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理论前沿>正文

艺术史学的当代性认识(夏燕靖)

2021-04-27 阅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夏燕靖 收藏

  (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查看报网络文章,链接为:http://art.cssn.cn/ysx/ysx_ysxll/202104/t20210419_5327418.shtml

 

艺术史学的当代性认识

——2020年度国家社科艺术学基金重大项目“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课题综述

  2020年度国家社科艺术学基金重大项目“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批准号:20ZD25),旨在探讨贯通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体系建构及史学方法论的揭示与运用。故而,本课题研究始终围绕“艺术史”概念阐释、界域范畴厘清,并针对其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探讨,力求对艺术史的交错与边界扩展所牵连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给予关注和阐释,目的是促进艺术史及艺术史学研究尽可能突破门类艺术史的界域箝制,从而依据史学研究具有的哲学思考,做到由个别上升到一般,再由一般回归到个别,以此来寻求艺术史及艺术史学研究的整体性原则,从而形成艺术史学研究在哲学意义上的认识飞跃,即通过揭示其史学研究内在的连贯性、有机性和系统性,采纳史学研究方法论的普遍原则。如是,针对艺术史及艺术史学理论的“跨学科”意识加以呈现,解决两方面的认识:一方面是对史学研究的方法、立场、视角加以梳理并借鉴;另一方面则是在中西史学理论的观照下,以中西史学比较视野、全球性眼光看待艺术史学问题,扎紧扎实本课题的基本论点。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思路

  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研究的关键,就是要明确其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就是针对“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构,有了这个定位,即明确将门类与跨门类艺术史学进行有机整合,以区分出个别与整体的关系,将过往比较强化的门类艺术史学与本课题主张的跨门类艺术史学联系起来研究。在此意义上,便可以揭示出辩证唯物史观中的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真实存在。而依据这样的认识论,又可以从理论思维的高度上,阐明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内涵、外延与特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层次结构、贯穿联系的认识论,进而论述其历史观,尤其是与艺术史观的认识关系,揭示其与一般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共性和差异性,吸收其他史学领域的理论与方法论,从中抽象出艺术史学的“一般概念”,挖掘艺术史学与整个史学研究具有的内在一致性。因此,系统地探究这一史学理论及方法论问题,仍是艺术史学界迫在眉睫的学术任务。

  课题主要针对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的体系建构,明确将门类与跨门类艺术史学进行有机的整合,体现了本课题的三大特点:其一,强调不局限于某个门类的艺术史及艺术史学研究,以明确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将过往比较强化的门类艺术史学与本课题主张的跨门类艺术史学联系起来加以深入研究;其二,六位专家在子课题项目的设计上,本着体现跨门类艺术史及艺术史学的融合研究立场,以各自门类领域艺术史研究为起点,实现多学科、多领域的跨界融合,鲜明地体现出跨门类艺术史学研究的主张;其三,课题在总体设计上强化以跨门类艺术史学研究为主体,形成具有哲学认知上的思考,做到由个别上升到一般,再由一般回归到个别,以此来寻求艺术史及艺术史学研究的整体性原则,即从“观念入手”“从关联入手”“从时代入手”,形成对艺术史及艺术史学有一个“整体性”的逻辑思维认识,将艺术史确立为具有“公共阐释”与“公共史学”的价值,进而考察其存在与发展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为此,需要明确五点研究思路:一、以门类艺术史研究为基点,衍生出具有公共史学意义的艺术史观念;二、跨门类艺术史融合研究,构成彼此间共同关注的史学探讨问题;三、艺术史的微观与宏观叙事探究,需要跨门类乃至参证多学科史学为佐证;四、多学科、多领域交叉与融合,推进艺术史及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新进程;五、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跨门类艺术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以体现中国艺术史学研究之精粹。

  二、课题结构与层次

  本课题的基本结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围绕总课题探讨的相关论题:1.艺术史学观念阐释与检讨;2.艺术史学理论体系建构;3.艺术史学研究范式与方法论;4.艺术史学及艺术史学科建设与发展。具体设想如下:

  (一)艺术史学观念阐释与检讨

  论题主要探究艺术史存在事实,即论述艺术史研究必然由个别的“艺术现象”,或曰具体的“艺术事象”,上升至一般史学观念,以此来确认这些个别现象或具体事象在整个艺术史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以此认识论构成艺术史学研究的视角,考察与判断艺术史存在事实的种种可能性,并将艺术史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来看待,视其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元科学”的研究。围绕这一总体问题展开的探讨,在学理思路上主要依据史学逻辑来作判断,这项专题研究属于是基础性的,是全面展开本课题讨论的前提共识。

