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陈彦编剧、査明哲导演、西安话剧院创排演出的话剧《长安第二碗》在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上亮相。故事满怀深情地讲述了一家名为“长安第二碗”的葫芦头泡馍馆及老板秦存根一家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里的变迁过程。正如剧中所说:我们从1978年开始,在这间十几个平方米的牛毛毡房里开始吃葫芦头,一直吃到2018年,硬是把饭桌从小八仙桌吃成了直径5米的大桌子,把老秦家从一堆破房烂瓦吃成仿唐风格的高楼大厦!该剧围绕着老板兼父亲秦存根这一形象,以他的七个子女及老邻居、食客的关系和各自的命运展开故事。风云变幻的四十年浓缩于这一普通家庭的生活历程,该剧以细腻温情的目光注视和关怀着小人物、小家庭在大时代变革下的命运和选择,展示出中国人改革求变、创新思想、勤劳致富的奋斗画卷,并以客观的审视,冷峻理性的思考提炼出传统价值观念中持久坚守的朴素真理。
《长安第二碗》的故事横亘改革开放四十年,此类题材容易流于空洞的宏大叙事,但该剧创作者不落窠臼,将普通家庭与小人物作为主角,以他们在巨变时代下的发展与命运作为表现对象。秦存根苦心孤诣经营“长安第二碗”,始终把“让你们吃上饱饭,每一个人垒一个窝”作为一生奋斗的目标。秦存根是过惯了苦日子的父亲,这是其父爱亲情的表现,也是中国千千万万个父辈形象的缩影。秦存根奋斗的目标,就是中国人最朴素的勤劳致富的梦想与信念。上世纪90年代,制度不健全情况下的市场化开放,使得手中有“公权力”的一些人“钻空子”大发横财,作为负伤军人的二宝在一次次酒醉后埋怨和痛斥“官倒”,痛心为国奉献却没有相应的物质回报。但在危难来临之际,秦二宝并未退缩,在听到消防救援的警笛时,他奋不顾身地冲向战场。离家的那一刻秦存根只是一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想这便成了父子此生的永别,这是全剧整体轻松化表达下悲剧意蕴的一次迸发,催人泪下。1998年西安西郊煤气爆炸事故是人们的记忆之痛,作者用戏剧将那场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形象永远铸立在舞台上,让我们铭记:长安之安,是许多人用牺牲精神守护和换来的。这既是普通人家国情怀的精神操守,也是创作者在这个时代力图去感召我们的初心。
创作者通过对秦存根及孩子们、街坊们各自人物性格的塑造,人生道路的选择,不同利益诉求的展现,最终回归到开掘人生价值的意义中来。剧中勤勤恳恳的老大一家,婚变离家、扎根沙漠终成院士的四宝,半生游手好闲、中年反省、改头换面的老五,一辈子都在违法边缘游荡却也在晚年拿出最后的积蓄分给“妻子”的“老油条”花朝阳……每一个形象都仿佛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人物群像真实生动。剧中家庭的变故与人际关系的对立也在父亲的主导下依次度过和化解。剧末父亲久久的独白,体现的正是秦家人在追寻幸福人生的征途中精神的收获与境界的提升。该剧启示我们:虚假、乱象与不切实际终是昙花一现,一生沉浮之后,扎实走过的那些路才是最宝贵的金石。努力、奋进终会获取回报,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这就是普通人最有力量的生活哲学。也正是有那么多人坚守此道,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才有了美好的生活。文艺作品要让人重新审视真实的生活,追忆被淡忘的故事,表现崇高价值,塑造人们的心灵。作者通过一碗葫芦头泡馍串联起四十年的变与不变,普通人从“牛毛毡房”到“仿唐大厦”的变迁,为我们直观表现出普通人的生活与奋斗,揭示了社会的本质与发展趋势,从中可以洞察我们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艺术还必须注重形式之美,从受众出发,以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精湛的艺术表现让大众接受。在舞台呈现与场面调度方面,创作者匠心独运。《长安第二碗》一开场,改革开放前贫穷落后的生存状况和时代风貌通过寒冬中的群场表演生动展示出来。在秦家大肠泡馍店开张的香味中,好长时间没听老戏的人们听到秦腔整个筋骨都活泛了起来。葫芦头泡馍是故乡之食,秦腔是故乡之音,二者都是活色生香的长安地域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时又是时代的记忆。这样的情节及音乐带来极为强烈的时代印记,贯穿全剧,使观众久久沉浸。从牛毛毡房“小四方桌”到仿唐大楼“大圆桌”,舞台布景装置的过程没有在黑场进行,而是安排在戏里。带着安全帽的装置工人,也是戏中演员。剧情的进展也是我们社会的进程,一幢幢高楼大厦,就是千千万万个戴着安全帽的建筑工人用汗水建设起来的。正面表现这一群体形象,体现了创作者的温情与关注。
开场分锅盔,结尾分房子,这样的结构安排,既是社会发展的见证,亦是对我们初心的最好召唤。食在故乡,城市与生活的剧变,味觉留下乡愁,它如先天的基因一般,融入人的生命体验中。秦存根那一辈人所坚守的诚信、勤劳、公平就如那葫芦头经久不变的香味一样,是我们生生不息的人生力量和家庭美德的主心骨。正如编剧陈彦所说:“文学艺术创作是应该努力让生活去说话,而不是作者自己站出来说。让柴米油盐酱醋茶说,让日子说,让年轮说。”
《长安第二碗》给我们带来了一阵秋意飒爽。该剧人物形象众多,命运各异,演员表演扎实、入戏,故事娓娓道来,情节自然,充满诗意,地域方言与秦腔及流行歌曲作为情节点穿插让声音表达张力十足,舞美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整体制作精良,呈现出精湛的美学风貌,赢得满堂喝彩。从题材选取到样式呈现,该剧都当属难得的精品之作,能为当下现实题材戏剧创作提供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权科锋,青年戏剧工作者,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编辑:艾超南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点击查看。投稿邮箱:wyplzg@126.com,请勿一稿多投)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