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正文

继承中华美学精神,唱响当代文艺评论美好和声——首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 在云南昆明成功举办

2015-06-08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中国文艺评论网 收藏

  4月13日—29日,首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在云南昆明顺利举办。此次骨干研讨班主要围绕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中华美学精神”。研讨班邀请了丹增、仲呈祥、傅庚辰、冯远、姜昆、冯双白、王一川、傅谨、高建平、彭吉象、刘成纪等11位专家亲临授课,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31位文艺评论骨干进行了座谈和研讨,教学相长,在思想碰撞深化和拓展了对中华美学精神的研讨。

  本次专题研讨班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和云南省文联、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共同承办。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夏潮,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丹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红苹,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郑明,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张维明,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周由强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开班式。夏潮在开班式上讲话指出,“中华美学精神”既是一个内涵深刻、内容丰富的理论命题,又是一个对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具有强烈指导性的实践命题。希望学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增强艺术敏感性和鉴别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密切关注当代文艺发展实践,深入思考当前文艺特别是文艺批评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努力提高文艺评论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文艺评论事业蓬勃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开班式由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庞井君主持。

  首届骨干班主要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一是突出“骨干” 。为培养文艺评论领域的领军人物提供一个“充电桩”和加油站。

  此次骨干班的学员,是从全国推荐的120多名候选者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是各社科研究机构、宣传思想文化单位、文艺报刊社及高等院校的精英分子和骨干力量,绝大多数具有正高级职称,并在文艺评论和美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主办方希望通过这次培训班,将这些精英骨干凝聚起来,不仅在思想意识上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更实打实地在业务学术上为他们加油助力,使他们今后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骨干力量,作出更大的成绩,为文艺评论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是突出“研讨” 。举办这个班不是泛泛地对文艺评论的一般问题作学习探讨,而是围绕事关今天文艺事业、文艺评论事业发展的重大和紧迫问题,集中精力打攻坚战。

  研讨班突破了老师“一言堂”的形式,专家除了个人授课之外,更有充足的时间,与学员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和研讨。老师们耐心解答学员疑问,学员们从中获益良多。学员们之间也展开了多次交流,包括有固定的小组讨论环节和随机的学员自由交流时间,这一次次讨论交流,大家都畅所欲言,既是个人表达,更是相互学习。这种研讨形式大大提升了学习效果,学员们不仅仅接受知识的熏陶,更在一次次碰撞中产生思想的火花,可谓事半功倍,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因为来自艺术领域不同,关注学术方向各异,同学们每一次围绕着老师们的讲座提问和分组讨论都格外热烈。带着问题来,带着困惑来,带着重新认识、继承、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的责任与使命来,是首届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最为鲜明的特点。

  三是突出“主题”。 首届骨干班紧紧围绕中华美学精神的历史脉络、内涵特征,中华美学精神和外国美学的区别和联系,如何发挥中华美学精神对各门类艺术创作和评论的指导作用等重大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专家授课都紧紧围绕研讨班主题从不同角度展开,风格各异,多姿多彩。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馆员、研究员从美学角度畅谈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一些思想体会和艺术思考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名誉主席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佛教美学的根本和表现形式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结合自己的创作、表演体验,生动点明了新时期曲艺创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曲家、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音协名誉主席、中国评协顾问结合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重点阐述了音乐中的革命浪漫主义美学精神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深入讲授了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充分论述了中国美学和艺术精神的哲学本源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结合一些突出的艺术现象集中讲授了中国艺术公共领域的当代构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所长以传统戏曲的传承为例,集中讲授了文艺评论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博导以多年的美学研究和思考,精辟论述了中国美学传统与当代美学建设。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以一位艺术家的眼光,客观冷静地阐释了中国当代美术状态与思考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导以舞蹈创作为基础,深入阐述了立象尽意、大美无言的当代舞剧创作理念。专家们的授课既有深刻见解,又有亲身经验,涵盖各学科各门类,古今中外,都有涉猎。

