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学观潮>正文

深情而节制的人间大爱(孟繁华)

2024-01-25 阅读: 来源:《文汇报》 作者:孟繁华 收藏

诗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先生的学术人生、文学创作以及他的日常生活,我自以为非常熟悉,现在想来这是一个非常幼稚的想法。我们还没有把握谢冕先生精神世界的全部。他的新著《昨夜闲潭梦落花》是一部带有怀乡主题的散文集,这是与亲人、友人、亲情、友情相关的主题,也是文学、特别是散文的永恒主题。面对自己的故乡,谢先生的情已用到最深处——不是爱情,胜于爱情,倾其所有。

比如他写给“涛哥”的信,兄弟之情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作为兄长的“涛哥”对同胞弟妹的呵护关爱具体诚恳,义薄云天。他对母校三一学校钟声的怀想和对其蕴含深意的再解读,以及老师对他文学梦的唤醒,让我们体悟的是母校一如母亲。当然,我觉得全书写得最动人的还是母亲。《除夕的太平宴》写的是除夕夜的年夜饭,阖家团圆的幸福时刻其实只是一个背景,他要写的是自己的母亲:“进入腊月,母亲就开始忙碌。她默默地筹划着,一切是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止于何处、如何收尾,母亲胸有成竹。”兄弟姐妹也会帮助母亲做一些事情,而且说说笑笑的兄弟姐妹,就是母亲最愿见到的场景。但是,母亲是“永动机”,她几乎少有歇息的时候。“除尘而后,开始擦地板……清垢的办法是用细沙沾水用力反复搓。做这活时母亲双膝跪地,用抹布和水、和沙奋力搓擦。楼上、楼下、楼梯、临街的游廊,凡是有木板的地方,都不能遗漏。擦过,再用清水漂洗、搓干,这才安妥。记忆中做这些事时,母亲是非常的劳累,却是非常的美丽。”母亲的劳作,换来了“除夕夜”的盛宴。“这一场酒席,更像是闽菜精华的荟萃:红糟鲢鱼、糖醋排骨、槟榔芋烧番鸭、炒粉干、什锦火锅,最后是一道象征吉祥的太平宴(福州方言称鸭蛋为‘太平’,‘宴’是燕皮包制的肉燕的谐音,这是一道汤菜,主料是整只的鸭蛋、肉燕外加粉丝、白菜等)。平日里省吃俭用——有时甚至陷于难以为继的困境的家庭,在年节到来的时候,一下子却变得这样的‘奢侈’!当年年幼的我,嬉玩中也曾有对于家境的隐忧,但这一切都被母亲的‘魔法’化解了。那一定是指挥若定的母亲平日节俭中的积攒。”

《除夕的太平宴》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除了对母亲的深情外,我也大抵明白了后来谢先生写《觅食记》的由来,找到了他对美食情有独钟的源头,那是永难磨灭的童年记忆,母亲也是他“美食谱系”的最初的老师。

中国文人有写闲适小品的传统。从张岱到“三袁”,从周作人、梁实秋到林语堂,文人趣味中表达他们对闲适生活的意属或钟情。实事求是地说,我不大喜欢这个趣味,觉得有一种难以理解的陈腐的怪味。但我喜欢谢先生写亲情、写故乡、写母校和老师的文章,这里有一种可以贯通人间的触手可及的亲情。“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有这种思乡情的人不止谢冕先生。有人说过去是不值得回忆的,因为过去已经无法改变。事实上,过去是被我们不断重新构建起来的,我相信,一个人不同的阶段谈到自己的过去一定是非常不一样。

谢冕先生的性情和文章,以激越见长。这激越既是个人性格,也是时代的淬炼,是号角、是旗帜,也是他千古文人侠客梦的表现。但这本《昨夜闲潭梦落花》表现的则是谢先生的真性情的另一面,在这里他写的是万家灯火、万象人间,我们看到的是他情意绵绵、温情款款的一面,柔软而感人。这感人来自他的深情,更来自他的节制。我了解的谢先生,平日的交往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他不大喜欢形影不离、彻夜长谈式的交往,他喜欢适可而止。对于亲情、故乡和往事的回忆,他同样以节制的方式书写,而这节制,恰恰是他人间情怀的一部分。


(作者:孟繁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孟繁华专页

王蒙和他的青春写作(孟繁华)

走进当下中国社会的纵深处(孟繁华)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