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赴梅兰芳大剧院观赏了原创京味话剧《大徽班》,感慨良多。该剧是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0年度资助项目、北京市西城区文化艺术创作扶持项目,由北京集贤弘艺文化中心出品,于2021年4月7日至10日进行了首轮演出。
散戏回家的途中,我听见旁边一老一少的议论:“没想到啊,真是出乎意料地好看,比专业团演得还好!”这算是对主创们最佳的褒奖。我的一位小朋友(一名大二的学生),看戏回来,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样的观感:“一部优秀的演出剧目,是能够让形形色色的观众从中看到自己的。” 我不由联想到剧中的一句台词:“京城的座儿不好伺候啊!”现场当时笑声四起,诙谐之余,亦是实情。此后几日,我分别与不同层面的观众交流心得。大家一致表示,这真是一部有诚意的好戏,编导演皆可圈可点,尤其还是由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文化公司出品制作,实属难得。
清乾隆55年(1790年)徽班进京,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绝对值得大书特书。该剧正是聚焦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虚构了凤鸣班和祥云班两大徽班进京为皇帝贺寿时发生的故事,用话剧的形式,结合戏曲的韵味,为观众呈现了一台情节曲折、人物鲜活的好戏。该剧能够得到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的青睐,也足见其在主题思想和艺术价值得到了认可。尽管由于疫情的影响,该剧未能如期在2020年纪念徽班进京230周年的时候上演,但2021年首演之初便赢得行内外的一致好评,足见其品质的保证。
仅笔者所见,近两年同类题材的文艺作品就有多部,比如徽剧《徽班进京》、电影《进京城》、电视连续剧《徽班进京》(尚未公映),以及长篇小说《大徽班》(安徽作家谢思球著)等,各有千秋。我认为话剧《大徽班》独到之处至少有以下几点。
其一,用话剧的形式讲述“徽班进京”的故事,无论是跌宕起伏的情节,还是性格丰满的人物,都扩大了观众层面,而不仅仅局限于熟悉和喜爱戏曲的观众。整台戏张弛有度,脉络清晰,既彰显了伶人侠肝义胆的精神,亦有乱世儿女的爱恨情仇,还有戏班与盐商、官府之间的微妙关系,表现了初代“北漂”鬻艺谋生的艰辛与不易,环环相扣,虚实相生。
其二,该剧导演闫锐曾经执导和主演过北京人艺经典剧目《名优之死》。在这部戏中,他运用了“戏中戏”的处理手法,既形象展示了人物身份和剧情内容,又将戏曲和话剧两种艺术形式有机融合,给观众带去了别样的观赏体验。
其三,整个主创团队年轻有为,情怀满满,诚如他们提出的口号——“替祖师爷传道”。我认为这也是该剧最为值得一提的地方。
从导演闫锐到张弛、刘欣然、刘宸等几位主演,都是有长期戏曲舞台实践经验的优秀青年人才。出品人谢岩也是多年致力于戏曲、曲艺等传统艺术的传承与推广。编剧姜斯轶本身有相当扎实的戏曲研究学术背景,《大徽班》是他创作的第一部剧本。他们在年轻观众中有不少拥趸。因此,从剧目的前期宣传开始,就颇具票房吸引力。正是基于这些因素,我们无法不被他们的真诚和执着而感动,更要由衷地为他们大声点赞!
当我们用今天的眼光和视角重新审视231年前“徽班进京”这段历史,仍能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虽然同类题材的文艺作品并不少,但这部《大徽班》相当精彩,特别是剧中所展现出的时代特色和重要的传承意义。
《大徽班》在观众中赢得了初步的口碑,但由于创作周期较短,还需要不断打磨与完善,向精品进军。剧中“狱中对唱”的段落有待加强,对于徽班艺人勇于和善于吸纳各腔之长,在声腔变革方面所作多方探索与努力,还可以再略加着墨。如此,或可更加突出“徽班进京”在整个中国戏曲史上的历史意义与非凡影响。
我们相信,随着主创团队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后,不断加以改进,精益求精,定能在京城乃至全国的文艺舞台上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文中图片来源于神州网,摄影:李栩,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蒋慧明,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签发:徐粤春
审核:何美
责编:王璐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另,《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