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曲艺杂技>正文

新时代曲艺:紧扣时代脉搏 说唱人民心声(蒋慧明)

2022-09-22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蒋慧明 收藏

常德丝弦《不屈的吼声》演出照(湖南常德武陵区文化馆提供)

曲随时代,艺为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曲艺艺术继往开来,不断进取,新人新作迭出,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扎根人民生活 讴歌时代新貌

源自民间的曲艺艺术历史悠久、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于中国老百姓而言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在文艺百花园中始终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正因其表演形式简便,作品通俗易懂,接地气、近民心,故而一直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有着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自2012年以来,在历年大赛、春晚中涌现出的相声《救,不救?》(高晓攀、尤宪超)、《这不是我的》(苗阜、王声)、《我帮你火》(李寅飞、叶蓬)等,多聚焦社会热点话题,反映了青年一代曲艺人的观察与思考。又如,2017年分别在央视春晚和天津春晚中播出的相声《新虎口遐想》(姜昆、戴志诚)、《躲不开》(刘俊杰、张尧),前者既承袭了30年前的经典相声《虎口遐想》的讽刺批判精神,又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后者则由凡人琐事引发了人们关于生活世相、人情世故的多重思考。这一年,结合当年出现的几段引起广泛关注的相声佳作,业内外就如何坚守相声创演的艺术规律、保持曲艺艺术的说唱传统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上到国家大事、下到房门钥匙,曲艺作品的题材包罗万象,犹如朵朵浪花折射出生活海洋的浩瀚与深邃。曲艺人始终牢记“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扎根人民生活,用心、用情、用功地去讲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如长子鼓书《腊月天儿》(作者暴玉喜)、鼓盆歌《传承》(编演邵丹)、绍兴莲花落《传代碗》(编演潘海良)、四川扬琴《蜀道》(作者秦渊)等节目,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在沁人心脾的乡情乡音乡韵中展现了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喜人成果。在全国少儿曲艺大赛中崭露头角的史诗弹唱《江格尔十二英雄赞》、上海说唱《两元钱》等节目,则童趣盎然,从儿童的视角折射出曲艺传承之路上的累累硕果。

曲艺所拥有的特殊持久的艺术魅力主要源自它与百姓和社会生活的息息相通,同时,丰富的人文气息与精神内涵亦是优秀曲艺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如关中曲子《沙海情话》,为这一陕西关中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曲种赋予了崭新的时代特征。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将普通农民郭老汉与老伴沙海相伴三十载、植树造林福泽家乡的感人故事娓娓道来,作品在传统曲牌音乐的基础上又有所借鉴和发展,唱词质朴、视角新颖,文学性和地域性尤其突出,可谓情在曲中、曲在心中。再如一段充分体现“有人有事儿,有情有趣儿”的符合曲艺创作规律的快板《站哨台》,作品通过老王和老白两位村民之间的对话、交流,将疫情期间的严峻形势及城乡居民居家隔离的重要性娓娓道来,将疫情中的世态人心一一再现。整个作品人物鲜活、语言生动、细节传神、以小见大,堪称抗疫题材曲艺作品中的精彩示范。

当下的曲艺创演实践中,许多曲艺作品在舞台呈现上出现了有别于传统表演手法的借鉴与创新。然而,只有那些在坚持曲艺艺术本体特征上的适度创新,才能赢得观众的普遍认可和欢迎,这也是优秀曲艺作品能够立得住、传得远的前提条件。火热的现实生活、多元的审美需求,呼唤着曲艺工作者创作更多符合时代特征、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如曲艺联唱《看今朝》,创造性地将陕北说书与苏州弹词这两个风格迥异的曲种和谐统一地融合在一起,突破了以往传统曲艺单线叙事的固有模式,以充沛的激情来说唱时代主题,将时代精神、地域特征与曲艺元素恰如其分地巧妙融合,既有曲种特色的传承与再创造,又展现了中华曲艺特有的雅俗共赏与和合之美、谐趣之美。此外,近年来陆续排演的章回鼓书《古城暗战》、相声剧《依然美丽》、曲艺剧《盐阜往事》等,也都是各地曲艺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又服务于人民的创作导向,依托曲艺的本体特征又尝试借鉴戏剧等其他艺术门类的舞台表现形式,大胆突破、锐意创新的有益尝试与探索。

