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艺苑撷英>正文

展现说唱魅力 传承艺术精神(蒋慧明)

2022-08-10 阅读: 来源:中国评协 作者:蒋慧明 收藏

【“艺苑撷英专题评论”之五】

编者按:近日,“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在北京拉开帷幕,此次展演是中宣部文艺局、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和相关艺术家协会组织实施的“新时代青年艺术骨干培养计划”的年度成果汇报演出,旨在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搭建高规格、专业化、机制性的展示平台。展演于7月、8月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陆续展开,涵盖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五个艺术门类。秉持重大文艺创作匹配重点文艺评论、重点文艺评论反哺重大文艺创作的理念,推动“做人的工作”与“引导文艺创作”有机融合,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作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及时组织评论家观摩演出并撰写发表评论文章。现在中国文艺评论网开设“艺苑撷英专题评论”专栏,将相关特约文章予以转发,与广大网友分享。

展现说唱魅力 传承艺术精神

——观2022年全国优秀青年曲艺人才展演有感

近日,由中宣部文艺局、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和中国文联相关全国文艺家协会组织实施的“新时代青年艺术骨干培养计划”年度成果系列汇报演出之一的“艺苑撷英——2022年全国优秀青年曲艺人才展演”,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连演三场。

艺以人传。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传承发展,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都是重中之重。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参与主办的这三场展演活动,遵循德才兼备、优中选优的遴选原则,从历年来中国曲艺牡丹奖、中国曲协“牡丹绽放”——曲艺英才培育行动等各项曲艺评奖展演活动涌现出的优秀人才中,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选拔出20位青年曲艺才俊参加演出,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协会在青年曲艺人才培养方面的可喜成果;而一众优秀青年曲艺人才的集体亮相,也让我们对未来曲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充满了希望。特别是从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响中,我们更是由衷地感受到曲艺艺术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

曲种丰富题材多样

历来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曲艺艺术,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特别是由于地域方言众多的缘故,形成了各具特色、鲜活生动的众多地方曲种,反映了各地不同的风土民情。

连续三天的展演中,除了大众较为熟悉的相声、快板、山东快书、梅花大鼓等曲种外,还有北京观众较少看到的苏北琴书、长子鼓书、陕北说书、扬州弹词、南音等地方曲种。

例如这次参加第二场展演的南音节目《金石吟》片段《神仙眷侣》,来自厦门市南乐团的演员杨雪莉和潘文龙,用迤逦宛转的演唱和悠远深邃的演奏,再现了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与金石考据家赵明诚二人之间的伉俪情深。这是节选自南音清唱剧《金石吟》的第一乐章,古朴雅正的曲风、沉挚委婉的唱词,充分彰显了素有“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之美誉的福建南音的独特韵味,令现场观众沉浸其中、回味良久。

曲艺艺术之所以深受各地群众喜爱,各地曲种浓郁的地域色彩是一方面,题材的丰富多彩和“接地气”,更是它引人入胜的另一面。

例如相声《改大门》(表演者:逗笑逗乐)对于贪腐人员的犀利讽刺;相声《神话新说》(表演者:贾旭明 李菁)借古今对比赞颂新时代的新面貌;梅花大鼓《半屏山》(表演者:杨菲等)抒发海峡两岸人民血浓于水、渴盼早日统一的真诚心愿;苏北琴书《烽火情》(表演者:戈娟等)深情演绎女共产党人陈若克忠诚向党、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陕北说书《牙疼》(表演者:熊竹英 李树芹等)改编自陕北民间小调,不多见的男女对唱形式更加凸显作品的风趣与质朴……

从观众席里时不时爆发出的欢声笑语不难看出,大家对这些曲艺作品发自内心地接受和喜爱。这也提示我们,无论是家长里短的小欢喜,还是奋发进取的大主题,只有时刻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真正用心、用情、用功地运用曲艺的特殊表现手段来讲好中国故事,才能让这门艺术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苏北琴书《烽火情》

说唱相间锤炼技巧

众所周知,曲艺是我国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是以“口语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表演艺术门类。而“说中带唱、唱中带说、说唱相间”的表演技巧既是演员培训内容,亦是舞台呈现效果。

