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2016—2019年原创首发文章>正文

周晓枫《有如候鸟》:是离去,也是归来

2019-05-14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胡红瑞 收藏

  毫无意外地,我在周晓枫的文字中再次感受到了久违的熟悉与亲切。她携文字而来,像一位老朋友,聊生命,聊奇遇,聊自己。在她的笔下,语言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一字一句,娓娓道来,平淡却不琐碎。十余篇散文一口气读下来是非常愉悦的阅读过程,合上书页的那一刻除了不舍,还使我陷入到一种沉静的思考中无法抽离。在她的字里行间,我仿佛遇见了自己,想象自己就是那个女孩、那位老人亦或是那个病人,相似的生命情绪被她淋漓尽致地抖落出来,真实残酷却又温和从容。

周晓枫

  从古至今,但凡优秀的散文都会融进作者哲人般的思考和体悟。毫无疑问,2017年出版、收录周晓枫近两年十余篇散文的《有如候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周晓枫像是背负着天然的使命,在纸页之中埋进无数灵感火花,她加诸动物的命运于女性的故事中,在亲情的羁绊中吐露心底的阴影。她向生活提问,并试图回答。她将看似陌生的意象组合叠加使之呈现出连续的整体性。周晓枫就像一只候鸟,在文学的世界里不知疲倦地迁徙,历经四季,途经风雨,时而端坐沉思,时而眺望远方。书里有她走过的路,她沿着自己交错重叠的轨迹前行,是寻找,也是收获;是离去,也是归来。

  女性常常是周晓枫散文叙事的重要对象。在大多数关于女性的书写中,她常常不是亲历者,而是以旁观者的姿态或第三人称的口吻。很显然,这种叙述视角能够轻易地营造出跳脱在外的疏离感,无论那个女性是朋友还是曾经的自己,都被她轻轻地推到远处,但这并不影响她的记录和表达,反而借用这种方式,她有了更为冷静客观的视角,将叙事脉络处理得层次分明且意味深长。在《布偶猫》中,有一位名为“小怜”的女性,她悲惨的经历与她的名字形成戏剧性的契合。作为生理上属于弱势群体的女性,“小怜”在男朋友一次次的暴力之下选择了隐忍和妥协,甚至不顾肉体的巨大创伤替施暴者遮掩。这类病态的女性并不只有“小怜”一人,循着相关案例,周晓枫描绘了一系列存在于暴力之下的女性群像,并找到了合适的医学术语:“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周晓枫凭借自己远超常人的敏锐直觉对暴力问题抛出了疑问并给予了思考,她关注的视野不仅仅只停留在两性关系层面,更是带着人道主义情怀去关注女性群体甚至整个生命群体,这就可以解释周晓枫的散文中为何会呈现出迷人的生命色彩。

  《初洗如婴》虽是第三人称的视角,但读起来却像是一篇个人独白,或者我们可以给这篇文章换一个名称:“一个女人与她的记忆”,而这个女人大约就是周晓枫自己。记忆作为一种连接现在与过去的媒介在很多时候都显得分外重要,于是失忆现象的出现就成了生活中的大问题。失忆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忆会造成记忆的断裂,那些断裂处弥散出的空白使人陷入巨大的恐慌之中,甚至怀疑自我。而“她”就经历了失忆的过程,这种失忆或许可以称之为健忘症,并不如自然遗忘那般顺理成章,更像是某一段记忆被平白地抹去了痕迹,利落的断层处一丝线索都不曾留下。于是“她”接触到了阿尔茨海默症的患者,试着了解他们的经历,尝试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思考与健忘对抗,这种自我拯救和接纳的过程在“她”的心中太声势浩大,以致让人读起来有种悲怆的味道。但健忘的出现使文中的“她”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之中,在这里,她重新认识了自己,重新接触到这个世界,像一个婴孩回归到初始的纯净,不管是肉体还是精神。

  周晓枫在文字里从不掩饰自己对动物的喜爱。这种喜爱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是一种从心底漫上来的亲切和关怀,带有天然纯粹的气息。相较于人类,动物与自然还不曾处于一种剑拔弩张的对立关系之中,和谐共处的生命景象随处可见,而这些正是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所欠缺的。她的散文中写到了很多动物,写到了猫、狗、斑马、蜥蜴、候鸟,写到了它们的迁徙、自由生长的姿态和奔跑向前的剪影。周晓枫在对动物进行观照的时候从来都葆有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这种冷静是带有温度的,是基于一切生命皆平等的原则。很多时候,人类自恃世界的主宰,显然这是一种极其狭隘的观念,但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周晓枫很早就在她的作品中表达了生命平等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她的创作格局,使她的散文看似平淡却有着惊人的穿透力,撇去偏见直指人心。

  周晓枫的大多数散文都非常注意对人性的书写。这种书写常与现实产生对接,依存在不同的关系之中,如亲人、朋友、爱侣甚至是陌生人。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身为作家的周晓枫无疑有着更为敏锐的观察力。她不仅看到了人性的明与暗,也看到了明暗交界处的混沌与模糊。在这本书中,涵盖了极端的施虐者、病态的受害人、冷漠的亲人和疏离的爱侣。这种复杂人性的书写与弗兰纳里·奥康纳颇为相似,她们都在写作中谈到了人性深渊,谈到了光明背后的黑暗,谈到了社会的异化和人性的扭曲。自身的生活经验无疑是周晓枫文学创作的来源,抽象复杂的思考经她的笔,外化成意蕴丰富的文字,虽是散文的笔触,却犀利得可怕。可以说,在平缓的叙述中融入震撼的故事是她常用的写作方式,表面看似不动声色里面却已经暗潮涌动。

  读过周晓枫书的人都会惊诧于她对语言的敏锐度,她总能择取恰如其分又令人惊艳的语句镶嵌在文本中。语言在她手中更像是一件得心应手的工具,不用刻意地雕琢和炫技。文字最原始、最本真的含义就足以承载她纯粹而又深邃的思想。书中有一篇名为《禽兽》的文章,她将一系列动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一帧帧真实画面通过想象的力量在脑海中浮现,犹如在看纪录片一样,色彩丰富、须发毕现,让人不禁惊叹造物主的神奇。她过人的笔力并不是毫无缘由的,她曾说过手边常备有一个小本子,只为记录生活灵感的刹那。可以说,正是个人的勤奋加之外溢的才华使她成为今日的周晓枫。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们认识到一个新的周晓枫,就好像她曾离开过,再归来仍是她,却又是一个熟悉又不一样的她。仍记得《犹如候鸟》的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瀑布盛大,从高出跌落、自杀的水,我的回答盖过了喧响,音量比平时大,有点宣誓的调门:当然,这是我选择的道路,我愿意为此承担代价。”这样的傲骨,这样的坚守,有点执拗,有点感人,但这就是周晓枫。


  (作者:胡红瑞,天津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责任编辑:王璐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点击查看。投稿邮箱:wyplzg@126.com,请勿一稿多投)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东方启动点》书评:用思想之刃解剖麻雀(向云驹)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