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理论前沿>正文

新时代十年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时代之变”(卓今)

2022-09-05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卓今 收藏

新时代文学迄今为止已近十年,新时代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在精准地反映该时期的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真实、立体、全面地构建中国形象的同时,还通过历史回顾、现实关怀和未来构想,建构既属于中国本土也具有世界影响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一、文艺理论与批评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的“时代之变”

新时代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正在向构建新的话语体系、审美范畴,向新的文明高度目标迈进。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理论和批评的自我革新。在动态中把握世界,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的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文艺工作的讲话中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和任务,强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新时代文艺理论家、批评家调整心态,从理论到实践,向外拓宽视野,向内审视自我,实现自我革新,取得可喜的成绩,在思想文化建设上更加自信。文艺理论与批评是文学艺术发展的理论基石,这十年的中国文艺理论的建构,在思想资源上跳出了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西方文论热,学者更加批判性地对待西方资源,重新整理和阐释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把握丰富的理论资源的基础上,紧贴文艺现实,从社会生活和文艺实践中总结提炼术语和概念,并建立中国理论话语体系。科学发展带来了文艺生产和传播方式的改变,文学艺术的价值和意义也被重新定义。理论家和批评家结合文艺现实,对文艺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对文艺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广大文艺家“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十年来中国文艺理论和批评在面临新任务、新问题、新挑战时进行了新探索,取得了新成绩,在历史观和时代观方面,又拓展了新视界。

一是修炼内功,注重知识积累和理论能力的提升。理论家、批评家深刻意识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论精髓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文论注重历史的动态发展过程,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立身之本。理论家和批评家从实践中高度提炼出新理论,再将新理论返还到实践中指导文艺创作。理论家和批评家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文论只有扎根文艺现实、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成为有力量的、活的理论。这个程序一旦被简化,就成了脱离实际的理论或者僵死的理论,就不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及新世纪头十年相比,理论家和批评家在新时代更热心为民请命,在服务人民、扎根文艺现实的同时,能够熟练地识别各种错误思想,有效避免极端情绪化和非理性。

二是深入文艺现场、细读文本。由于学术体制和学科属性的原因,学者们往往守在书斋、象牙塔,一辈子做形而上的理论和经典研究,很少有机会介入中国正在发生和发展的文艺复杂现实。学院派理论家和批评家意识到理论与实践严重脱钩的问题,他们放下身段,深入文艺现场,深入了解文艺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国文论有知人论世的传统,文艺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经历本身是一本大书,是鲜活的研究对象或“活文本”。精神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也不同于工业产品之处,在于精神科学的创作主体可以被看作作品的一部分。作者的意图在文本中的呈现只是部分呈现,另一部分需要通过深入“阅读”和了解创作主体,才可能获得作品的完整阐释。尽管世界上没有哪位接受者能全部理解文本的全部意义,但创作主体与其作品在精神气息上是一体的。文艺批评也从过去热衷于宏大概念向文本细读转化,尊重文本原意与作者意图,倡导“接地气”的理论和批评。

三是打开比较视野,吸收其他文明优长。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在文艺批评中就是一种比较视野,即理性地与其他文明进行比较,发现其他文化的长处和自身的不足,优化自身的理论批评方法,避免陷入极端民族主义,避免故步自封、不加辨别地排斥其他文化。民族主义作为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常常是被肯定的。但在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条件下,过度的民族主义容易使人变得内心封闭、自卑和盲目自大,从而陷入民族仇恨、与世界为敌的负面情绪中。新时代文艺理论与批评通过与其他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在创新方面持开放的姿态,积极接纳和拥抱新技术(如脑机接口、元宇宙等),构建新的审美维度,在新式生活方面积极进取,避免被动地看,满足于做井底之蛙,适当地跳出自己的专业性和局限性。

四是自我认知的调整。在如何把握新的文艺形式和内涵,如何阐释、概括和总结新时代文艺方面,新时代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正在向构建新的话语体系、审美范畴,向新的文明高度目标迈进。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理论和批评的自我革新。社会发展了,从事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的工作者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也相应成长,努力拓宽视野,更新方法,调整目标。在动态中把握世界,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的特点。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的自我认知调整既有来自实践的经验,也来自经典理论文本。这就要求加强对理论文本的辨识力和判断力,避免陷入教条主义。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对西方文论的学习和引进,造成不加辨别地照搬西方理论,用西方教条“强制阐释”中国文艺实践,结果是理论与现实脱节,从而无法把握新发生的文艺现象和社会问题。新时代理论家、批评家及时进行了反思修正,避免陷入教条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三峡之巅》 王传贵摄

