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正文

51位嘉宾在第十届西湖论坛四个分论坛谈了什么?

2025-10-24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中国评协 收藏

聚焦场景里的新时代 发挥文艺评论的引导力

——第十届中国文艺评论青年论坛(西湖论坛)在浙江杭州举办


为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响应中国文联文艺创作评奖汇演机制改革的部署要求,落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10月15日至16日,第十届中国文艺评论青年论坛(西湖论坛)在浙江杭州举办(点击查看)。

第十届中国文艺评论青年论坛(西湖论坛)现场

中国文艺评论青年论坛(西湖论坛)原名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是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和浙江省文联于2015年共同创办的常设性品牌论坛。第十届论坛以“场景里的新时代及其文艺表达”为主题,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网络代表和媒体记者160人参加。

论坛设有主论坛和造型艺术评论、舞台艺术评论、影视和网络文艺评论、动漫创作与评论4个分论坛,有57位来自各艺术门类评论界、创作界专家学者和青年代表作了发言,其中21位是从论坛主题征文中优选出的代表。现将分论坛研讨内容摘编如下。

分论坛嘉宾发言

积极发挥造型艺术在场景表达中视觉呈现的优势

——造型艺术评论分论坛发言综述

造型艺术评论分论坛现场

在造型艺术评论分论坛,12位来自美术、摄影和书法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场景里的新时代及其文艺表达”这一主题,对造型艺术各门类出现的新情况、新机遇和新问题,进行了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建设性的评论与思考,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一、关注美术展览场景里的新时代主题创作热点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李昌菊思考青年美展中的新时代及艺术表达,结合丰富而生动的案例,勾画出青年艺术家开拓创新的丰盛、旺盛、繁盛和茂盛的四个面向及其特质。《美术》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吴端涛的《新时代黄河主题美术创作的历史承载与时代新变》讲述了黄河文化主题美术创作活动的成就,精准呈现了黄河治理的最新成效及人民生活的新气象,鲜明体现出新时代美术工作者对历史文脉和时代方位的精准把握。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浙江书法院理论研究部主任郑利权以《新时代书法艺术的内容表达与两创路径》为题,从文墨合一、以书带文,到书以载道,阐述了书法在当下的变革及其可能的出路,尤其在“文本库”建设与创新路径的多元探索方面发表了富有价值的见解。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学科副主任潘欣信以《当代现实题材美术创作量少质弱现象思考》为题,剖析艺术创作中供给侧结构性的某些问题,如采风写生的自我固化。山东师范大学赫尔岑国际艺术学院副院长高佳从在场、见证、书写三个维度,阐述了摄影在新时代场景中的当代价值与视觉建构。他认为摄影的使命在于以其不可替代的在场和见证,成为时代变迁最忠实的记录者、最敏锐的发现者和最深刻的阐释者。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湖南省画院创作研究部学术秘书杨文韬的《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新气象》通过新旧对比的手法,演示了创作中的新兴事物与创新图式、宏大叙事与细节叙事。他认为,创新的视觉语言契合全新的叙事内容,形成了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范式。

二、深入体察人民立场与真实记录场景里的现实生活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鹏以实例阐述认为,基于“人民”立场对“生活”的真实映照与真诚记录,是新时代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规律,指引创作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美术作品。让艺术形象不再单一化、概念化、机械化,较好地诠释艺术家对于时代的理解、表达艺术史面向未来的导向,在书写真切可感生活的同时,延续中华文脉。《中国美术报》编辑部副主任李振伟则从时代场域的视觉转译、生活现场的深度洞察与艺术表达的范式革新等三个维度,系统且深入地探讨美术创作如何强化“在场”意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进而通过有温度的作品实现对时代精神新的诠释。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陶瓷艺术学院副院长、讲师解帅的发言《在场景中看见时代——新时代美术的精神图景与评论使命》认为,美术通过视觉化“场景”构建时代史诗,人民性、时代性是新时代美术的精神内核。他从主题创作深化、语言跨界融合、科技赋能新变来阐述艺术呈现的多元路径,进而从“在场”“介入”“重建”三个维度阐明文艺评论的使命与担当。河北美术学院造型与艺术学院讲师刘青以《水彩画创作中的“小人物”场景与新时代精神表达研究》为题,认为“小人物”场景将水彩媒介特性与题材精神高度契合,展现社会真实面貌,传递深刻的人文关怀,召唤出崇高感。她认为,水彩画“小人物”的精神特质有三类:赋予劳动人民形象的“纪念碑性”,在微观叙事里体现百姓日常生活的“烟火气”,展现民族文化的“活态性”。造型艺术评论分论坛学术主持唐东平表示,“小人物”题材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选择,讲好中国故事,不能没有“小人物”的参与。