  (二)艺术史学理论体系建构

  论题重点在于针对艺术史研究路径上的“打通”与“汇通”问题的思考。诚如,艺术史性质表明,其研究主旨是关注艺术总体发展脉络和历史演变规律,范围包括艺术起源、艺术形成、艺术发展过程、艺术发展规律、艺术前景与基本走向等。故而,艺术史是艺术学科的重要基础,其研究注重对艺术史与艺术史学共性特征的探讨,“整合”出艺术史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条件,开展多层次史学理论研究。总之,艺术史学理论体系建构需要建立在门类艺术史论及史料完备的基础之上,强调依据逻辑结构,依次概括为综合模式、认识论模式、史学理论模式等等,由此建立起相对合理的史学研究的坐标系,并将其放置在建构体系中进行比较和认知,科学总结其史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可能性。

  (三)艺术史学研究范式与方法论

  论题主旨在于探索艺术史学的内涵与外延,即注重从史学理论的多重角度入手,更加深入地探讨艺术史学的本质内涵及外延特征,以此为契机为艺术史学研究提供更加多元的视角。因此,可以说研究其理论范式,揭示其符合某种理论关系模式的集合性特征,正是对艺术史学内外部构成的共识问题的探讨,关键仍然是以此整合出的研究指向来确立相适应的方法论。具体而言,艺术史学研究范式与方法的确立,需要立足于学科特定的认知逻辑,并据此作出相应的调适。诸如,将艺术史学研究范式划分为层级上的宏观、中观与微观考察范式,将其研究策略拟定为适应研究的各种细化范式,如类型与叙事,图式与图像,物态与结构,符号与达意,现象与行为、分界与关联等等形式各异的具体化的研究类型。至于方法论,则在于探讨采用何种方式方法来考察历史事象和处理历史问题,即以范式解决史学研究“是什么”的问题,以方法论解决史学研究“怎么办”的问题。

  (四)艺术史学及艺术史学科建设与发展

  事实上,讨论艺术史与艺术史学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关涉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问题。故而,本论题探讨着重围绕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之后,艺术史被列为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其下的二级学科所关涉的相关问题,重点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论作为学科建构的支撑基础具有的相应作用问题,即充分认识艺术史学科生成价值和意义;二是艺术史作为学科存在其知识谱系与知识运用的现实性问题需要探讨,即需要兼顾专业课程与学科群课程设置的相互融合,彼此间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如此,提出从三个方面来对问题作推进探讨:一方面从学科构成上探讨问题,另一方面从知识谱系结构上探讨问题,再一方面从课程设置上探讨问题。

  第二个层次是子课题的相关论题:1.中国艺术史学文献通论;2. 再现与表现:20世纪西方中国艺术史知识系统的建构;3.戏剧史的跨界域书写视角和范式探究;4.中外舞蹈史与跨门类表达语言研究;5.设计史学与丝路艺术史跨界域研究;6.音乐史学与敦煌学的跨领域研究。

  两个层次研究互为补充与支撑,以显示出具有建构艺术史学公共意识的认识基础,其研究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将拓展艺术史及艺术史学研究的新视域,为艺术学理论学科探索史学研究的新路径提供可资借鉴的学术经验,为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奠定基础。具体而言,从本质上讲是将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所涉及的形而上的“跨”,与形而下触及具体门类艺术史研究相互间的“跨”勾连成一个整体,进一步明晰艺术史的理论观念、知识谱系、治史路径与方式方法,这对于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本课题立论依据同时兼顾参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学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领域关涉范式与方法论探讨的研究成果,诸如,不同史学理论(研究范式)与方法论之间展开的论辩,从而显现出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多种姿态及所构成的新组合。这犹如发生化学反应一般,具有能够产生反应效应的基本元素,如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各项单元内涵贯穿起来的思想观念复合体,这决定着产生思想演变与呈现思想史研究内容的丰富性,从而形成各类不同思想史研究理论与方法论之间的融通联系。据此,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研究亦同此理,需要在跨门类艺术史学打通的基础之上,形成具有形而上认识论所建构起来的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认知视角,这也是明确本课题研究的事实路径。

