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境外之镜>正文

皮娜 • 鲍什舞蹈剧场中的身体语言及文化逻辑(马春靓)

2023-02-17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马春靓 收藏

【内容摘要】 皮娜•鲍什是非常受欢迎的德国现代舞蹈家。她带领的乌珀塔尔舞蹈剧场是德国重要的文化窗口,也是当代三大新舞蹈流派之一。每当人们提及皮娜舞蹈剧场中日常行为、语言等非技术化的肢体语言时,都会引起一番争论。有的人认为舞蹈剧场作为一种以肢体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舞蹈形式,虽然增加了台词等表现形式,但还是属于舞蹈的范畴;有的人认为日常化肢体语言和台词的加入,使舞蹈剧场更接近于传统的戏剧,让舞蹈剧场看起来更像是一种从舞蹈走向戏剧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因此,本文试图从皮娜•鲍什舞蹈剧场中的肢体语言入手,考察和分析其肢体语言的独特性与生产机制,以及隐藏在身体语言背后的文化逻辑。

【关 键 词】 皮娜•鲍什 舞蹈剧场 姿态 身体

皮娜•鲍什是非常受欢迎的德国现代舞蹈家。她带领的乌珀塔尔舞蹈剧场是德国重要的文化窗口,也是当代三大新舞蹈流派之一。每当人们谈起皮娜,都会用一种深情且痴迷的口吻来描述对她的喜爱。每当人们讨论起皮娜舞蹈剧场的肢体语言时,却众说纷纭,有时还会争论不休。众所周知,皮娜舞蹈剧场的肢体语言区别于其他现代舞派别的典型性特征:舞者的肢体语言抛弃了规范化的技术身体,将肢体语言回归日常,舞蹈剧场中舞者的身体以一种“无形”的状态呈现在舞台上。皮娜让舞者在表演时说话、抽烟、喝水……使作品呈现了复杂的日常场景,为此引起了许多人的质疑与争论。对于这一身体特征,有的人认为舞蹈剧场作为一种以肢体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舞蹈形式,虽然增加了台词等表现形式,但还是属于舞蹈的范畴;有的人认为日常化肢体语言和台词的加入,使舞蹈剧场更接近于传统的戏剧,让舞蹈剧场看起来更像是一种从舞蹈走向戏剧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无论评论界如何争论,他们之间能够达成共识的是,皮娜舞蹈剧场的肢体语言特征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因此,舞蹈剧场中肢体语言的“无法言说”成为讨论舞蹈剧场的焦点。在这里,由肢体语言的非技术化、日常化问题引发的概念之争,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舞蹈剧场背后的矛盾,这种接近于生活行为的肢体语言还是舞蹈吗?我们如何对舞蹈剧场中的肢体语言进行分析与界定成为本文首先要讨论的话题。

一、日常行为是舞蹈吗?

从舞蹈发展的历史来看,舞蹈是一种对自然的模仿与想象。最早的舞蹈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模仿,人们通过身体模仿自然界中的动植物,记录生活、表达对自然的崇拜。在人类还未建立语言系统的时期,舞蹈成为人类的主要交流方式。早期的舞蹈中包含着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的直接经验,成为“一种混杂着敬畏与非现实性的灵韵,包含了‘精神性’与‘理想性’的舞蹈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逐渐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日常的劳作从手工制作转变为机械制造,从而导致人们日常的动作经验变得相对单一。由此,舞蹈也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神圣的、充满生存经验的表达方式,而成为彰显身份的附属品。其中芭蕾舞作为具有阶级身份和高尚趣味的象征,是贵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其精准规范的表现方式彰显着资本主义贵族精致且奢华的生活态度与审美追求,成为一种精致生活的再现。但其表现形式与内容“从普通的经验中分离开,成为趣味的标志和特殊文化的证明”,导致芭蕾舞作品与现实之间建立了一道不可弥合的裂痕。18世纪末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现代舞也随之应运而生。现代舞者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试图通过身体的解放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平等。科学理性看待身体与思想之间的关系,不再盲目崇拜个人情感,用身体塑造一种具有社会反思性的语言成为现代舞不断发展的动力。肢体语言上的独立、抽象与神秘是现代舞肢体语言的标志,但现代舞看起来似乎与日常生活也有一定程度上的距离。

在20世纪70年代,皮娜•鲍什专注于继续发展“舞蹈剧场”的概念。皮娜舞蹈剧场中的身体语言,既没有像芭蕾舞那样束缚人的身体,也没有像之前的现代舞那样不断创生一种解放身体的训练技术。“皮娜•鲍什对以往的舞蹈几乎可以说是破坏,她居然经常让演员不去做展示身体美和技巧的舞蹈,而是让他们像平常人一样在舞台上走来走去,甚至是做化妆、送咖啡、说话这些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有的人说,皮娜是采取了戏剧的表现形式,因为在戏剧的表演中,吃饭、说话等行为在舞台上发生是被允许的。但与戏剧不同的是,皮娜舞蹈剧场主要的表现形式还是肢体语言,只是更多地使用了非技术化的肢体语言,以至于到现在都没有办法用一个明确的概念对舞蹈剧场中的身体语言进行界定与总结。“皮娜被称为‘完全令人震惊的、令人兴奋的、运动中的身体奇观’。然而,这并没有完全捕捉到它所创造的令人难以忘怀的图像世界。”于是,皮娜舞蹈剧场的身体语言的独特性在这里凸显。

……

*本文系2018年度天津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人体动作分析视角下的‘微身体’文化研究”(项目批准号:TJZW18-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马春靓 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3年第1期(总第88期)

责任编辑:王璐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请通过知网(https://kns.cnki.net/)等阅读全文。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扩

2021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书讯| 《中国文艺评论精选集》/《中国文艺评论》编辑部 编

《中国文艺评论》2023年度重点选题参考

《中国文艺评论》2023年第1期目录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