二、十年来理论创新的“时代之变”

由于新时代文艺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人的生命样貌呈现出新样态和新气象,文艺现实从过去单一样式变为多元立体复杂样式。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整合不断变化的文艺现实,调整视界,创新理论,并对未来文艺发展给予预见性判断和建设性的构想。

新时代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批判性吸收其他文明优长,拆掉西方文论脚手架,构建中国学派、中国理论。由于新时代文艺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人的生命样貌呈现出新样态和新气象,文艺现实从过去单一样式变为多元立体复杂样式。文艺样式既有可感触的实物现实、无触摸感的网络虚拟现实,还有全息影像的拟真化现实。文艺表现形式和内容极大地扩充,文艺生产、传播都交织在上述各种现实之中,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如何看待多维度现实,进而做出合理的评价?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整合不断变化的文艺现实,调整视界,创新理论,并对未来文艺发展给予预见性判断和建设性的构想。

一是新时代文艺理论的反思与创新。面临新时代产生诸多文艺新形势,学界意识到西方理论无法有效地解决中国自身问题,形成了反思与创新的风潮。(1)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后理论”时代,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马克思文论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工艺美学、马克思主义生产工艺学批判理论等新提法。(2)面临新的理论挑战时及时做出反应,出现“强制阐释论”“公共阐释论”等重大理论突破和标志性概念,提出当代文学理论话语应该建构出符合文学实践的新理论系统。(3)根据文艺发展新形势,构建图像叙事和阐释理论,将图像艺术作为研究对象,文艺理论出现“图像转向”的趋势,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的叙事空间和阐释空间。(4)媒介技术催生了多媒介传播互动新形态,相关“硬件”也被纳入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讨论范围,出现“媒介存在论”研究,还对“微时代”的批评与审美进行了反思。(5)对现象学与美学基本问题进行反思,美学研究更加细化和具体化,如对环境美学、身体美学展开探索。(6)提出并反思了“新文科”概念,认为新文科的核心是现代性的反思,是对传统的“人”的观念和人文主义的挑战。

二是新时代文艺批评的反思与重建。人的审美呈现多层次、多维度状态,边远落后地区还处在以农耕文明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情境,生产力发展缓慢,生活、娱乐、商品交换的方式单一,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以及发达地区生产力发展较快,工业化、信息化程度较高,其生活和生产方式基本与世界发达地区相当,人的观念超前。社会基本状况多元复杂,反映在文艺作品就有千姿百态的形式和内容,所发生的每一种文明形态放在世界上都是可供参照的样本。单一的批评模式无法满足复杂的文艺现实。新时代的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对此变化有足够的认识,在文艺批评领域,对曾经出现的错位予以批评,及时调和城市的、精英的、古典的想象与已经高度工业化、信息化社会和乡村审美之间的矛盾,以及城市人口对都市消费主义生活的迷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远景的张力与矛盾等,批评家在通过批评实践进行大众美学提升。

新时代文艺批评多元批评话语,还反映在文本细读与反文本中心主义同时存在,文本研究与副文本研究交互进行,西方生态批评的借鉴与中国山水诗文传统的生态文学的融合发展。在文化批评方面还包括以性别平等为前提的女性主义批评,以文化差异化为研究对象的文学地理学,以神话传统为基础的文学人类学等。随着新媒介与文学的关系日益紧密,文学批评深入探讨空间与媒介、人工智能与文学、微时代文艺、图像与文学、网络文学批评等前沿性问题。在本土经验与世界性问题上,批评家认为文学“地方性”可以从书写对象延伸到地方性书写经验,并尝试建立由地方延伸出去,进而通达世界的理论构想,以此作为讲述中国故事、与世界沟通对话的有效途径。

三是新时代文化谱系和学术体系化的构建。学术史、文献综述、资料整理的兴起等历史性研究在近十年来成为重要研究方向。文艺理论批评者在精准把握反映在文艺作品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动态和精神动态的同时,表现出世界视野、心怀天下的自我定位。在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同时,提炼和萃取中华文明的精华部分,使其知识形态化和理论体系化,以东方大国的气度将世界文明体系推到更高层次的文明,引领人类走向更高级的文明。新时代文化建设本身面临多层次的复杂局面,世界范围内的农耕文明在广大乡村仍然占主导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谱系仍然可成为参照系。同时中国城镇的工业文明、信息化和智能化也已走在世界前列,系统地总结和思考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相互交错的、多层级的文明,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文明进行比较,对历史的反思与借鉴,对前人智慧和思想资源的继承是学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史、文献综述、资料整理广泛而深刻的开展标志着学术成熟期的到来。近十年来国家重大课题招标项目集中体现了这一研究盛况。

