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幽微着眼,胸怀当下世界
——评李元胜诗集《渡过自己的海底》
《渡过自己的海底》是李元胜的第13本诗集,精选诗人近年来未发表的128首作品,围绕“海”的意象,分为“瞭望塔”和“避风港”两部分:“瞭望塔”宏观而哲思,“避风港”微观而日常。
李元胜曾说:“好诗能够给读者带来愉悦和突如其来的自由感,希望它偶尔能成为一些人的避风港,成为一些人的瞭望塔。”这本诗集积聚了很多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独到感悟和见解,善于在日常化的事物和境况中传达生活与人性的复杂内涵,具有十分开阔的精神向度。我以为,《渡过自己的海底》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色:
其一是哲理与诗情相互交融的现代诗歌理念。李元胜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灵性,以美妙的文字遐想和旷达乐观的心态看待日常事物,用文字、色彩、声符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感,把一些小物件写得细致而深刻。他在诗歌中回望历史和感受当下,形成现代感和中国风的有机统一,在瑰丽的风情和奇异的妙想构图中品味出轻盈的哲思。他的文字和情感有很明显的节制,留白颇多,使诗歌拥有了让人不断复读与体悟的潜在空间。在“避风港”一辑里有很多很有趣味的作品,如《又见野百合》《日常课》《只存在一天的博物馆》《少数花园咖啡馆》《被遗忘的水井》《在贾家庄玻璃厂》《山城巷》《夜读》等,独特的题材视角、全新的艺术探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白昼给我们沉重的脚步/夜晚怀抱苦涩的根入眠……我想赠你/从未看见过的树冠/我想赠你/午夜的阅读,阅读中的羽化/回报你从容的负重/被不断啃食/仍保持着美丽的容颜”(《夜读》)。作品既切入对生活精细入微的感受,又表达对生命、历史、存在等哲学问题的深切思辨。就像诗歌标题一样,诗人总是尽量躲开欢闹的场面,寻找自己与文字的今生之缘。细腻的文字和丰富的想象,流露出诗人对情感、记忆、时间的深沉冥想,阐释对生命有限性的无限遥望。
新世纪以来,李元胜站在诗歌写作的前沿方阵,以优质的内容阐述当代诗歌含蕴的更为深远的价值和意义,拓展写作的视野。在他的诗歌里,读者能够看到那种充满延展与活力的写作情景。“瞭望塔”中的很多作品在时代新变中显示了一种向外敞开、积极呼应的文学胸怀。《疑问》《良渚遗址》《过向家坪》《在巩义》《写在大渡口,工业博物馆》等,对现代生活进行事实和内在的深度考察,提供哲理思考依据,具有勤恳追索、敢于发问的思想特质。
其二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人文智慧相映成辉的写作精神。李元胜在坦然面对自己内心的同时抒写个体与时代交汇所生发的情绪元素,塑造祥和纯朴的古典美,传递丰厚的文化意旨。诗人写出一种让人倍感温暖的人间情分,古雅、干净,温暖,纯正的生活萃取正是当下诗歌汪洋里特别珍贵的。诗人对现代生活予以客观刻录,竭力吹旺良善的火苗,这是一种直面人心的写作诚意。近半个世纪的文学行走使李元胜的诗歌有一种赋到沧桑的文化关怀,在那些迷人沉郁的韵律之中,映照着诗人凝重敦实的人文智慧,凸显朴素的诗美力量。如“避风港”中《无人借阅的图书管理员》《对茶》《在当周草原》《过甘南》与“瞭望塔”中《避开那些阴郁的人》《匡山笔记》《在官山林场》《皮洛遗址》《洱海之忆》《关于人类学》等作品,都深透地诠释了对人性坚韧和生命价值的质朴理解,传递了丰沛的人文情怀。“从你脸上,我看到模糊的箭羽/你的祖辈带着它,忍痛跃进了树林/梅花鹿般优美的后人,这个下午/我们在彼此脸上阅读万年之书/此刻,你四周的河水波光闪烁/是机会吗?我想为你拔出那有些遥远的箭矢”(《关于人类学》),诗作闪耀着智慧与情感的光华,涵养着一种时代精神和现代气质。
其三是将时代赋予诗人的使命担当与审美理念的宏观思考互为参照。这是一个学者型诗人从认知走向自觉的价值选择。诗人对诗歌事业心怀忠诚,对斑斓的生活充满好奇和探究的激情,调动自己的生命记忆,营造鲜活阔大的意义空间以回馈时代的不绝恩泽。《渡过自己的海底》具备从幽微着眼胸怀大局的美学格局,诗人聚焦自己和时代的理想间距,写出人们的共同渴望。萨特有言:“作家处在的具体环境,就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他写的每一句话都要引起反应,连他的沉默也是如此。”我想,李元胜对此是深有体会的。
(作者:张德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