露西豢养多年的狗。于是露西的自杀只能是一个必然。讽刺的是,保罗是一位语言学家,也许他并不懂一种语言——和爱人交心的语言。

  这是一个追忆的故事,保罗试图用自己在语言方面的博学,来训练自家那只目睹露西自杀全过程的罗得西亚脊背犬罗丽说话,以告诉他真相。在这段回忆里他逐渐记忆起了一些事件,每一件都饱含张力与冲突。每每露西试图袒露她的心扉,他却回以敷衍与苛责。他以为自己深爱着妻子,却发觉自己从未真正触及过妻子的灵魂。露西是敏感而诗意的,她对世界的观念充满诗人般的偏执,一如她的职业。而保罗是理性的,追求逻辑的。这样的组合无奈之处在于他们的世界观有本质上的不同,这样的保罗如何会去理解和包容露西呢?

  书中最动情的部分,莫过于保罗开始忆起妻子的点滴:

  “我记得我的妻子身穿白纱的样子,我记得她在婚礼上走向我,双手抱着一束鲜红色的花。我记得她生气不理我的时候,身体僵硬得有如一块石头。我记得她睡觉时的呼吸声,我记得双手抱住她的感觉,我记得,我永远记得。她为我的生命带来了慰藉,带来了悲伤。我记得两人共享的每一个阴暗时刻,至于那些光明的日子,我几乎无法直接正面凝视。我努力记住她原本的样子,而不是那个为了安抚我的悲伤而被我构建出来的形象。”

  那是一个敏感、美丽、心思细腻而又充满艺术气息的女性形象,一个把灵魂注入自己所做的面具中的女人。但是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露西,身体里应该还糅合了她的阴暗面。而真正的爱,是对缺憾的包容,那才是你所爱事物本来的样子。

  苏格兰童话《坦林》中,仙女皇后在坦林离去后说“要是昨天我早知道今天的事,我绝对会挖出你的两个灰眼睛,放进泥土做的眼睛;要是昨天我早知道你不会属于我,我绝对会无情地挖出你的心脏,放入一个石头制的心。”这看似残忍的咒语却是露西绝望的叹息,也留给保罗绵延的追思。

 

作者:二十七颗雨果 在校大学生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

特约编辑:朱丽华

 

《巴别塔之犬》经典名句·中国文艺评论网摘选

  你花了一整天做这些事,然后你突然觉得害怕,因为生命就这么又过了一天,而你究竟得到了什么?

  我们每个人不是都有两个心脏吗?秘密的那颗心脏就蜷伏在那颗众所周知,我们日常使用的那颗心脏背后,干瘪而瑟缩地活着。

  毕竟,鬼魂一点也不可怕。他们的故事都是悲伤,所有鬼魂都是。

  知道自己出现在别人的梦里是很让人开心的事,这能证明你的存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证明你在别的地方也具有实体和价值。

  我相信每个人都一样,每个人心中都会挂念着一个名字,这个名字的重要性在平日可能不是很突出,唯有在人生最后一刻来临时,我们才会发觉这个名字成为挂在嘴边的最后几个字。

  如果已去世的人还在我们之中游荡,他们的灵魂仍存在于地球上,那么我们又何必悲伤呢?

  我该付出多少代价,才能看一眼我们当时的样子,重见两人在一起的时刻?一切,我愿意付出一切。

  记住她原本的样子,就是我能送给我们彼此的最佳礼物。

——卡罗琳·帕克斯特《巴别塔之犬》

 

  延伸阅读:

  读王锦秋长篇小说《月印京西》:浅尝岂解其中味(朱航满)

  雕刻时代的心史 ——评张炜长篇小说《艾约堡秘史》(宫达)

  人间清欢是“盐味” ——读李春平的长篇新作《盐味》

 

中国文艺评论网友群(QQ号366435036)二维码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