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音乐舞蹈>舞蹈评论>正文

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加强文明互鉴,传承文化经典(张凡 张志英)

2023-08-24 阅读: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张凡 张志英 收藏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于7月20日-8月5日在乌鲁木齐举办。此次舞蹈节以“舞动梦想,和美丝路”为主题,来自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个艺术团体演出28部舞台艺术精品。千余名舞蹈演员齐聚“歌舞之乡”大美新疆,共同参与此次艺术盛会的表演,通过异彩纷呈的舞蹈作品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精美的视觉盛宴。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品牌项目,不仅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更描绘出世界艺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世纪画卷,同时更加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传播力,向世界彰显中国气派和中国精神。

7月20日,开幕式后,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演员表演大型原创历史题材舞剧《张骞》。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交流互鉴促发展,文化融通增情感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取决于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生机勃勃。只有不断地借鉴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华文化才能够愈发历久弥新。传承中华文化不但要加强与其他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更要在世界文明的大花园中汲取养分。事实上,中华文化始终以强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保持与其他国家文化的交流互鉴,通过与各国文化互动联通而形成了坚韧的文化纽带。第六届中国新疆国家民族舞蹈节为世界搭建了一个“以舞会友”的互动平台,推动各个国家之间的交往与交流,利用舞蹈语汇增强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情感联系,加深彼此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从而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世界的和平发展。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舞蹈艺术家演绎了不同特色的舞蹈作品,其生动的故事、曼妙的舞姿、精湛的表演、唯美的舞台都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灵上的震撼。土库曼斯坦国家舞蹈团《来自土库曼的艺术之花》显示了生活化与艺术化的统一,让中国观众感受到地道的土库曼民间曲调和舞蹈。韩国釜山市立舞蹈团《畅享Korea》汇集时尚元素,营造出美轮美奂的舞台氛围。格鲁吉亚国家歌舞团《格鲁吉亚宝藏》通过欢快的音乐和舞蹈反映格鲁吉亚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哈萨克斯坦萨尔塔纳国家舞蹈团《富饶的家乡》中民族舞、芭蕾舞、现代舞多种舞段如行云流水,令万千观众应接不暇。白俄罗斯国家大剧院芭蕾舞团带来的经典芭蕾舞剧《睡美人》以高超的舞蹈技巧创造出极为震撼的剧场效果。以上种种,可见各国优秀文化荟萃共同铸就了绚丽辉煌的世界艺术华章,在世界文明大花园里越发显得熠熠生辉。

传承经典取精华,创新表达展风采

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在保留文学经典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与发现,使得舞剧的文学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统一于精美的舞台表演当中。具有情节意义的舞蹈动作营造了虚实交替、梦幻诗意的情境,极大地凸显了中华民族古典气息和韵味美感,使整部舞剧呈现出别具一格的东方美学特质。舞剧《醒•狮》讲述清朝末年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反抗侵略,捍卫家园的爱国故事。该舞剧中民族舞蹈与南拳武术融于一体,兼取木鱼说唱等诸多岭南文化元素,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岭南人的生活场景。通过独特的舞蹈语汇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演绎,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深刻诠释了醒狮文化的精神内涵,从而使观众在接受文化浸染的同时更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韧性。

文物和舞蹈碰撞出的奇妙火花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加多元的呈现方式,因而近些年文物题材艺术创作越来越受到舞剧创作者的青睐。舞剧《只此青绿》灵感来源于文物《千里江山图》,在舞蹈中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精彩纷呈的舞蹈展示整个华夏千里山河的壮美。舞剧《五星出东方》的构想则源于从新疆和田尼雅遗址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挖掘出文物所蕴含的美学价值。这些舞剧真正实现了“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发掘出文物所蕴含的历史内涵和价值意义,为观众走近文物、了解历史提供了一种别样的方式,同时也是“讲好中国故事”有效的艺术实践。

总而言之,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业已“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会客厅’、促进向西开放和人文友好交往‘连心桥’、讲述中国新疆故事‘新窗口’”,其举办及胜利闭幕不仅加强了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进一步促进了“一带一路”国家及地区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为进一步增进国家、民族友谊搭建了坚实的桥梁;同时也向世界展现了新时代新疆的新面貌新气象,对于进一步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自强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张凡,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教授;张志英,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

让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传承中绽放光芒(张凡)

《家在古城》:记录时代浪潮中的古城之变(张凡 张志英)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