三、前瞻人工智能艺术在时代场景中的创作实践运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员盛葳就《人工智能艺术及其时代发展》一题做了精彩讲解,认为简单的AIGC并不能取代未来的艺术,但作为手段使用的人工智能将重塑前沿艺术的基本形态和议题。在人机协同、艺术疗愈、生态重构、物种平等、文化民主等场景中,这些艺术手段的全面更新标志着艺术本体和主题的同步更新。中国智造赋能艺术创新,作品、展览和现场活动不断涌现,将会有力推动艺术与科技的交叉融合创新。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影视美术设计系常务副主任、副教授黄一迁的《沉浸式艺术展的场景创新与审美转向》,分析沉浸式艺术展在创新的同时也遭遇了新的审美困境,如审美主动性被消解,审美期待被放大,艺术原真价值流失,廉价审美体验愈发泛化、浅表化、娱乐化等。她认为,除了数字技术带来的沉浸,艺术也应拓宽诸如“精神沉浸”等其他路径。

*作者:唐东平,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新时代舞台艺术的场景表达、现实关切与业态创新

——舞台艺术评论分论坛发言综述

舞台艺术评论分论坛现场

舞台艺术评论分论坛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沈勇主持、评议。14位嘉宾与青年代表围绕新时代舞台艺术创作现状、文艺评论关切、现实题材创作、新演艺空间等问题展开了深刻的评论与思考。

一、新时代舞台艺术创作与评论的场景表达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胡薇以《以场景熔铸新时代的灵魂》为题,强调创作者应当深耕创作领域,以场景为熔炉,淬炼出真实生活、熔铸出新时代灵魂,使艺术作品避免远离时代、情感悬浮与细节失真。中国艺术报社理论副刊部副主任乔燕冰以《技术“预制”VS思想“锅气”:场景里的新时代,文艺评论当以何种姿态“在场”》为题,分析了场景里的新时代文艺评论面临功能性缺位、技术性“预制”、专业性失语等问题,指出评论者要直面“场景时代”和“时代场景”变革,打通艺术评论主体与创作主体、接受主体之间的边界和传播壁垒,实现“生态”在场。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王欣以《场景叙事与群像共振:新时代舞剧叙事的精神图谱与文化表达》为题,认为大历史观推动舞剧叙事转向“群像史诗”,通过群像塑造的具象化表达承载民族精神,揭示了个体命运与时代主题的共振机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一级编剧夏强以《浙江舞台艺术评论的场景化创新实践》为题,分析了浙江通过场景化创新实践,汇聚全省文艺评论力量走进研讨现场,形成舞台艺术评论新气象,构建“新浙派”戏剧艺术生态。陕西人民艺术剧院二级导演、西安培华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副教授马希凤以《根系现实,枝叶更新:新时代戏剧创作思考》为题,以话剧为例,论述了戏剧艺术创作的大众化转向。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舞台艺术专委会主任、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苏勇阐述《物、身体与后戏剧场景》,在颠覆传统舞台形态的后戏剧语境中,既要关注物化逻辑,也要思考人与物的共生关系,为新时代戏剧场景提供可能性。中国文联音乐艺术中心创作研究处副处长李菲以《构建、共鸣与深化:新时代音乐创作的场景化实践与青年使命》为题,以其创作的五首歌曲作品为例,探讨了新时代音乐创作的场景化表达与传播机制的创新路径。