  三、子课题研究综述

  (一)子课题一:中国艺术史文献学通论

  子课题“中国艺术史文献学通论”(四川美术学院倪志云教授主持)设计目标围绕跨门类艺术史及艺术史学研究,侧重在艺术史文献研究方面。从传统艺术和古典文论的资源中探寻,以艺文综合的路径,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体系的建构,真正从学术探究的视角给予阐释近百年来的现代学术史中的艺术史研究,由于总是偏重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研究,艺术史文献研究往往成为艺术史研究的短板。本课题的设计希望努力弥补这个“短板”。首先所需做的工作是,对于近百年来艺术史研究中在古籍文献整理研究方面的成绩和不足作出概览和评议,尤其是在古籍文献整理研究方法上普遍存在的“专业性”的不足所出现的学术性短板问题进行探讨,为今后的艺术史文献研究指出可开掘的工作面和研究方法。在方法论方面主要是强调古籍文献整理研究方法应该在艺术史文献整理研究中的严谨运用。

  (二)子课题二:再现与表现:20世纪西方中国艺术史知识系统的建构

  子课题“再现与表现:20世纪西方中国艺术史知识系统的建构”(中国美术学院张坚教授主持)设想的目标是对于中国艺术史学科建构。20世纪以来,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之下把本土的知识纳入到普世化的学科系统当中,过往艺术史写作当中,大家用到的术语往往是西方研究西方传统艺术的一些术语,在中国的使用中牵扯到非常复杂的知识语境转换。“再现与表现”的话题,属于这个系统里一个结构性的问题,整个课题设计从个案的研究进入这样的语境,这些个案相互之间就具有跨领域、跨门类的特点。另一个层面是艺术创作中涉及的艺术观念的矛盾,如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通过吸纳中国艺术的观念来激发他们的创作拓展。所以课题的整体设计思路,考虑到层层断面,希望通过这些断面的研究来建构知识系统转换的语境,能够深入全球化条件下的艺术史、艺术创作的复杂问题。同时,围绕着“再现和表现”这样一个话题,希望能够复原,或在一定程度上探测20世纪早期中国艺术在欧美接纳的自身语境和西方学者如何建构自身关于中国艺术史的知识体系。在全球化的语境之下,研究中国传统艺术被纳入到普世化的学科系统当中的层面探讨,对于我们建构当下的文化自主性是非常重要的。

  (三)子课题三:戏剧史的跨界域书写视角和范式探究

  子课题“戏剧史的跨界域书写视角和范式探究”(中央戏剧学院陈敏教授主持),首先是在总课题“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引领下,着重于探究总课题研究体系中一个门类艺术即戏剧艺术史跨门类书写的理论与方法。拟解决戏剧史书写中该采用怎样的跨门类之间交叉与融合的史学研究理论和方法。探研具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戏剧演剧史跨门类的书写视角和范式,藉此,以点带面,为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提供有益的鉴戒。子课题主要研究狭义戏剧,就是西方传入中国的艺术门类,主要以中国现当代的话剧史作为研究内容。在这个基础上确立的研究重点是“跨门类”戏剧演剧史的书写视角和范式,研究工作包含两个重点部分,第一,从审美的视角探究戏剧艺术“个性”,厘清戏剧与其他门类艺术之间可跨越的边界,即“阈值”。第二,在寻求探究戏剧与其他门类艺术的“共性”的史学认识基础上,探究戏剧史书写中该采用怎样的跨门类之间交叉与融合的史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第二部分是课题研究的重点。

  (四)增补项目:跨学科电影史方法研究/中国戏曲史跨学科研究路径梳理与探究

  其中,跨学科电影史方法研究(北京电影学院赵斌副研究员负责)是以电影为中心开展的艺术史哲学研究,用以探索电影史可为一般艺术史提供何种方法论和历史思想,探索跨学科的电影史能够获得何种历史认知意义。即电影史研究中新兴的跨学科知识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那些“超越传统单一电影学科的知识”及其生产过程,对其跨学科的问题域、跨学科的史论概念、跨学科历史书写的叙事方式进行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尝试确立多种可供实践的电影史书写方法。

  以及,从戏曲史角度出发,扩散至各学科领域的跨越视角,在学科发展学科不断交叉融合的背景下,戏曲史的跨门类研究不仅具有必要性,还有可行性。目前在戏班组织管理、地方戏的空间传播、戏曲观众的消费文化与消费行为、城市戏园茶楼和乡村古戏台的田野考古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下一阶段将围绕目前的跨门类成果如何有机融入中国戏曲史研究,跨门类理论和方法如何丰富中国戏曲史的研究范式以实现中国艺术学的当代建构等问题进行认真思考、论证。中国戏曲史跨学科研究路径梳理与探究由南京艺术学院钱志中教授负责。

