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理论前沿>正文

“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2022-08-01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仲呈祥 收藏

“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把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学习笔记

电视纪录片《典籍里的中国》海报

作为一位影视艺术工作者,反复学习、认真领悟《求是》杂志最近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把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受益匪浅,收获颇丰。这不仅是中华文明历史研究的理论指南,而且也为新时代蓬勃发展的影视艺术创作如何“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如何“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如何“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指明了正确方向,赋予了神圣使命。

电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海报

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观视野,谆谆嘱咐我们“要尊崇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他强调“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这极为重要,极为精辟。须知,一个不懂得自己历史的国家和民族,乃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国家和民族,也是一个不能自立于世界先进国家与民族之林的国家和民族。深通历史,才能洞察现实,也才能预见未来。此所谓“学者研理于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也。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惟其如此,把中华文明的历史研究引向深入,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全党全国人民在新时代的伟大使命,同时也理所当然地赋予了新时代的影视艺术创作以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

电视纪录片《“字”从遇见你》海报

众所周知,新时代的影视艺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具有了更大的覆盖面、影响力和渗透性,在传承弘扬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实现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上,在通过审美鉴赏帮助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普及历史知识上,都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譬如电视纪录片,《典籍里的中国》在普及中华文化经典上就产生了轰动效应;《“字”从遇见你》从一个个小小汉字美善机趣地窥探中国文化密码,沉浸于历史深邃处的古代造字情景的具象思维去进行机智愉悦的揭秘,令观众学得硬核的文字考古学知识和汉字里的历史智慧、宇宙观、人生哲理,感受中华古典文化的美妙熏陶;《书简阅中国》从一封封“抵万金”的家书的历史私人话语中,让观众读出了古人的柔肠百转、情意缱绻,更读出了肝胆相照、家国情怀,感悟到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人文底蕴; 《曹雪芹与红楼梦》以曹雪芹与《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为叙事主线,举重若轻地向观众讲清楚了“曹雪芹是谁”和小说中诸多人物命运的故事,用动画形式导引观众欣赏这部“人情练达”的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长江之歌》继《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之后,第三次深掘这条母亲河与中华民族的血肉联系,从长江的历史到新时代长江的万里画卷,从长江子民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到新时代长江建设者的精神境界,都让观众沐浴于中华文明的“水意象”洗礼之中;《如果国宝会说话》更是从一件件国宝那里找到了讲好中华文明精彩故事的源头活水,以创新的视听修辞,将文物拟人化,格物致知,不仅“说话”,而且与新时代“对话”,实在妙不可言。再如电视剧,不仅有如巨片《大秦帝国》这样的艺术再现秦统一天下历史伟业的力作,不仅有历史文化名人传记《苏东坡》这样的彰显中华民族浑厚人文底蕴的力作,而且还有如《和平之舟》《埃博拉前线》《舰在亚丁湾》《鉴真东渡》这样的艺术地再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和各种文明或在联合国维和中、或在人类抗疫中、或在宗教活动中,因交流交融而互鉴互补的优秀作品。所有这些,都对从屏幕上昭示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产生了积极的润物无声、培根铸魂的作用。

电视纪录片《曹雪芹与红楼梦》海报


(作者:仲呈祥,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仲呈祥专页

影片《农民院士》:“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歌仔戏《侨批》:“赚钱出外洋,心肝不离乡”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