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学观潮>正文

穿越时代的余韵(程大利)

2020-04-30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程大利 收藏

  我一直关注着沈鹏的格律诗,并深深地喜欢他颇具个性特征的语言表达方式。那种对现实生活密切注视之后的过滤过程和提升能力,尤其在思想层面的“求真”表达,均见诗人担当的胸襟和深厚的文学功力。

  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别材、别趣”,提出“妙悟”和“气象”诸说。我个人认为,严沧浪“别材、别趣”说中所谓“材”,指题材,非指天才;所谓“趣”,指旨趣,非指天趣。旨趣遥深的高境界,必然是建立在思想基础上。所谓“妙悟”是创作构思和欣赏心理中最关键的直觉体验,也必然是以思想为基础的。

  我眼中的沈鹏是一位具有强烈人文关怀精神的诗人。他漫长的编辑生涯和宽博的阅读视野使他学问扎实、思想深刻,敏锐的感悟力和与生俱来的细腻情感更助长了他的诗人气质。对家国前途的担当和对社会伦理风气的关注正是两千年来中国诗歌“文以载道”的传统,而这种传统已然成为沈鹏先生的“文化自觉”。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引言》中说:“熟悉中国文化史的人不难看出,西方学人所刻画的‘知识分子’的基本性格和中国的‘士’极为相似。如果根据西方的标准,‘士’作为一个承担着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自始便在中国史上发挥着‘知识分子’的功用。”隋唐时代除了佛教徒(特别是禅宗)继续拯救众生的悲愿外,诗人文士如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更足以代表当时“社会的良心”。杜诗中“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的悲悯情怀和白居易的剖白“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废食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均是铁肩道义的担当传统。这个传统被沈鹏一脉相承地续接和弘扬,并形成了一种风骨,这种风骨正是一种“求真”的基础。

沈鹏(图片来源:“中国艺术报”微信公号)

  思想能力、感悟生活的能力以及语言修辞能力是诗人个性特征形成的基础,是诗歌的境界所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能力。

  我尤其喜欢沈鹏的近作《读鲁迅小说诗二十四首》。他以《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白光》《祝福》《药》《风波》《孤独者》等篇为题,抒发了读后的感慨,寻求到对应自身精神的光芒。鲁迅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感与历史感均极为强烈的思想斗士。他曾说,“我的取材,多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小说开掘深、立意新是因为构思的高瞻远瞩、熔铸古今,面对着世界和当下,把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发掘本质,铸造形象,唤醒社会。对如此深刻的小说必须要有更独特的理解和领悟,才能产生出“诗”来。沈鹏的深厚功底和超凡才情在“二十四首”中均有体现。而思想的深沉,更是将鲁迅先生的洪钟再次敲响,并留下穿越时代的余韵。

《狂人日记》

  “土谷祠中一短工,毕生命运岂徒穷。精神胜利传家宝,双膝天然关节松”;“比阔哄抬老祖先,赵爷掴耳托名传。果真老子打儿子,仗势前攀五百年”;“杀头抢劫众围观,‘革命’原来便这般。胸口银桃顶盘辫,豪绅照例领先班”;“廿年之后竟如何?造反呼声泛浪波。劣性倘然仍不改,哀哉民族苦难多。”以上4首为沈鹏所作《阿Q正传》,第一首即点出“精神胜利法”的丑恶,丧失独立人格的“穷”才是真正的“穷”。在权力面前“双膝天然关节松”,也是未经启蒙的民族的“劣根性”。所以“赵爷掴耳托名传”,阿Q们从来不想如何改变这个制度,只想如何找个机会去做“赵家人”。诗人痛感“哀哉民族苦难多”,留下无穷的遐想。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形成了独特的表达。这其中,介入现实的能力正是一个思想家的深刻之处,而诗的作用是把思想化作“灵魂的激荡”,感染更多的人。“诗言志”的传统能薪火至今,正是因为有沈鹏先生这样的思想家诗人在“言志”。唯深刻才会有生命力。

  关于《风波》一诗,兹引如下:“代代相传总不如,九斤老太昧乘除。龙庭宝座登高否?复辟闹场一旦输。”“小起风波‘五四’前,上推余孽几千年。昌明科技新时代,邪恶犹防一线牵。”鲁迅《风波》的象征手法用在九斤老太身上“仍然不平而且康健”,正是保守复旧思想的根深蒂固,六斤“新近裹了脚”,象征着封建传统的束缚仍在下一代身上继续,六斤“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象征着中国社会仍在痛苦中重复着老路。这些象征大大深化了小说的思想主题,这主题深深地触痛了诗人。

  同时,沈鹏更深刻地悟出了《风波》人物的产生土壤“上推余孽几千年”。几千年的旧根基确有丰厚的土壤,虽然精华和糟粕并存,但“精神胜利”的“传家宝”没有杜绝。而且“礼教弥漫布杀机”“灵肉牺牲奉旧年”(见《祝福》诗)还普遍存在着。知识分子的复杂性,尤其是儒家学说下的文人还呈现“《儒林外史》外余史,灵肉伤痕有几重”的状态。

  杜工部有诗云“百年多病独登台”,对五四的反思是个长久且深刻的话题。王元化先生认为,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是个体独立、精神自由,与五四爱国运动重归集体主义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作为思想家的诗人沈鹏提出“邪恶犹防一线牵”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深刻性。而这种“独登台”式的历史叩问,需要反思的精神,更需要“求真”的勇气。

  诗人的个人才能与时代命题是永远不能切割的。在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下,读者对诗歌的解读更多的是社会价值及道德的判断。一首好诗,不仅在形式上是美的,在思想上必须是“真”的,这个真即体现着诗人的价值判断。所以,当一首诗歌被置放于时代价值和读者舆论的天秤上,它的意义才会被彰显。沈鹏的诗始终是倾斜在时代价值上,而这,正是其《读鲁迅小说诗二十四首》的魅力所在。

 

  延伸阅读:

  笔墨语言的本体意义和独特价值(程大利)

  诗兴心语(沈鹏)

  刘征、沈鹏、周笃文《三贤集》:丰盈的现代土壤开出鲜艳之花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