  (五)子课题四:中外舞蹈史与跨门类表达语言研究(上海戏剧学院 张素琴教授主持)

  子课题“中外舞蹈史与跨门类表达语言研究”研究的重点围绕三个部分:1、针对古代舞蹈史的跨门类语言研究;2、跨学科视域下的艺术语境交互研究;3、图像学与“图像转向”视野下的舞蹈符号学研究。目前学界对于古代舞蹈史的形态分析较多,而对于舞蹈记录和呈现方式的整体关注较为匮乏,古籍文献、图像舞谱等舞蹈史料未被深入考察。子课题基于多重证据法,将以语言的广义性为起点,重点关注古代舞蹈史忽略的“诗乐舞”“史乐舞”“礼乐舞”之综合特质,探讨从文字语言、音乐语言到舞蹈语言的整体分析和历史阐释,论证舞蹈研究之多元一体的历史事实,深入分析古代乐舞文化综合形态及内在联系。兼论古代舞谱的文字语言符号与舞蹈身体语言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音乐学、戏剧学、口述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对舞蹈史中诸种史实明确、影响重大而又缺乏系统研究的问题进行探讨。在舞蹈史学研究中,图像学研究方法尚未得到充分关注,往往把图像作为一种舞姿动态进形形态分析或是历史再创的依据,对图像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图像形成的历史语境等整体分析不足,这一艺术史研究中重要的“第四重证据”长期以来甚至被作为“第一重证据”运用在舞蹈史材料中。以往的研究夸大或者割裂了这一材料的价值,对其中蕴含的多重内涵、艺术的自律性等方面没有进行舞蹈学、图像学甚至宗教学等三重或多重考虑,这些舞蹈图像究竟是图像的自律还是舞蹈的自律?以图证史和以图证舞,究竟有何历史偏差?这一认知会带来何种艺术史之谬?尤其是近年来图像学理论的发展如 W.J.T.米歇尔(W. J. Thomas Mitchell)的图像转向和视觉文化理论之诸多观点的产生,使图像不仅超越材料的范畴,甚至超越历史进行艺术史的符号书写,进而探索艺术的形式自洽和本体发展问题。子课题所要跨向的图像学之理论和方法研究正是对这些问题甚至是研究前沿的趋近和回应。

  (六)子课题五:设计史与早期丝路艺术史跨界域研究(南京艺术学院 程雅娟副教授主持)

  子课题“设计史与早期丝路艺术史跨界域研究”,是在总课题“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引领下,着重于探究总课题研究体系内跨地域跨时间的典型案例研究,即关于早期丝路艺术史跨界域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实现设计史与绘画史两大门类的跨越,解决丝路绘画与设计两大门类的材料不成体系的问题,找到并实现丝绸之路研究的突破点;打通设计史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界域,形成广阔的早期丝绸之路学术视野史,才能实现构建真正完整的早期丝绸之路研究体系。运用跨越音乐、舞蹈、设计、美术等领域的方法,探索有关早期丝路艺术史的全新研究视域,意在探研具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结论。丝绸之路艺术囊括了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古中亚、古中国、东北亚等复杂的地域艺术,在公元前4世纪的罗马庞贝遗址室内绘画中,就能发现大量壁画内绘制的乐器、舞蹈场景。目前出土或流传的研究资料中最为详实的是设计艺术材料,亦即“丝绸之路艺术工艺美术”材料。在这些组成丝绸之路设计史的工艺美术材料中,有大量与音乐、舞蹈、绘画有关的材料,而这些跨门类与媒介的艺术迫切需要建立彼此的相关性研究。

  (七)子课题六:音乐史学与敦煌学的跨领域研究(南京艺术学院 刘文荣副教授主持)