关中曲子《沙海情话》演出照(陕西省文化馆提供)

赓续红色基因 弘扬时代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近年来,曲艺创演实践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红色题材作品,结合曲艺的说唱特点,在人民群众中均产生了广泛影响。

像《望红台》(四川)、《三教街四十一号》(湖北)、《永远的长征》(江苏)等大型综合节目,汇集了多种当地曲种,于说唱之间深情讴歌英雄先烈的动人事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此外,诸多传唱至今的经典曲艺名段,经由当代演员的重新演绎,再度唱响于各地的文艺舞台上,活跃于党史教育的课堂上,令红色曲艺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交相辉映。与此同时,在红色题材曲艺作品的艺术创新方面,新老曲艺人都有着深入的探索,传统的曲艺艺术在新时代重新被激活,成为培根铸魂的精神动力。

又如,由“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组织创作,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编纂演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制作合成的百集音频评书《话说党史》,一经播出便广受好评。作品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既有宏阔的历史勾画,又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充分运用评书艺术“说”和“评”的表现手段,描绘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的壮阔画面,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浴火重生到康庄大道,从饱经沧桑到复兴梦想的历史进程一一呈现,树立了用评书来处理重大严肃历史题材,讲述生动党史的典范。

西河大鼓书《大营救》以1941年底香港沦陷后,中国共产党为了保护在港的800多位文化名人和爱国人士的生命安全而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省港大营救”为背景,热情讴歌了共产党人勇敢机智、殊死捍卫文化魂的英雄气节。这部作品不仅在作品立意、题材拓展上有所突破,更在作品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力求多元化、体现时代感,其中“说、学、逗、唱、吹、打、弹、拉”多种表演元素的组合,富有创新性地将岭南文化保护与北方传统曲种有机地进行融合,让今天的观众亦能强烈感受到传统曲艺的魅力和活力。

再如,上海评弹团排演的中篇评弹《战·无硝烟》将故事背景设定在1949年5月的大上海,讲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以非凡的智慧和胆识运筹帷幄,艰苦卓绝地打赢的一场场关乎国计民生的金融战的故事。还有不论形式、不拘长短的作品,如常德丝弦《不屈的吼声》、二人转《鎏金锁》等近年来创演的红色题材曲艺作品,在遵循曲艺创作规律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历史话语与现实语境的有效连接,大大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其间,始终贯穿着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的思想内核,传递着历久弥新的正能量,这是融入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共同记忆与血脉传承中的精神力量,更能激发我们珍惜当下美好生活、努力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念和勇气。

中篇苏州评弹《战·无硝烟》演出照(上海评弹团提供)

锻造人才队伍 培育后备力量

“薪火相传、传承有序”,这是任何一门艺术得以生生不息绵延发展的根本所在。同样,曲艺界一直也将人才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如不久前刚结束的“艺苑撷英——2022年全国优秀青年曲艺人才展演”活动中,参演的青年曲艺才俊就是从历年来中国曲艺牡丹奖、中国曲协“牡丹绽放——曲艺英才培育行动”等各项曲艺评奖展演活动涌现出的优秀人才中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选拔出来的佼佼者,集中展示了近年来青年曲艺人才培养方面的可喜成果,也让我们对曲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充满了希望。

继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陆续正式出版后,今年更加令人振奋的消息还有,历经几代曲艺人的奔走呼吁,曲艺终于正式进入了我国高等教育本科阶段的学科序列,并在“艺术学”门类下以二级学科科目“戏曲与曲艺”正式被列入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曲艺学学科建设之路在新时代终于迎来了里程碑式的突破。

回首充满挑战和机遇的10年,无数曲艺人殚精竭虑努力攀登,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始终紧扣时代脉搏,说唱人民心声,与时代同频共振。曲艺既是古老的又是时新的,自始至终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未来,曲艺人也必将努力传承和创演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曲艺作品奉献给人民。


(作者:蒋慧明,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文中图片选自《文艺报》)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清门后人 为民求乐——访相声表演艺术家陈涌泉(蒋慧明)

替祖师爷传道——观原创京味话剧《大徽班》有感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