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持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与乐趣
——访青年小提琴演奏家蒋熠颖 中国艺术报记者李丹阳
人物简介
曾任中国青年交响乐团首席、北京大学交响乐团弦乐指导,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及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获奖者,两度入选中央音乐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北京市优秀硕士毕业生,屡次获得硕士、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活跃于音乐演出舞台,多次举办个人音乐会并与国内外知名乐团及指挥家合作演出。现师从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提。
蒋熠颖与小提琴的缘分开始于4岁时的“一见钟情”。蒋熠颖说:“当时父母希望我能有一个兴趣爱好,于是带我去当地的少年宫参观。记得当时我趴在教室的窗口向里面看,那时候我很小,看到钢琴的时候只觉得是一个庞然大物,有点害怕。我逐个教室观察,当看到小提琴的时候一眼就看中它了,它特别小巧、可爱,还方便携带,我当即就说就要学这个!那天下午,父母就带我去琴行买了一把小提琴。”
刚开始学习小提琴的蒋熠颖并未考虑过走专业路线,但不久后蒋熠颖就开始在市里、省里举办的各类小提琴比赛中获得了不错的成绩,父母也经常听到一些老师对她的称赞。2007年,蒋熠颖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在父母的支持和陪伴下,从此走上了专业学习小提琴的道路。在中央音乐学院附小,蒋熠颖曾跟随小提琴教育大家林耀基和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谢楠学习小提琴,2010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跟随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张提学习至今已经15年。提到老师张提,蒋熠颖表示:“在我求学的道路上,最感谢的人一定是张提教授,他一直是一位非常负责任、敬业的老师。中学时准备参加比赛,一节课45分钟,但每次备赛时老师都会上到三四个小时。有时候老师非常投入以至于忘记时间,直到师母进来询问,孩子站了多久?张老师抬头一看钟,才意识到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这才赶紧让我坐下休息几分钟。我非常感谢张老师为我打下坚实的基础,他对学生在演奏上的培养和把控都是极其严谨、细致且有效的。另外,我也非常感谢我的钢琴艺术指导老师吴琼,吴老师不仅在舞台上陪伴我13年,还传授我许多音乐合作上的经验与技巧。钢琴艺术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存在,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办法组成演出舞台。”蒋熠颖说。
作为一名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表演艺术研究专业博士二年级的学生,蒋熠颖希望自己能够在学校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她还特别提到中央音乐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强大的资源平台,除了传授音乐专业方面的知识,还开设了很多其他各个领域的选修课,这些课程的老师均来自北大、北师大等各大高校。蒋熠颖非常喜欢传统文化,参与了很多国学相关课程的学习,这让蒋熠颖受益良多。她说:“虽然这些课程与小提琴的专业不直接相关,但是这些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在音乐方面成长,还能够帮助自己的个人成长。”
蒋熠颖除了在学校的专业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也一直积极参加国内、国际比赛并多次获奖,拥有丰富的参赛经历。2023年,蒋熠颖在第十七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得第四名。在第二轮比赛中,蒋熠颖前面的选手演奏的最后一首曲目是圣桑-伊萨伊改编的《圆舞曲式练习曲》,这首曲目的效果非常好,当时现场十分火爆。蒋熠颖对此印象深刻:“我作为他后面上场的选手,其实是有一定难度和压力的,这种情况对于选手们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音乐会不需要去接其他的独奏,且曲目安排也是非常合适的,但是在比赛时我们无法控制前面选手的演奏,甚至有时也无法控制自己的上场顺序、休息时间。”当时蒋熠颖与这位选手之间没有任何休息的间隙,紧接着她与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的钢琴艺术指导吴琼演奏了一首中国作品、陈疏赢的《姑苏吟》。蒋熠颖说:“现场从一个绚丽的曲目到了一个江南氛围的曲目。我记得当时所有观众一下子就被这首曲目吸引住了,他们似乎也来到了我们的江南,所有观众的眼神一直在我们身上,我能够感受到与观众之间的呼应。”在演奏完《姑苏吟》之后,现场掌声非常热烈,蒋熠颖体会到了“音乐无国界”的独特魅力。“虽然小提琴是一件西洋乐器,但也可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希望可以把更多优秀的中国小提琴作品带上国际舞台。”蒋熠颖说。
同年,蒋熠颖还在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小提琴比赛中获得第三名。决赛时,蒋熠颖作为决赛8位选手中最后一位上场的选手,演奏了西贝柳斯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蒋熠颖回忆:“到了比赛最后的时候,不管是评委、观众还是乐队,在经历7位选手的演奏后都有不同程度的疲惫感,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一定不能放弃。我们在台上的每一个人,不只是我作为独奏,还有指挥黄屹老师、协奏广州交响乐团,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把作品最好的效果传达给观众。当我演奏完这首协奏曲回到后台时,有好几个广州交响乐团的演奏家跟我说,他们听完我的演奏都特别激动,很多人都热泪盈眶,这是我当时最感动的一件事情。这也说明我们之间有了碰撞、有了‘火花’,我们对于音乐的理解达成一致,这是非常珍贵的。”
蒋熠颖认为音乐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她说:“在排练作品时,一个眼神,甚至有时无需一个眼神,大家都能相互配合做出相应的反应。更奇妙的是,音乐还能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比如我们现在演奏的作品很多都是一两百年前甚至是更早的时期创作的,伟大的作曲家提供了演奏者与他们之间的桥梁,通过音乐作品让演奏家与作曲家产生共鸣,使诠释者和创作者之间产生交流与碰撞,而且不同的诠释者跟相同的作曲家所碰撞出的‘火花’是不同的,这是音乐富有魅力的地方。除此之外,我觉得音乐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自我交流,比如心情不好的时候,只要拿起琴就可以只去思考如何表达作曲家创作的美妙音乐,当时的烦恼似乎可以全部抛在脑后,当下只有音乐和我。我与音乐的交流就如同在与一个朋友交谈,我可以向它倾诉,它也为我带来了很多正能量。”
4岁接触小提琴,8岁走上专业学习小提琴的道路,蒋熠颖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过瓶颈。她说:“那时年龄还小,大概9岁、10岁,还不太懂事,于是在第一次遇到瓶颈时就很容易想要放弃,但仔细一想,真的能抛下小提琴吗?练琴一定有枯燥的时候,但是如果让我去想象这辈子都不再跟音乐有任何接触了,那我会非常难过和遗憾,所以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一路走过来也感到非常幸运。”蒋熠颖还分享了自己从小学习小提琴的感悟,她认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享受音乐是很重要的,有一部分学琴的孩子对于练琴的认识是枯燥的,但她特别希望大家可以更多地去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和音乐的魅力,而不是局限于要怎么样才能把技术磨炼得炉火纯青。另外一点,对于年轻人来说,坚持也很重要,但是这个坚持不是痛苦的,而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蒋熠颖表示,将会一直投身于自己热爱的小提琴演奏中,她很期待下一代年轻人的成长,作为一名青年小提琴演奏家也希望能够为小提琴事业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谆谆嘱托。由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艺术报社联合推出的中国文联“艺苑百花·青春篇”项目,正是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
“艺苑百花·青春篇”依托“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活动选拔培养机制,重点展现各艺术门类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的风采,激励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积极追求德艺双馨、勇攀艺术高峰,不断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对青年文艺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文联的引领团结下,更多青年文艺英才将会不断涌现,新时代文艺事业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将会更加动人,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必将更加自觉地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