  子课题“音乐史学与敦煌学的跨领域研究”,将音乐史的研究置于考古学、图像学视域进行考察,特别是音乐史料极为丰富的敦煌石窟中进行审视,弥补传统史料之不足与史料书写局限,并将音乐史研究的视角放至中外音乐文化发展史的大背景中加以总体把握,综合运用文字学、文献学、校勘学、宗教学、图像学、考古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模式,将已有的研究成果融会贯通、提升总结。坚持历史文献学的考证与分析方法,以可靠的文献史料作为研究的支撑、前提和基础,坚持传统文献史料、音乐考古实物与音乐图像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图史结合、图文结合,并在敦煌石窟壁画音乐史料考证的基础上,对中国音乐史学书写的传统基础与音乐史学的构建进行反思,对音乐史学书写的传统基础与音乐史学本体叙事进行补充,同时对音乐史学方法论进行实证研究。在全面掌握敦煌石窟音乐内容分布的基础上,力求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将传世文献与敦煌壁画及西域、中原石窟音乐考古、音乐图像结合起来,通过比较研究阐述、丰富与弥补传统文献音乐史书写内容表达的不足;二是将中国音乐史的研究置于魏晋南北朝以来中西音乐文化融合、交流的丝绸之路石窟遗迹、遗物中,并将突出的音乐史料置于丝绸之路中西文化西渐东传过程中在音乐图像与考古史料方面的彰显与更替上,力求发挥图像的直观证史作用;三是把音乐史料进行科学分类,并置于多民族音乐文化融合的历史背景中进行比较研究、理论辨析与跨文化研究。

  四、研究方法

  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需要借助哲学史等一系列跨学科史学研究的视角,将研究视域提升至整体的形而上的认知层面来观察、分析和理解,得到与以往门类艺术史学研究不甚相同的认知,明晰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建构的必要性以及史学发展的内外在逻辑脉络。具体研究过程中,将以人文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综合考量来设定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

  首先,采取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推行本课题问题的探讨,这是本课题确立的方法论主旨。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以发展规律的眼光来求证客观世界“怎么样”的问题,这符合本课题跨界域认识历史的最一般规律的需要。其方法的核心意图贴近本课题的论述要求。就辩证唯物史观而言,这是关于解释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方法。本课题采用辩证唯物史观方法论,更加注重历史演进过程中人的作用,进而实现认识历史的基础在于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就辩证唯物史观方法论而言,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是有机统一的哲学理论基础。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始终是我们判断现实问题的准绳。故而,本课题针对多领域、多方面的史学问题的阐述,均离不开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推进研究工作的进展。比如,在考古艺术史学研究中,根据考古发掘出来的大量遗迹或遗物,重点剖析其人文内涵,揭示其精神意义,既要研究“形而下”,还要注重“形而上”。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针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探究,可以产生更加客观和有科学依据的论述学理。

  其次,采用人文学科普遍使用的综合方法来为课题研究服务,这也符合本课题倡导的跨界域研究的主旨。诸如,古史研究史料论证方法,不仅要避免掉进始终如一的以今释古的陷阱;也不可完全依从某种既定的理论范式(尤其是引入的西学范式)为出发点,以所谓科学化的诠释取代直接而深入史述事实的考察。特别是艺术学界过往比较认可从单一学科(即门类艺术某领域)对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如今古史研究者需要以“探古”的态度,辩证地看待文献的史料价值,并提出阅读文献的方法要点,等等。又如,文化学研究方法,本课题中的多项子课题采用这一方法探讨如何将文化背景分析与文化史和艺术史学形成互证,揭示其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状况。再如,比较研究法,本课题的题域范围均可列为是跨界域研究,其论题均需要通过比较研究法而获得相应的结论,横向与纵向比较兼顾。

  自然,可借鉴的研究方法还有许多,如综合法,可分为综述和述评,这是在本课题中针对研究综述使用的必备方法,构成概括科学,评价公正的效果。还有各类移植方法,如借鉴历史考古研究方法,求证课题对历史论述内容的真实性。借鉴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可以借鉴应用。如逻辑学方法,是关于思维规律的方法论,逻辑学的本质是寻找事物的相对关系,即用已知的材料推断未知的事实,寻找事物变化和发展的线索。在研究中将避免过于强化学科分化的倾向,而强调只有经过无所不用的互补参照,才能发现原本认识的矛盾,从而进一步接近于了解艺术史学原本产生的时代和原貌。

  如上所述,不仅仅是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相应的研究手段,也是本课题研究推进的关键。诸如,资料搜集,这既是本课题研究工作开展的基础,也是本课题推进研究的关键。其中,涉及的资料种类,有理论性、学术性、材料性的资料;手段有直接查、间接查、广泛而全面查;类型有史学的档案材料,以至专门史的统计资料,艺术史的典籍与作品材料,社会史的田野调查和书信等等。手段方法,则利用中国期刊网查找法,参考文献查找法,全国报刊资料索引,人大复印资料索引,以及国外社会科学文献索引等。对于新材料、新观点、新视角、新方法的借鉴和运用及时跟进,力求研究水准先进和全面。

