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艺评来稿>正文

《山海情》:抒写东西部协作扶贫的时代画卷

2021-03-18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赵会喜 收藏

  《山海情》首轮播出后迅速引起全民热议,作为主旋律扶贫剧能够成为一部现象级作品,这为今后现实题材影视创作提供了新的审美范式。该剧以章节形式、平民视角和家国情怀真实地呈现东西部协作扶贫的时代画卷。本文拟从四方面进行艺术分析。

  一、显性与隐性:折射地缘风情之美

  该剧在人物对话、活动场景、家用日常等方面或隐或显地以“带货”形式呈现出地缘风情之美。除了得福在闽宁镇葡萄酒推介会上大力宣传贺兰山东鹿葡萄酒之外,还有宁夏双孢菇、枸杞、黄芪、洋芋等地方特产,油香、滩羊、羊肉臊子面等特色名吃,这些都通过镜头直接呈现。还有罐罐茶,在涌泉村就要搬迁时,得福到李老太爷家中看望,李老太爷坐在炕上就摩挲着煮茶的罐罐。罐罐茶是宁夏或者说西北具有深厚历史情感的茶文化标志,凝聚着世代的乡情与乡愁。此外,闽地扶贫领导吴月娟给凌一农教授带来了家乡的武夷岩茶和沙茶酱,还给地委杨书记带来新一季福建茉莉茶,等等。他们都为福建名特产做了形象代言。该剧作为东西部协作扶贫剧,展现闽宁地缘风情,是创作主题的应有之意。

  影视作品历来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直接呈现社会价值和审美趣味的视听艺术。宁夏六盘山花儿的大量穿插,无疑为该剧增添了浓郁的西北文化风情。《眼泪的花儿把心淹了》《割韭菜》《绿韭菜》等这些家户喻晓的花儿,是宁夏地区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以特有的方言、调式和旋律倾诉着这片土地上流淌的惆怅和埋藏在心底的念想,是人们日常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片土地上孕育出来的文化根脉。这些花儿由孩子们一首首完整地唱下来,在其他影视作品中很少见,尤其是《眼泪的花儿把心淹了》在剧中出现了三次。安晓燕唱的花儿着实让白校长眼泪的花儿把心淹了。西戈壁小学现实中的困境和理想中的最低需求之间的矛盾,就是摆在教育上急迫而又难以解决的症结,无助、困惑之情,心扉难掩。闽地打工的海吉女工们在海滩上也唱起《眼泪的花儿把心淹了》,以解思乡愁苦。尽管跨越山海,但有花儿的地方就是心中的故乡。将宁夏六盘山花儿完整地呈现出来,这也是该剧鲜明的艺术特色。此外,闽宁两地方言、连绵山峁、戈壁荒滩等都为该剧真实呈现了浓郁的地缘风情。

  二、寻根与迁村:彰显家国情怀

  在第五章“迁村”中,得福在整村搬迁的过程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马喊水和得福召开涌泉村村民动员大会,遇到了更深层次的阻力,加剧了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当得福说出“刁民”时,直接将矛盾推向顶点。得福心理上直观认为,涌泉村搬迁到闽宁镇、摆脱贫困是党中央和国家政策,需要贯彻执行。马喊水带着得福来到埋着先人坟茔的后山上,动情讲述了两百年前涌泉村李姓人家接纳从陕西落难而来、无可落脚的马家先人的历史故事。其中“百家宴”就是李姓、马姓两族亲如一家的明证。这习俗一直延续到“文革”时期。涌泉村对于李姓是血脉的源头,对于马家是落脚的地方。这是我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最为亲切感人、直抵人心的民间表述,这说明主创团队深入乡村民俗民风,关切到社会风俗、礼仪与这片土地蕴藏的深厚历史文化。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并不是只讲政策、实施教条式的“硬性”搬迁,而应从群众的内心深处、思想上深做工作,才能解决关于寻根、落根、扎根的认知问题。这是一个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碰撞过程,搬出去是为了要把根脉移到更加肥沃的地方。

  《山海情》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入手,解决在扶贫工作中的深层思想问题,并非将问题模式化、套路化创作出“高大上”的扶贫干部形象来。这正如编剧王三毛所说:“编剧写剧本,除了要有国家视野的高度,只有扎根在百姓中间,才能看到百姓真正的问题、需求与国家意志的交集与融合点,你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正如片尾“变迁”中描述的那样,该剧是一幅荡漾着理想主义浪漫、蕴涌现实主义真切的画作,更是时代大潮写给每一个人波澜壮阔的史诗。