四是网络文学研究的体系完善。网络文学研究尝试建立系统性、整体性的评价体系与批评标准。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是由思想性、艺术性、产业性、网生性和影响力等因素构成的一个综合指标,同传统文学作品一样,重点强调作品的思想性,作家的立场、历史观和价值导向。在此基础上强调艺术创新、传播模式、粉丝经济、IP分发、改编(二次创作)等,催生多媒体如游戏、动漫、影视等艺术形态,并通过粉丝互动,实现产业增值,充分体现新时代文艺生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经过磨炼、调整,网络文学的精品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网络文学理论与批评正在探索和定义人工智能、程序写作等问题。

三、新时代文艺理论与批评的职责与使命之变

新时代文艺理论与批评需要进行系统性反思和批评,并对该时期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历史经验和未来发展进行长时段观察和评估,通过学科交叉性的理论构建,创造新时代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新范式,理论家与批评家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反思,明确当前和今后的问题和价值指向,正视新时代文化发展中的真问题。

十年来中国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文化、文艺和社科的系列重要讲话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工作的学者,在研究和探讨文艺理论的重大问题和发展方向、提出标识性概念、开辟学术新领域等方面,取得不少突破性成绩,同时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是方法路径的创新性的提升。随着时代发展,某些脱离文艺现实的文艺教条依然被文艺批评界奉为圭臬。审美现代性批判并未完结,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正在重塑社会道德伦理结构。新时代文艺理论与批评有责任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阐释和评价来激发审美主体拥有饱满、健康的人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正在向更高文明发展之路迈进,在这个过程中,文艺往往是最先促其萌芽和发展的动力之一。准确地研究和判断文艺发展问题,对于新时代精神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艺创作与批评涉及大量的社会发展问题、精神领域的动荡和变迁,还涉及人类文明认知变化、观念的更替,是一部人类发展的精神现象史,新时代文艺理论与批评应该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重要的思想库,把握变局,不断创新,为未来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思路和决策参考。

二是创作主体的观念的提升。文艺理论某些领域有越来越封闭的倾向,理论远离时代发展和社会现实,无法回应当下重大的现实问题,无法为时代提供有用的思想。在学术体制与论文范式的规范下,许多学者在遵循规范时疏于表达自己的创新观点。文艺理论与批评存在固化倾向,尤其是文艺批评,批评家丢失了将本能、直觉和最新鲜的感受力,单纯强调理性与逻辑,一味照搬自然科学的论文范式,缺乏人文科学的情感和温度。理论的封闭还造成故步自封、坐井观天的视野局限,没有能力把握世界大势和前沿问题。

三是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创新动力的提升。中国文艺理论与批评如何更好地把握本土经验与世界性的问题?在文献整理和历史研究方面尽管取得了重大突破,如不断强化中外各种优秀理论思想的整理与研究,以及跳出对历史的反思与再阐释的循环研究,但如何持续地激发当代文学理论的创新与生命力,依然是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面临的重大任务和使命。古代文论的当代转化,在当下文学现场仍然停留在引用和点缀的层面,古代文论概念存在着无法有效地解释当下的文艺现实的问题。如何从古代文论思想中长出现代性概念,是理论家和批评家需要解决的问题。无论西方文论还是古代文论,强行嫁接都不是真正有效转化。

此外,还存在着理论家批评家对自身要求不高,对学界不良风气的批评不够彻底的问题。新时代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更需要学者有问题意识、敢讲真话,共同建设良好学风和学术环境。推动文艺理论“走出去”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处理现实性与学理性、前沿性与基础性的关系方面不够理想的问题。新时代文艺理论与批评吸收了前30年的历史经验,全面地认识到了文艺与政治的深刻内涵和辩证关系,拆除了中国文艺理论界依附于西方理论的脚手架,建构中国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不断开拓出中国文学研究的新形式新方法。中国文艺理论这十年更加确立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信心和方向,同时以大历史观和世界视野,对世界范围的文艺现象和文艺现实表示热切的关注。

新时代文艺理论与批评需要进行系统性反思和批评,并对该时期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历史经验和未来发展进行长时段观察和评估,通过学科交叉性的理论构建,创造新时代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新范式,理论家与批评家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反思,明确当前和今后的问题和价值指向,正视新时代文化发展中的真问题。避免抽象地、无目的地研究和理论空转,力图真正解决中国文艺重大发展问题和正在发生的具体问题。


(作者:卓今,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扶贫人英雄传——评长篇非虚构作品《扶贫志》(卓今)

文明创新的紧迫性(卓今)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