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2016—2019年原创首发文章>正文

“覆水难收”的冷峻难题:评秦腔移植剧《马前泼水》

2019-05-13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权科锋 收藏

  书生朱买臣穷苦潦倒,以与人写字打柴度日。某日受托为崔巧凤书写婚书时,二人一见钟情。崔氏慕其才华,心中寄托“夫荣妻贵”的功名梦想,于是冲破藩篱,结为连理。时光消逝,朱买臣屡试不第,崔氏因久未得到期盼中的“凤冠霞帔”,不堪生活清贫,逼迫朱买臣写下休书。朱买臣愤然而去,流落江湖,体察世情,再次应试,终得探花功名,衣锦荣归。巧凤街前拦马,见买臣,欲复合,朱买臣冷言讥讽并马前泼水,言覆水能收方可相认。巧凤不堪羞愧投水自尽,朱买臣在草堂家中,回忆二人多年恩情和应试途中经历,幡然醒悟,然为时已晚,瞬间白须并为亡妻巧凤身盖凤冠霞帔。

  美好遭遇毁灭,是为悲剧。

  听完烂柯山下故居中朱买臣的一段唱后,我不去想这是一个悲剧,因为并不喜欢用悲或喜这样单纯的字眼来概括一个剧,原因是在我所理解的生活中,悲和喜从来都是共生共存的,生活的情形更多的是介于悲喜之间的复杂,但接下来这一幕,我是在近乎头皮发麻的状态下看完的。面对着妻子的尸首,转身以后,朱买臣瞬间须发皆白,高音板胡与唢呐共奏的悲凉音乐在舞台上萦绕,此刻该剧的悲剧意蕴达到了极尽的诠释。

  在戏剧结构上,这一版的《马前泼水》依然没有脱离戏剧悲喜二元的范式。先喜后悲,前半场的因缘和合之轻松、喜悦为整部剧的悲剧反转设下了先机,后半场的离散是因爱生恨与情急误解。观众是非常熟稔落魄书生与才貌佳人的传统故事的,在这里是有共情的,但也属于传统才子佳人剧目的窠臼。故事的反转带来了极大的魅力,崔氏之死,于情难以接受,于理又合乎事件。在传统的夫权思维下,《马前泼水》的大多数版本中主角都是女性,但这部剧将着力点放在男性身上,女性欣喜与悔恨的复杂心情同朱买臣的人生路线亦步亦趋,这是生活的现实使然。但人终究是人,复杂、猜忌与怨恨等种种情绪是天性,这部剧正视了崔氏作为人、作为女人这样的天性的合理性。改编者这样的创造是自发的,同时也无意识地带着观众去探究这其中的价值取向,因为这就是恋爱与婚姻情境中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

  该剧改编的亮点在于创作者把重点段落放在茅屋休妻、马前泼水之后两个人独自的内心情感起伏中,从现实怨恨到往昔时光的美好,这几场戏中故事情感集中爆发,表演者大段的深情唱段与动作表演俱佳,入情入戏,凸显演员表演功力的部分亦在此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样的故事处理集中、利落,直击人心,堪为《马前泼水》这一传统剧目改编的新突破。

  戏剧不离生活,这部移植改编秦腔剧目关注的是现实生活,完全是现代家庭关系中女性爱情理想与现实婚姻生活的实在反映。崔氏初识朱买臣之时已开始萌发纯粹与美好的爱情,但不似昆曲《烂柯山》、川剧《马前泼水》等剧中大段表现二人家庭拮据生活的琐碎末节,秦腔《马前泼水》中男读女劳守候皇榜的快乐时光在“报子哥”的几场过场戏中瞬间带过,干净利落。崔氏的离去激发了朱买臣,他的文章功名无论是因为离家后生活的苦难阅历还是内心的刺激,都确实无疑地证明了崔氏在其中的作用,这多像现代社会中的“巨婴丈夫”在无所依傍之后才学会长大。

  舞台上的故事与生活的真实,高度一致。聚是爱情,散是故事,生活是打着爱情旗号聚散离合的戏剧,再美好的爱情终究敌不过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细碎一天可以,一日三餐,一年四季,日复一日,天天如此,再激动的情愫也终会被生活的琐碎磨得没了耐性。直面现实的差异,女性与男性在家庭关系中难以调和的矛盾是该剧的故事底色,也是该剧对当下社会婚恋问题思考这一主旨的体现。

  该剧直视人性复杂的一面,“覆水难收”的冷峻难题,是戏剧,也是生活,更是性格与命运的悲剧使然。泼水时,霎那间,志得意满。却为何,一路走来,心不安。创作者用艺术在拷问每一个人,初心莫非就定是真心?嗔痴执念笼罩下,究竟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

  戏剧用特有的形式观照生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马前泼水》是戏曲技艺形式与故事内容、主旨探究与情感表达较好融合的剧目,脱俗立新,充分体现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创作群体在多元包容的价值观中对家庭与社会问题的冷峻关注与严肃思考。


  (作者:权科锋,西安易俗社青年戏剧工作者,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编剧协会会员)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特约编辑:朱丽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点击查看。投稿邮箱:wyplzg@126.com,请勿一稿多投)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专家评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文学经典的创造性转化

  荀风长烈 毓骨峥嵘——评孙毓敏对荀派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齐致翔)

  小剧场戏曲创作:在保护中传承与创新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