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肩负的是一个曲种和几代艺术家的责任”
——专访湖北省曲协副主席、湖北小曲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俐玲
人物简介
湖北省曲协副主席,师承湖北小曲表演艺术家何忠华。代表作品有湖北小曲《千古知音》《南原突围》《过早》《“桥”见中国》《党员》等,曾获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等,入选“艺苑撷英——2023全国优秀青年曲艺人才展演”。
“第一次期中考试的时候,骆玉笙、花五宝老师等前辈艺术家都在现场。当时,我给她们的第一感觉就是很有灵气,哪怕是从南方过来的,语言上还有一定问题,但看得出来是一个苗子,而且也愿意学好。”忆及自己30年前从湖北到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求学时,第一学期就被鼓曲界的著名艺术家赞誉有加,湖北小曲演员姚俐玲不禁满脸笑容,仿佛又回到那个让她时刻感恩、魂牵梦绕的校园。“那时候年纪还小,不知道她们的分量,现在回想起来,挺骄傲的。”姚俐玲说。
自1994年踏入天津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的大门,姚俐玲从一个普通话都说不太好的南方女伢,到被天津观众亲切地称为“南方小西河”,再到毕业后返回家乡从事湖北小曲事业,直至2022年凭借湖北小曲《党员》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2023年站上“艺苑撷英——2023全国优秀青年曲艺人才展演”的舞台、2025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小曲代表性传承人……每一次更上层楼的背后,都有着鲜为人知的千锤百炼。
“因为从小特别喜欢唱歌、跳舞,有很强烈的表演欲望,当时只要是专业院团招生,我就愿意报考。”于是,当武汉说唱团招生那年,还在读高二的姚俐玲就通过层层筛选考进团里。之后,作为团里的新苗考进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就读。“当时对曲艺的了解实在有限,只听说过张明智老师的湖北大鼓,还有一些比较活跃的相声小品,其他的曲种并不清楚。到了北方之后基本上是蒙的。南方人学习北方曲种,最大的问题是语言关,普通话说不标准。而我所学的西河大鼓擅长唱绕口令,凸显嘴皮子功夫,可谓难上加难。”姚俐玲坦言,入学后很长一段时间,除了吃饭、睡觉,都是在练绕口令。“我的师父是郝秀洁老师,当时郝艳霞先生也在教我们。我非常感恩遇到这两位恩师。她们不仅在艺术上对我帮助极大,生活上也对我尤为照顾。”
从第二学期开始,天赋本就很好又肯勤奋钻研的姚俐玲在老师们的严格教学和悉心关照下,成绩逐渐名列前茅。“当我第一次到名流茶馆登台演出时,说实话特别紧张,可那一次的演出效果却出奇地好,演出之后天津的观众就记住我了,而且给我起了一个外号,叫‘南方小西河’。至今非常感谢教导培育我的老师们,同时也感谢天津曲艺观众对我的厚爱。”姚俐玲说。
1997年姚俐玲学成毕业,重新回到武汉说唱团。武汉说唱团是湖北省内最为知名的曲艺艺术专业表演团体,拥有夏雨田、何祚欢、张明智、陆鸣等一大批曲艺名家。“回到武汉之后,感觉我是由原点到达一定的高点,又从高点回到原点了。”有一阵子,姚俐玲以为在天津求学时是唱曲,回团里也是唱曲,以前是表演西河大鼓,现在是表演湖北小曲,不过是不同的曲种而已,后来她才发现不是这么简单。“天津是曲艺‘窝子’,走哪里都能听到京韵大鼓、西河大鼓等,可回武汉之后才发现,这里的曲艺土壤不那么肥沃,观众也不是那么多。特别是自己对湖北小曲也没有太多了解,又得从头再来。”姚俐玲说。
湖北小曲是由湖北中部地区流传的明清俚歌俗曲衍变而来。1958年后,“汉滩小曲”和“天沔小曲”合二为一,被定名为“湖北小曲”,演唱使用汉口方言。“依字行腔,它在武汉话(汉口方言)的基础上演唱出来,与西河大鼓相比,整个发声都是有变化的。”姚俐玲表示,回团后参加过两次湖北省的大型曲艺比赛,也都荣获省内大奖,可是找不到在天津登台时的那种感觉,回来后也没有实实在在地看到一场湖北小曲的演出。“虽然1998年我就找到后来的师父何忠华,但对于一名演员而言,耳濡目染也很重要,要泡到园子里去看、去听、去学。但是,在武汉就会觉得好难,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敢说自己是曲艺演员,不敢说我是唱湖北小曲的。”姚俐玲说。
其实,姚俐玲之所以如此忧愁,与20世纪90年代通俗歌曲风靡国内市场,挤占传统艺术如戏曲、曲艺等的生存空间这一时代大背景息息相关,湖北小曲的听众越来越少,演唱机会也就不多,从事湖北小曲的艺人屈指可数。迫于生计,2000年后,姚俐玲除了在2002年正式拜师湖北小曲名家何忠华继续学习湖北小曲外,她还参加全国青歌赛、演小品、演方言剧、做主持,前后持续8年时间。“这8年间,是迷茫的,不是纯粹从事湖北小曲这一行。当别人介绍说,这个是武汉说唱团的演员姚俐玲,她是唱歌里面演小品演得最好的、演小品里面湖北小曲唱得最好的,我很想问一句,究竟自己是干嘛的?我的初衷是什么?”在姚俐玲看来,直到2008年,湖北小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才真正找到方向。