二、现实主义的阐释与现实题材创作的路径方法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周飞以《扎根时代沃土,繁荣现实主义戏剧创作》为题,认为现实主义戏剧的时代命题是书写生活的火热现实,创作的根本立场是准确定位“写谁”与“为谁写”,创作的艺术法则是追求真实、质朴、统一的舞台美学,现实主义戏剧的综合价值是实现社会共鸣与商业成功的双赢。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博士生、一级编导陈伟科以《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的现状观察与路径探索》为题,探讨了当前创作存在的诸多问题,主张树立“表意优先”创作理念,用真情表现现实生活,注重诗意的舞蹈美学,推进现代审美创造性转化的探索。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助理馆员陈子龙以《直面现实与人生——新时代现实题材话剧创作的思考》为题,认为“典型环境”不是时代背景和政治背景的简单拼贴,应是“从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和多样性出发”;典型人物不是“中间人物”,应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具有真正个性的人。国家大剧院剧目制作部戏剧项目主管王佳奕以《温度·筋骨·格局——国家大剧院新时代现实题材原创剧目的艺术表达与实践》为题,阐述了国家大剧院通过精选题材、革新生产机制与观演关系,促进场景里的新时代艺术作品在创、制、评各环节的有机运转。

三、新时代中国演艺的跨界融合与业态创新

温州大学、山西大学客座教授李长鸿以《场景中的艺术融合力——基于新时代文旅演艺创意价值考察》为题,分析场景意义的内涵与外延,认为文旅演艺具有四种场景,并通过个案分析,总结新时代文旅演艺场景视角下艺术“融合四力”的运行机制。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刘润坤以《抖音“新中式变装舞”: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新媒介表达》为题,分析了短视频舞蹈的新类型“新中式变装舞”,认为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式”审美趣味成为“国潮”文化的组成部分,彰显文化自信。中国戏曲学院艺术管理与文化交流系副主任、副教授宋之歌以《空间赋能与业态迭代——中国演艺发展的新生态构建》为题,梳理了演出空间的形成与演进,在跨界融合的背景下,新时代演艺新空间催生了演艺新业态,促进中国演艺事业向“演艺新生态”的系统跃迁。

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沈勇对嘉宾和青年评论家发言的主题、内容、观点等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分论坛的研讨对新时代场景的舞台艺术创作很有意义,呼吁更加关注新时代现实场景的创作,以更深刻、更从容的评论姿态彰显中国精神。

作者:周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芳林叠翠 含英咀华

——影视和网络文艺评论分论坛发言综述

影视和网络文艺评论分论坛现场

在影视和网络文艺评论分论坛,13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结合实践,在感性体悟和理性审视的交织中思考艺术创作与社会生活的紧密关联,触摸朝气蓬勃的时代脉动,彰显文艺催人奋进的审美力量。

一、新时代、新生活带来新场景、新实践

新时代赋予人们新生活,新时代、新生活共同构成了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社会大场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实践表明,新时代文艺与新时期文艺、延安文艺乃至五四新文艺、中国传统文艺有紧密的关联,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现代意涵。其显著标识有人民性的鲜明底色、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核心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文化主体性的积淀生成、数智技术的强力支撑等。新时代文艺通过对火热生活与人们思想情感的描绘、抒写,以丰赡、充满历史诗情的形象,显现经验之新、意识之新、主题之新、格局之新,呈现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动镜像。就艺术表征来说,专家认为,国家发展、行业突破、人民奋斗等典型场景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风貌。“场景”一词将新时代、新生活的总体氛围、意蕴和精神、气质“形象化”“情感化”“意境化”,让创作者在审美转换中感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展现艺术的美和价值。就具体艺术实践来说,专家、学者们表示,伴随视觉文化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主导性文化,影视艺术以生动、直观的影像表现新时代、新生活的摇曳多姿,并在不断地探索创新中提升质量、发挥功能;伴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网络文艺活力充沛、实践丰富、潜力巨大,并以多样形态敏锐感应时代发展的律动、呈现人们丰富的现代性体验,成为当代中国文艺百花园中的“领异标新二月花”。