本次展演中,笔者欣喜地注意到这些优秀青年曲艺人才说演弹唱的不俗功力,以及传情达意的自如自信。

例如上海评弹团陶莺芸演唱的一曲俞调开篇《长生殿·絮阁争宠》,台风稳重,声情并茂,吴侬软语,弦琶琮铮,一派江南胜景宛在眼前;而同样改编自文学名著的扬州弹词《啼笑因缘·误入师长府》(表演者:刘芓君)由于情节紧凑,出场人物众多,则又是别一番风味;“古重庆,美山城,它有一十七道门,数一数究竟是哪些门……”四川清音《数城门》(表演者:刘靓靓等),清丽婉转、灵动活泼,既借景抒情又寓意含蓄;北路山东琴书传承人罗晓静演唱的《一部聊斋世相传》,唱出了“满腔愤懑寄笔墨,聊斋窗下写奇篇”的历史名人蒲松龄的嫉恶如仇与正气凛然……来自大江南北的不同鼓曲曲种,唱腔旋律虽各不相同,却都体现出相似的表演特点,正所谓:檀板弦歌声情动,古曲新韵唱华章。

快板书《哪吒闹海》(表演者:王文水)和对口快板《立井架》(表演者:孙铭泽郭迎欢)皆为曲艺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经典名段,一古一今,前者取材于古代神话故事,后者则是以家喻户晓的“铁人”王进喜为主人公。丰富多变的板式、高亢激越的吟诵以及抑扬顿挫的节奏,瞬间带动起了全场观众的情绪和热情。

可见,说唱之间,演员们倾情投入的表演架构起了台上台下共情、共鸣的桥梁,曲艺艺术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正在于此。

陕北说书《牙疼》

承继传统说新唱新

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个参加展演的节目时长最多不过十几分钟,但凝神细听细品,从吐字运腔、弦索叮咚到默契配合,台下的观众都能清晰地体味到每一位年轻演员在曲艺传承路上的踏实付出。

尽管,数量众多的各地曲种源流不同,最终定型的时间也或长或短,但举凡能够历经时光的淘洗继而流传下来的经典节目,大多都有着共同的特点。曲艺行业内有句常被提及的艺谚,叫做“一遍拆洗一遍新”。也就是说,能够穿越时间长河而保留下来的经典曲艺作品,无一不是在演员与观众的双向交流和互动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这既是曲艺艺术的创演规律,也是对曲艺演员的基本要求。而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也是历代曲艺演员的普遍认知和共同的实践追求。

例如,来自上海的独脚戏《唱游长三角》(表演者:陈靓潘前卫),主题明确、贴近现实,但在表现手法上实则脱胎于传统独脚戏节目《滑稽京戏》,类似手法在北方的相声节目类型“追柳”中亦有迹可循。

再如长子鼓书《最后一笔党费》,表演者刘引红在作品的处理上,明显有别于以往擅演的风趣小段,而是有意识地结合声音造型来突出整个作品的叙事节奏与情绪,并增强了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从而聚焦于“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的临终心愿,展现了一位优秀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高风亮节。

总而言之,能够在北京的舞台上相对集中地欣赏到众多优秀的地方曲种和节目,尤其是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这么多优秀的青年曲艺人才能够齐聚一堂各展风采,实属难得。希望这样的高规格展示平台能够持续举办,预祝更多的优秀青年曲艺人才陆续涌现、共续辉煌!


(作者:蒋慧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所长,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本文为中国评协特约稿件,已于2022年8月10日在《中国艺术报》刊发,文中图片来源于“曲艺杂志融媒”微信公号)


签发:杨晓雪

审核:王庭戡

编辑:向浩 


延伸阅读:

关于武戏丑戏展演的思考:一舞剑器动四方(王馗)

新生代的集体亮相:从萌芽到绽放(杨晓雪)

“武”中生辉、“丑”中见戏(颜全毅)

唱响新时代的杂技之歌(徐秋)

清门后人 为民求乐——访相声表演艺术家陈涌泉(蒋慧明)

替祖师爷传道——观原创京味话剧《大徽班》有感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