  三、人物与叙事:凸显审美价值

  《山海情》创作团队到闽宁镇、西海固和福建莆田等地深入采访,真切体验生活和感受时代变迁,就是为了要讲好中国扶贫故事、塑造时代人物形象和展现国家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梦想。该剧主要是以人物中心来呈现扶贫工作中攻坚克难的光辉历程。

  编导有意识地纵深挖掘每个故事,将人物在行为上的差别、认知的不同和思想上的逐渐转变真切地呈现出来,不避问题,直击社会痛点和矛盾。对于剧中人物,不同观众会有不同层面的共鸣与共情,我更倾向于李水花这个角色。她与上世纪80年代初经典电影《牧马人》中的李秀芝一样淳朴善良、乐观坚强。她们对家庭婚姻的观念和认识也有着一致性。该剧并没有以情感移转来讲述爱情故事(马得福与水花之间仅是爱情的萌芽),而是塑造对家庭有责任、向困难不低头和对生活有向往的女性形象。水花拉着板车,用七天七夜走400多公里来到金滩村,终于凑够60户,让全村通电成为现实;当得福在涌泉村迁村工作中几乎就要放弃时,她又鼓励得福,给予他希望和力量;她帮助安永富重新“站”了起来,树立生活信念。发生在水花身上的这些事情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但又有合理虚构和艺术真实,水花是吊庄移民中从贫困到创造美好生活的女性代表。此外,还有闽地扶贫干部、科技扶贫专家、白校长、马得福、马得宝等人物形象,都是主创团队深入生活,在真实故事基础上用心用情用功创作出的属于这个时代的典型人物。

  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融入变革的时代大潮中,才能激起晶莹的浪花。在东西部协作扶贫波澜壮阔的历程中,闽地一系列投资援建和一批批对口帮扶工作者的示范引领,金滩村的干部群众艰辛的劳动和聪明才智,闽宁两地跨越山海的通力协作,是昔日干沙滩变为今日金沙滩的共同助力。

  四、细节刻画:彰显鲜明艺术特色

  细节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细节基础上才能更好表现生活本质。《山海情》在粗粝与细微的叙事场景中,折射出人性之美。

  戈壁滩荒凉,风沙肆虐,山峁绵延,正是这种激发强烈生存意欲的真实场景,涌荡出细节真实的艺术力量。该剧不是从概念上图解国家政策、一线扶贫干部的“苦难经”和典型事迹,而是在人物故事上深层挖掘,以细节的方式呈现出人物命运、时代变迁和东西部协作扶贫伟大的历程,以此彰显国家改变深度贫困地区的意志和决心。

  如金滩村通电聚焦在“只差一户”能否通电这一细节上。得福一次次在希望与失望之间往返,即便这样也并未想过放弃,细节事件与场景将人物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一层层剥开呈现,让观众判断在政策与人事之间究竟该如何解决金滩村通电问题。扶贫工作没有一天是轻松的,“一个困难接着一个困难,一个事情接着一个事情”,这是得福们的心里话,也是当时基层干部扶贫工作的真实写照。又如,水花走了七天七夜来到金滩村的这一场景,采用浅焦镜头将同一人物虚实映衬在戈壁滩上,与瓦蓝的天空、变换的云朵融为一体。当水花唱起《眼泪的花把心淹了》的时候,镜头又从不同角度对水花、永富进行特写。在生活中,他们有过苦痛与挣扎,但从未向苦难低头,上述细节生动展现了人物的淳朴善良、执著坚韧。再如,凌一农教授教马得宝如何采摘双孢菇的场景,先让黄展期讲解知识要领,边示范边让大家记住口诀,之后是凌教授的提醒与指导,显示了种菇、出菇在他们心中的极端重要性。这一细节真实反映了在戈壁滩上科技扶贫、发展庭院经济和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艰难历程。这些对事件和场景的细致刻画,体现了编导和演员对艺术创作的匠心追求,也是该剧的鲜明艺术特色。


  作者:赵会喜,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魏县第二小学教师


  签发:徐粤春

  审核:何美

  责编:艾超南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另,《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投稿互动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山海情》再现的真景与实情

  脱贫路上教育的大义担当——电视连续剧《山海情》热播的启示

  《山海情》:呈现现代生活变迁中的力与美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