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影评论>正文

《钢铁意志》“开炉”热映:讲好钢铁年代的创业故事(苏妮娜)

2022-11-18 阅读: 来源:北国APP 作者:苏妮娜 收藏

电影《烈火中永生》中,江姐被捕,经受严刑拷打,竹签扎穿十指,昏迷后被敌人冷水泼醒,说出一句震撼人心的话:“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几十年后,《钢铁意志》的热映,又让我们重温起那句话。

不论是上世纪60年代的名著《红岩》改编的《烈火中永生》,以及《永不消逝的电波》,还是近年来极为经典的电视剧《潜伏》《叛逆者》,或是成功搬上银幕的《风声》《悬崖之上》,这些写到地下工作者传奇的革命故事,都有一个前提,就是曙光已露、黎明即将到来、解放战争的决胜枪声已经打响,而最忠诚、最优秀的共产党人却在此刻长眠、终成永诀。在这类故事的结尾,是新中国在天边喷薄欲出的黎明景象,这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头:结束了漫长的革命战争时期,需要面临的是战争以外的课题,该如何完成。这就是《钢铁意志》故事的前提。因此,布局在东北、辽宁的重工业,并不是一个生产和经济本身的问题,搞建设、促生产,在赢得江山之后还要证明能够守住江山,它是那个年代一个新生国家最大的政治考验。

某种程度上,《钢铁意志》记录着辽宁这片土地最荣光也最艰难的岁月。也是“六地”题材中,相当有料可挖、极有差异性的、拥有坚实情感基础的、最值得传诸后人的故事。不难想象,在这片土地上,这样的故事会激起多少家庭的往昔追忆与激情燃烧。

片中,鞍钢久经战乱,是被反动派破坏殆尽的一个烂摊子,这种破败不仅仅是设施奇缺、零件丢失,更是人心的散乱。战斗英雄赵铁池临危受命,凭着对国家和党的忠诚,要把形形色色的人团结起来,把铸造钢铁的事业干起来——凭着战争时期军人的铁血和激情,冲到了领导鞍钢的一线上。当然这是电影的创作法则:太容易完成的任务只能叫工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才叫挑战、才出故事。这里头确实是有着冒险的成分,不过共产党员向来不惧困苦。投入这场战役;赵铁池面对的问题至少有三个部分:第一,人。面对着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局面,信任的人不内行,内行的人不信任,所以要尽快找到和培养出值得信任的专门人才,青年技工王崇伦、老专家付三余、青年教员孙雪飞都是在这个意义上的“新”人;残留的敌方势力潜伏夹杂在人群之中,虽然零星但极难辨识、破坏性极强。第二,技术。全片中间部分都在围绕图纸的争夺,这是技术攻关的第一关。此后围绕高炉是一连串的技术问题,这里按照历史还原了一系列的炼钢进程。第三,钱、粮。这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之时一穷二白、白手起家,物资和粮食都很匮乏。这个问题最终还是依靠人来解决,是普通的甚至贫困得如孟泰那样的家庭靠着挖野菜、打零工来解决的。当看到孟泰家四朵金花齐刷刷地瞪着小鹿一样的眼睛,盯着红面馒头、荤油下的酸菜,电影院里的观众不知不觉腮帮子发酸、眼眶温热……

鞍钢“开炉”的故事,与隔着一条鸭绿江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互为前沿和后方的一个故事的里外两面。战争的残酷与生产的迫切是一体两面之事。电影从摄影、空间、场景、细节等方面突出了对那个钢铁年代的生活质感的还原,拍出了良心品质。抓取了生活细节,就抓住了观众的心,拉近了与当下观众的距离。除了会腌酸菜才能嫁给战斗英雄的调侃外,专家的铝饭盒里能看到红烧肉,干部自己喝稀溜溜的酸菜汤;此外,红面开花馒头、双沟特曲、蒸猪尾巴都是富于时代标签的民间食物。连牺牲在争夺图纸过程中的机灵战士祝贺,他的媳妇都是背着油泼辣子从四川来的。在今天,观众想象不出挨饿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但也正因写了挨饿,以日常度日的艰难,旁证出在一片废墟上重新组织建设国民经济、取得钢铁生产上零的突破,是一件何其艰难而荣耀的事。当然,此片更重要的是展现了新中国第一代钢铁工人的精神风貌。很难说,时至今日,东北人性格中的种种特点,不是这段往事、这种集体生活留下的印迹……

隔了70余年的时间回望,再与片中人一起经历一次激情燃烧,仍是激动不已。《钢铁意志》讲述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创业史,同时也是集体主义的胜利:国家、民族、集体、个人,在这个序列里安放井然,人内心的秩序显豁明晰,他们的想法纯粹简单,而这种单纯的情感、执着的信念,无法复制、无法再现。他们的故事——不,我们的故事——不应被遗忘。


(作者:苏妮娜,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编审)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聚焦“六地”:抗美援朝文艺作品的品质与表达(苏妮娜)

《风起陇西》:我们如何讲述后“三国”的故事(苏妮娜)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