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领军学习日志之三】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和文艺评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由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广东省文联、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承办,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山市文联协办的首届全国文艺评论领军人才培训班于10月25日—11月7日在广东中山举办。为促进学习效果,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在中国文艺评论网持续推出“评论领军学习日志”系列,与广大网友分享。
于平:培根铸魂 凝神聚力——革命历史题材舞剧的当代表达(1949—2020)
于平为领军班学员授课
10月28日上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第一届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于平为学员们生动讲授《培根铸魂 凝神聚力——革命历史题材舞剧的当代表达(1949—2020)》。于平从其艺术实践和艺术管理经验出发,结合党的百年历史征程,对中国革命历史题材舞剧的当代表达展开了全面、宏观的阐述。
授课现场
线上听课学员
一、文艺评论的标准
评论一部作品,是否有标准?于平教授认为,艺术评论的标准应该有三个要求。首先,要让没有看过这部作品的人了解该作品的大致情况,因此需要有相关的描述、介绍和概括,特别是舞蹈评论,一定要有舞蹈形态分析。其次,在评论文字中,应该包括对该作品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不好的评论分析。第三,应指出该作品不足之处的修改建议。
现在很多文艺评论容易出现两个误区:一是借一部作品来套用一个刚懂的理论,例如套用接受美学、符号学的理论等;二是对该专业领域的创作史一知半解,看的作品不多、对历史了解不多,难以把握作品的历史定位。因此,写文章、做评论应注重对史料的研究,要做到论从史出。
于平授课现场授课
二、用历史的眼光做文艺评论
于平倡导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文艺作品,运用辩证唯物史观的方法分析作品,从中找出历史脉络的关联性。
首先,应明确“革命历史题材”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浴血奋斗的历史事象。与之有某种内在关联性的则是我们倡导的“现实题材”,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团结奋斗创造的历史事象。“现实题材”虽然意味着对“当下性”的强调,但其实也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跨度,这便是它的“当代性”, “现实题材”取材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当代史中的相关事象。论及革命历史题材的舞剧表达,可以说它都属于“当代表达”的范畴,并且构成我们当代舞剧发展史的重要支柱。
其次,梳理中国革命历史题材舞剧,可以追溯至1949年出现的《进军舞》和大型舞剧《乘风破浪解放海南》。之后,被公认为新中国第一部舞剧的《和平鸽》,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世界和平的革命历史题材,追求“思想概念的血肉化”。革命历史题材舞剧大多是“战士舞蹈”,例如《五朵红云》《蝶恋花》等作品都在“全军文艺会演”中喜获丰收。中国芭蕾舞剧的创作也聚焦革命历史题材,《红色娘子军》引领芭蕾舞革命化的道路;《白毛女》创造了芭蕾舞剧“载歌载舞”的新形式。改革开放后,革命历史题材的舞剧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表现人民群众对革命拥戴和养育的题材;二是革命历史题材选择了“诗人”和“音乐家”;三是注目并致敬献身革命的“英雄少年”。除此之外,《红梅赞》《天边的红云》《风雨红棉》一路飘“红”、培根铸魂;《三家巷》的“环境聚焦”与《铁道游击队》的“空间营造”都在舞剧空间中大做文章。
最后,新时代革命历史题材舞剧表现的四个显著现象有:一是随着军队文艺团体的撤并改革,一些军旅舞蹈编导在地方院团的此类舞剧创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是中国芭蕾继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形成了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第二波”,体现出中国芭蕾浓郁的“革命情结”;三是高等艺术院校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引导下,创作了不少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舞剧;四是地方歌舞院团多年来关注的地方名人和名事,现在也将“革命历史”的人和事纳入了舞剧创作的视野。当前革命历史题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骑兵》等优秀作品都体现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绝美的艺术品质,革命历史题材的舞剧在为我们的明天凝神聚力,也将在明天的我们中刻骨铭心。
舞蹈艺术现场调研
文艺评论进剧场
为增强以评论促创作的效果,当天下午,于平与首届全国文艺评论领军人才培训班学员一同赴中山市火炬开发区歌舞团调研,观摩了歌舞团编创的舞蹈作品《我在海边长大》《飘扬》《咱们工人有力量》《瑶山新兵》,并与编创人员进行了现场点评交流。
于平根据院团定位,对以上作品的舞蹈结构、创作视角、编导技法、作品创意等方面,指出不足并提出建设性的完善建议。舞蹈评论领域学员唐白晶认为四个作品在题材上立足岭南舞蹈的挖掘,并尝试在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创作上作出努力,并在编创思维、艺术手法、人物塑造、叙事情感逻辑等方面提出建议。
领军班师生与火炬开发区歌舞团演职人员合影
签发:杨晓雪
审核:王庭戡
编辑:王筱淇
供稿:领军班学员 金浩
领军班学员 唐白晶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