二、现实题材创作聚焦新场景、展现新风貌

在艺术审美与现实生活的紧密关联中,影视艺术和网络文艺创作者自觉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热情表达人民奋斗、社会发展、国家富强的时代主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近年来,电视剧《大江大河》《山海情》《繁花》《山花烂漫时》《小巷人家》,电影《长空之王》《万里归途》《我本是高山》,网络剧《大妈的世界》《漫长的季节》《我的阿勒泰》,网络文学《陶三圆的春夏秋冬》《滨江警事(第1部)》《一路奔北》《剖天》,网络纪录片《守护解放西》《我们的赛场》《田野之上》《到拉萨千里路》,微短剧《欢喜一家人》《我的归途有风》《超越吧!阿娟》等一系列作品,脚踏生活大地,眺望诗和远方,着力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奔涌的时代浪潮和浓郁的“烟火气”中描述社会进步的生动场景,抒写人们的生活体验与生命感悟。面对诸多优秀作品,专家或品评轩轾,或总结经验,或勾勒发展趋向。优秀作品撷取时代浪花、表现生活百态,文艺评论则透过时代、生活的三棱镜,分析、总结艺术世界的审美光泽和万千气象。

三、多样议题阐释新气象、回应新时代

在文艺评论与创作的互动中,专家的思考涉及现实主义精神、新大众文艺、稳量提质、AI赋能、IP开发、现代性体验、艺术生产方式,以及形式创新、文艺消费、文艺“出海”、文艺价值发挥、评论主体和方式的新变等诸多议题。其中,北京电影学院智能影像工程学院教授程樯高扬现实主义精神,探讨了艺术对时代生活中“决定性瞬间”的捕捉与表征;“文艺两新”代表胡建礼、邬再飞结合现实题材影视作品,探寻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量质齐升”的路径;浙江传媒学院电视与视听艺术学院(纪录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戴硕细读阐释共同富裕题材电视剧文本,思考“浙江精神”与“中国故事”的影像诗学;江苏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永昶分析了影视场景的时代表达、新大众文艺的青春底色、文艺评论与青年情感结构的同频共振;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雄将网络文学视为新大众文艺的典型形态,并阐述了其核心优势和国际传播价值;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陈亦水则认为新大众文艺评论走向“烟火人间”,呈现新场景、新主体和新表达;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室主任刘方喜概括了“人工智能+艺术”的发展趋势,阐述了新艺术呈现方式的锻造与生成;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副院长齐伟深入分析了IP主题玩具的开发,展望了影视消费的新场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和意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楚涵结合自身实践,认为短视频作为文艺评论新方式带来新力量,“流量”带动与“质量”提升之间存在张力关系;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副教授庞胜楠以“场景赋能”“价值锚定”为关键词,探讨了现实题材微短剧质量提升的路径;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潘国辉围绕网络文学的剧集改编,阐述了“轻语态”的叙事风格及其审美张力;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沈雪聚焦空间性的艺术表达,以叙事结构、情感表达、人物塑造为切入点,解析了微短剧的吸引力密码。在长风浩荡的新时代场景里,文艺评论与创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它们“发自同一个普遍的时代精神”,又共同回应意气风发的新时代。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评论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新时代、新生活、新场景,期待文艺评论以新见、创见、洞见和求真、崇善、尚美之光点亮时代精神,更期待文艺创作涌现更多精品佳作,辉映时代发展,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作者:彭文祥,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副学部长、教授

新时代中国动漫的创作图景与评论前沿

——动漫创作与评论分论坛发言综述

动漫创作与评论分论坛现场

在杭州白马湖畔,在中国动漫博物馆旁,动漫创作与评论分论坛由浙江大学影视与动漫游戏研究中心主任盘剑主持,来自全国高校、产业一线的12位专家学者与行业代表围绕论坛主题,从文化立场、叙事创新、技术变革、媒介生态与地域实践等多维视角展开深度研讨,呈现了新时代中国动漫在创作实践与理论批评方面的最新成果与发展趋势。