2009年,她被评为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小曲代表性传承人。“那一天,记得很清楚,我还在家带孩子,突然一个电话打过来,说姚老师您当了湖北小曲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姚俐玲回忆,听到这个消息,她第一反应就是“给了你这么大一份荣誉,你能赋予这份荣誉怎样的责任?自己行吗?”加之刚做妈妈,她倍加理解“责任大于天”。姚俐玲说:“从那时起,我就告诉自己,我要扛起这份责任,不管多难。”
凭借多年的积淀,在何忠华和各位前辈老师的耐心指导帮助下,姚俐玲用心用情表演的湖北小曲《千古知音》说唱结合,以华美婉转的嗓音、形神兼备的表演征服评委,于2012年获得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提名。“所有的老师作支撑,推着你往前走。”姚俐玲记得有位老师曾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你如果当歌手,永远可能只是二流,但你如果扎扎实实把在天津学的功底用到湖北小曲上,会成为一位湖北小曲的代表性人物,这才是你应该走的路。“老师当时的这番话,真的让我醍醐灌顶。”姚俐玲说。
此后,姚俐玲继续打磨《千古知音》,将其改成纯民乐伴奏,同时以说书人的角色给大家讲故事,包括高音的处理、气声的运用等都在不断调整。她说:“直到2016年,我才敢大声地跟大家说,我是一位湖北小曲演员,我敢为自己代言。”在精雕细琢中,姚俐玲也开始自己创作作品,她集作词、作曲、编排、表演于一身,相继创作出《大爱传奇》《鹤归谣》《党员》等作品。从2012年到2022年,她先后4次冲击中国曲艺牡丹奖,最终在2022年凭借湖北小曲《党员》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站上曲艺行业的最高领奖台。
姚俐玲表演湖北小曲《“桥”见中国》
从提名到获奖,这十年时间,对姚俐玲来说,又是一次次对心智、毅力、实力的多重磨炼。获奖以后的她,倍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好作品《南原突围》《“桥”见中国》《过早》等越来越多。今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姚俐玲荣列其中。“除了自己唱,我一直想把湖北小曲这个曲种传承下去。2015年开始,我就主动找到学校,不仅传承教唱湖北小曲,还教唱西河大鼓、湖北大鼓等。”姚俐玲坦言,如今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她从第一次走进校园教孩子们说方言开始,然后教唱曲,发掘好苗子,由她言传身教的一批批学生早已在各艺术剧团、群众艺术节中崭露头角。同时,多年来她还走访高校,进社区、进企业、下基层大量演出,广泛传播湖北小曲等传统文化,成为湖北小曲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可谓实至名归。
姚俐玲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学习表演湖北小曲
除此之外,姚俐玲还通过田野调查、实物收集、口述志记录等,出版了湖北小曲相关专著。“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把它走好。希望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再传给大家,让所有的人都受益,因为我肩负的不是一个人的责任,而是一个曲种和几代艺术家的责任。”姚俐玲说。
“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谆谆嘱托。由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艺术报社联合推出的中国文联“艺苑百花·青春篇”项目,正是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
“艺苑百花·青春篇”依托“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活动选拔培养机制,重点展现各艺术门类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的风采,激励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积极追求德艺双馨、勇攀艺术高峰,不断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对青年文艺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文联的引领团结下,更多青年文艺英才将会不断涌现,新时代文艺事业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将会更加动人,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必将更加自觉地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