  在与各位老师面对面研讨交流过程中,学员们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正是基于这种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的。学员们认为:我们其实一直都生活在中华美学精神的映照中。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不是在“重建”中华美学精神,而是如何重新认识它,使其具有时代性,使其成为能作用于社会发展、世俗人心的正能量。鉴于此,在探讨中华美学精神时,我们不但要重新解读先秦以来,建立在儒、释、道和禅宗之上的传统美学精神,也要将“五四”之后百年以来美学精神的变化放进我们的考量范畴之内,因为,“中华美学精神绝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青铜器,而是生长于中国古典美学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生长于一百年来的变革之中,生长于当下文化艺术实践当中”。它是流动的,活跃的,变化的;我们在以汉民族美学精神为主要框架进行讨论和运用的同时,要兼顾少数民族精神的传承和文化的流变,只有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大中华美学精神”;在承认西方美学、哲学思想对中华美学精神发生影响的同时,也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看到中华美学精神的丰富、博大与独特。

  通过此次学习研讨,学员们充分意识到:这种“接地气”,绝不是现在社会上流行的让小学生背前人经典要义,而是关于美的、艺术的教育。只有美的、关乎人性、温暖人心的教育和艺术,才能直达心灵,产生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熟背《弟子规》,远比不上吟诵唐诗宋词。因为,在诗词中,有中国式的美丽,中国式的情感,中国式的精神。

  学员们一致认为:研讨中,大家认为,当下的文艺批评,很多处于失语、无效状态:专业批评在网络恶评和报刊肤浅评论的围剿中毫无力量,对现实创作起不到实质性的推动、引领作用;理论家、批评家和艺术家之间界限分明,难以打破;对作品进行评判时,常常缺少基本的艺术标准和美学标准,取而代之的是市场标准…凡此种种,已经让文艺批评沦为小圈子的自说自话。学员们一致认为,当下,急需艺术标准和美学标准清晰的评论,急需建立在深厚理论基础上的文艺批评,急需理论、批评与创作打破疆界、互为依存的氛围,亟待研究和探讨利用互联网这一覆盖面最大、传播最快最广的阵地,改变文艺批评话语方式,对文艺作品起到切实的推介、品评、研判和引领作用。一些长期从事创作和某艺术领域研究的学员们认为:好的文艺批评,一定是从评论对象出发,从艺术本体出发提出的真知灼见;好的文艺批评,也应该是一种创作,有温度、有情感、有蓬勃的生命力,有独立的欣赏价值。一句话,文艺批评,也应该具有审美品格。学员们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这一论断,是今后开展文艺评论的指南针,要时刻牢记在心并付诸创作和评论实践。

  为了丰富课程,提高班级的研讨质量,研讨班还设置了演出欣赏、戏剧观摩、采风研讨等环节,学员们除了课堂学习外,还相继观看了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香港话剧《最后晚餐》,前往西南联大旧址、云南大学、云南陆军讲武堂、大理学院等地进行文化艺术采风。在艺术审美实践中体味中华美学精神。

  夏潮同志出席研讨班结业式并为骨干班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在学习汇报中,学员们纷纷表示,半个多月的学习,11位在美学、艺术学和各个领域的顶尖学者,让大家始终沉浸在中华美学精神的生动气韵和深远意象中。授课教师治学的严谨、思想的深沉,在美学道路上的孜孜以求,和传道授业解惑中的那份学人的坦诚、精神的高远,都让同学们深为感佩,受益匪浅。学员们表示,在这个思想与才情交汇的班集体,在这个和谐欢乐的大家庭,在这个难得的大平台,大家除了开阔视野,收获学识,更重要的是,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学员们承诺要带着这份责任与担当,用手中的笔,用心中的情,为中华美学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为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唱出最美、最有力量的声音。

  自2005年以来,中国文联已连续举办了八届“全国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累计培训近600名中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是中国文联为切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进一步加强文艺评论人才队伍建设,致力于培养文艺评论界的领军人物而创办,首届骨干班办出了主题鲜明、研讨深入、专业性和针对性强的特色,取得了良好的开端。本届骨干班结束后,每位学员都将围绕研讨主题,结合学习体会,提交一篇1万字左右的原创论文并结集出版。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