  五、研究意义与价值

  简言归纳,本课题的重难点为两个主要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对跨学科艺术史学理论问题的明晰;第二个问题是对跨学科(或曰跨界域)史学研究方法及方法论的阐释。

  明晰跨学科艺术史学理论问题,主要是确立对“艺术史学”概念的认知。那么,何谓“艺术史学”呢?这应该是一个具有对艺术史学“公共性”的认知。其基本判断应是能够贯穿于各门类艺术史学的研究领域,并迁移出具有一定形而上的认识史观,揭示出艺术史学“公共性”研究领域具有的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阐释问题的价值与作用。过往的史学研究主要是有赖于史料的记载,这是有限度的。史学研究只有把握了全局才能阐释部分。这在史学研究中,必然涉及“公共性”史学领域的相关史实和理论,将治史能力与哲学思考相联系。

  所谓“跨界”研究,就艺术史学而言,过往门类艺术之间森严壁垒的学科界限应该被打破,但学科方法论的规则无须“破”,也不能随意“破”,即所谓“隔行不隔理”。在跨学科研究中,尤其要强调方法论的严谨性、对结果解释的局限性、对概念和术语外延的限制性等原则。如若违反这些学术基本原则,所得结果会引起误判,自然不当的推论又会引起错误的导向。有鉴于此,第二个问题关涉艺术史学研究方法的认识,由之形成的方法论问题的探讨可谓种类繁多,需要作为本课题的重点攻关论题来推进。以上两点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转化出来就可说是本课题的创新或推进之处。

  六、结语

  本课题的突破、创新与推进,主要体现在围绕“跨学科与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中国史学”“中国立场”“中国话语”而展开的相关论题研究。课题关涉的历史背景:一方面是针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学大量引进,直至21世纪初叶,艺术史及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讨论中言必西方而引发的问题思考。其中,至关重要的认识论是,如何在当代西方艺术史学研究大潮及发展趋势中,立足中国史学立场,构建起符合中国学派的艺术史学研究基础的话题渐成焦点。由此提出,在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起,艺术史学界开始反思西方艺术史学理论引入后的传播与借鉴问题,并试图挣脱唯西方艺术史学理论话语的桎梏,建构有中国特色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自然,这种学术愿望的实现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至今真正称得上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论,依然还在讨论或酝酿之中。进言之,这需要从理论和意识形态的角度来探讨中国艺术史学研究的“话语体系”的构成,从而使艺术史学界有中国特色史学理论“合理性”的身份意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突破当今中国艺术史学界存在的西方艺术史学理论过于强势的话语樊篱,消除“影响焦虑”,摆脱“强制阐释”,理性建构有中国特色艺术史学理论的话语范式。本课题研究力求突出这一点,这既是本课题话语体系的突破,也是创新或推进之所在。

  另一方面本课题研究的关键点在于,是针对“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这是课题的核心所在。所谓“跨学科”就宏观层面解释,是当今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跨学科研究无论是作为比较研究,抑或是互证研究,都是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分支,它始终具有搭建不同学科与认知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因而,跨学科研究的目标,从微观角度解释,不仅包括不同门类学科,也涉及相同门类学科间各个分支领域的交互研究,所有这些都需要从“跨”字上实现学科的综合性探究。这一点从国内外关于史学跨学科研究的动态与趋势分析来看,已渐成为史学研究的重点,且放在提升其研究的效应上[9]。自然,关于跨学科的范围,广义地讲可以是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大门类之间的交叉;也可以是具体门类内部各个不同分支领域的交叉。本课题是艺术史学发展的新思考,尤其是作为学科涉及的新问题,其在学术方面做好综合与引导艺术史学理论紧随时代发展而构建,这其中更多的是关涉艺术史具体门类内部各个不同分支领域的交叉。故而,在坚守好艺术史学学理脉络的同时,解决好学科发展中的门类交叉与融合问题的思考,以至纠偏学科领域内的认识问题,特别是在认识论与方法论层面上形成对艺术史学理论有一个整体性的思考,这对艺术史学研究的推进有着积极作用。

  最后,希望2020年度国家社科艺术学基金重大项目“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能够收获申请书中提出的主旨,圆满完成这项科研工作。

  本文原载《工业 工程 设计》2021年第2期。文中图片来源于影像中国,摄影:许永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夏燕靖,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夏燕靖:寻找美育抓手,以课程实施美育

  斧工蕴道:“工匠精神”的历史根源与文化基因(夏燕靖)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