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理论前沿>正文

审美畸变与培元固本(李震)

2021-09-22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李震 收藏

  伴随着文娱领域的种种乱象,文艺和大众中出现了种种病态和畸形的审美取向。类似对“小鲜肉”“娘炮”的追捧,在娱乐圈和“饭圈”中同时爆棚,甚至在影视剧和诸多网络自制节目中,“小鲜肉”“娘炮”形象已成为推高票房、点击量和流量的重要驱动力。而曾经塑造了中外“硬汉”形象的高仓健、杨在葆、许还山、李幼斌反而成了异类,替代这些有血有肉有个性的“硬汉”形象的,则是各种神剧、狗血剧中被传奇化,进而被妖魔化,被虚化了的“神魔英雄”、傻汉、愣汉形象。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摄影:白建国)

  亟待反思的是,这种让常人从心理到生理都感到恶心的“小鲜肉”“娘炮”形象,缘何成为中国数千年文化艺术史的当代传人们的一种“审美”取向,又缘何成为一种流行时尚的?

  只要关注一下大众文化近年的流变情况,就会发现,潜在于“小鲜肉”“娘炮”形象背后的,是一系列热度很高的亚文化现象,诸如“屌丝文化”“丧文化”“空心人”“饭圈”“游戏族”“啃老族”“躺平族”“佛系青年”,以及娱乐圈的天价片酬、偷逃税规则和“阴阳合同”“明星经济”“粉丝经济”以及吸毒、强奸等等。这些裹挟着各类消极社会情绪,甚至违法犯罪行为的亚文化现象,正是孕育“小鲜肉”“娘炮”形象的文化母体,也是生长畸形审美的土壤。

  如果进一步探究,便会发现,潜伏在这些亚文化背后的,则是部分青年的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价值观的迷失。其表现是无目标、无追求、无所作为,不想知道过去也不想知道未来,只沉迷于当下的享乐、刺激,或“娱乐至死”,或“躺平等死”。此种文化心理状况反映在审美层面便会表现为迷恋反常、怪异、刺激,反感、抵制,甚至嘲讽规则与秩序、主流和正统等一系列的畸形审美心理。

  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价值观迷失的根源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资本、市场、媒介三种因素及其在当今时代的深度聚合,及其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构成的强大冲击。资本、市场、媒介当然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建构因素,但对一部分个体和群体而言,则是财富、便捷和享乐的来源。资本和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极大丰富的金钱和物质,会强烈刺激人性中的贪欲、惰性、享乐的本性。而新兴数字媒介则为施展这些本性提供了空前的便捷和巨大的空间。饭圈中的巨量粉丝群,会通过移动网络、微信群、朋友圈,一夜之间聚拢起来。某些社会情绪也会由此一夜之间传播开来。因此,资本、市场、媒介三大要素在同一时代同一区域的深度聚合,不仅会急速调动起人性中的某些享乐的欲望,更会冲击既有文化价值观及其正向建构,于是便成为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价值观迷失的重要根源。

  无论是文艺和大众审美的畸变,还是其背后的消极亚文化现象,都是与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价值观相背离的,更是与中华民族复兴、中国全面崛起的时代需求相背离的。因此,合理治理审美畸变,并由此引导青年亚文化的良性发展,便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对此,本文认为,文化价值观的培元固本是治理审美畸变的重中之重。

  对于新时代的中国社会来说,文化价值观的“元”与“本”,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先进文化的价值追求。培元固本就是要通过文艺和大众文化传播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在国人中,特别是青年一代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对这种价值追求的共识、共享与共担,就是要以新时代的文化价值观去匡正和调节资本、市场、媒介对文艺,对大众审美标准,对大众文化心理和青年亚文化的作用,使其成为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和良性审美风尚的积极因素与推动力量。

  作为大众审美最集中的领域,文艺是培元固本的重点领域,同时也是重要方式和途径。然而,长期以来,文艺领域一步步被资本、市场和媒介所操控。其结果是资本和市场在利用文艺将自己做大做强,而不是文艺利用资本和市场将自己的审美能量发扬光大。同样,是新兴媒介借助文艺的传播而不断地在炫自己技术的先进,而不是文艺通过新兴媒介提升了自己的审美质量。更有甚者,传播技术越是先进,传播速度越是快速,所传播的文艺信息越是粗糙低俗,相应的饭圈乱象越是五花八门。在资本、市场和媒介的合力围猎中的文艺,只是在大量制造明星,却塑造不出几个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只在创造出天价的片酬、巨额的利润,却创造不出健康的美感。

  因此,文艺是时候回到现实大地,回到生活沃土,回到文艺自身规律和审美品质中来,重新定位资本、市场、媒介与文艺的关系了;是时候回到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回到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回到新时代的文化价值观中来了;是时候探索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思想和审美价值标准,塑造既富有时代精神内涵,又具有民族根性的艺术形象了;是时候培根固本,开创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有益于社会文化良性发展、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审美风尚了。

 

  (作者:李震,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名单

  新时代·新媒介·新批评(李震)

  典型建构论:从艺术形象到文化符号(李震 李牧泽)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