一、文化立场与叙事革新:从传统根脉到现实关怀

当代中国动漫的文化自觉与叙事转型成为论坛焦点。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周安华在《当代中国动漫的文化立场》的发言中表示,中国动画已实现从“文化批判”向“文化认同”的范式转变,以“哪吒”系列为代表的民族动画在挖掘传统与直面现实中确立超越性文化站位,彰显东方美学与现代精神的融合。追光动画总裁于洲以《追光之路——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探索》为题,强调创作需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社会变迁,以真情实感与时代精神打动观众,其“新传奇”“新神榜”“新文化”系列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代表。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屈立丰在《新时代中国动画电影的叙事模式创新》中提出,中国动画正形成“中式现代叙事模式”,兼具现实介入性、数字互动性与伦理公共性。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教授杨晓林则以《动画创作的“缘事而发,裨补时阙”》为题,通过对比《哪吒之魔童降世》《雄狮少年》等成功案例与部分“翻车”作品,强调现实主义精神是动画创作的根本,认为“关注现实,叩问当下,缘事而发,裨补时阙”应成为动画创作的箴言。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教授苟强诗认为,动画电影通过创编、象征、原生、科技等叙事方式,实现传统资源的现代转化,推动“人生的深刻”与“艺术的创新”双维拓展。

二、媒介生态与产业进阶:从平台转型到生态构建

动漫的传播平台与产业生态演进是另一核心议题。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副院长陶冶在《从荧屏到智能终端,从文化自信到千帆出海:中国动画的传播平台变革》中,系统梳理了国产动画从“电视主导”到“网络崛起”再到“多媒介耦合”的演进历程,揭示制度性嵌入、技术驱动与平台融合共同助推国产动画完成媒介转向并成功出海;杭州市委党校文化学与统战理论教研部副教授胡秀丽阐述了政策与市场协同下的滨江动漫产业从“先行区”到“新高地”的进阶之路,她表示,杭州通过政策精准迭代、市场主体能级提升与技术核心突破,构建了“政策—市场—技术”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为全国动漫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样本;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朱鹏杰在《新时代以来国产电影中西湖风景的在地表达》中,分析西湖作为叙事背景与主体的双重功能,以文化符号形态参与江南文化的塑造与传播。这与胡秀丽的阐述呼应,共同构成杭州“动漫之都”在影像表达与产业实践上的双重维度。

三、技术前沿与评论新声:AI赋能与青年话语

AIGC技术对动漫生态的重塑成为论坛前沿议题。浙江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教授雷涛在《AI漫剧大规模商业化的后动漫时代思考》中表示,AI漫剧以“每两个月翻一倍”的速度爆发式增长,正颠覆产业生态、人才培养与监管体系,呼吁行业构建新规范体系,避免内容同质化与伦理失范;湖南省文联《文艺论坛》编辑部主任佘晔从哲学层面冷静审视《AI场景里的文艺与生活》,认为AI艺术本质是“类人性”而非“属人性”的创作,虽可助推文艺大众化,却无法替代人类基于具身经验的情感与批判性思想,呼吁“人机共舞”共创属于时代的文艺形态;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金蕊探讨了短视频平台推动民间文艺从“土味”向“国潮”的叙事重构,实现文化意义的现代转译与价值再生产;长兴技师学院讲师王潮则关注“Z世代”网络文艺评论从“文本阐释”向“语境参与”的转型,强调其参与式文化对主流评论体系的启示。

本次分论坛讨论了新时代中国动漫在文化自觉、叙事创新、技术融合与产业升级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革,认为其在参与塑造新时代场景、构成新时代文艺格局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盘剑认为,中国动漫正以文化自信为根基、以现实主义为精神底色、以技术革新为羽翼、以开放生态为场域,构建具有中国气派与现代精神的动漫表达体系。他提出新时代“动画现实主义”概念,虽与经典现实主义形态各异,却在关注现实、传递真情的精神内核上高度契合,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具体表现为神话现实主义、历史现实主义、童话现实主义及当代现实主义等多种形态,展现出丰富的美学张力与时代回应能力。

*作者:苟强诗,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本专题刊发于《中国艺术报》2025年10月24日第6/7版


签发:袁正领

审核:何美

责编:杨婧


延伸阅读:

第十届中国文艺评论青年论坛(西湖论坛)在浙江举办

聚焦场景里的新时代 发挥文艺评论的引导力

文艺如何更好地表达“场景里的新时代”?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