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正文

探寻有生命力的中华美学精神

2015-06-29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伟林 收藏

  结合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中华美学精神”这一主题,我们就如何深刻认识中华美学精神的实质内涵,如何深刻认识新常态下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展现中华审美风范的时代意义,进而从实践层面如何发挥好中华美学精神对文艺创作和评论工作的指导作用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增强了在新形势下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历史担当意识。

  一、关于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和实质

  贾一心、纳张元认为:中华美学是中华大家庭56个民族美学实践与美学思想凝聚起来的精神财富。虽不能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审美体系,但每个民族的美学思想和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美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各个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一体的美学格局中发挥着独有的功能。李晶认为:把握中华美学的实质,必须强调三种精神,即:传承的精神、创新的精神和坚守的精神。徐煜在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把握上提出两点思考: 1、瞬时性和延时性的问题。在坚持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立场上,应该注意其精神内涵在外延上的丰富性。2、中华美学精神的结构具有多层次多维度的特点,为了使中华美学精神具有实践性的价值,在运用中应注意结合时代特征。例如在当代社会中,除了倡导中华美学中逸兴怡情的部分,也应大力弘扬比德励志、救世担当的精神。

  二、关于如何发挥中华美学精神对各文艺门类创作及评论工作的指导作用

  蔡家园认为:好的文学批评也必定是美的,因此批评家第一要强化文学批评的本体意识,第二要提升想象力,第三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张丽军认为:文学批评应致力于批评理论体系与中华美学精神的宏大建构。当代文学批评中的学院派因其对西方理论的生搬硬套而广受诟病,一方面是因为对西方艺术理论掌握不够精深,另一方面也说明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之间内在精神之隔。因此如何对传统批评话语进行现代转化,重新激活传统中国文艺批评话语和精神理念,是一个极为迫切的问题。王雪瑛则以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为例强调:今天的文艺创作应该体现中华美学精神鲜活的生命。她说:“ 《平凡的世界》历经30年的世事变迁依然吸引着广大读者,影响着年轻人的成长,正是中华美学风范的生动注解。 ”尹力结合杂技艺术近十年的创演形式变化,认为在艺术跨界的今天,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探讨有助于创作者更好地把握作品艺术内核,为评价建立重要参考尺度。谷鹏飞、周志强则认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中华美学精神,必然要体现为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必然要具象化为多样性的中华审美艺术,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华审美艺术,二者互为表里。

  谢琳、胡磊蕾、王伟林几位学员则分别结合各自从事的音乐、摄影、书法艺术门类的创作和教学工作,以生动的事例印证了中华美学精神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个实践命题,在当下,加强艺术教育,提高全民素养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显得十分迫切。娄文利认为文艺评论应拓展传播途径,充分重视网络等新媒体,深入挖掘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主动占领文化艺术的审美和评论阵地,为大众审美提供正确导向。

  王伟林(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