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正文

聚焦场景里的新时代 发挥文艺评论的引导力

2025-10-24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中国评协 收藏

聚焦场景里的新时代 发挥文艺评论的引导力

——第十届中国文艺评论青年论坛(西湖论坛)在浙江杭州举办


第十届中国文艺评论青年论坛(西湖论坛)嘉宾代表访谈

为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响应中国文联文艺创作评奖汇演机制改革的部署要求,落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10月15日至16日,第十届中国文艺评论青年论坛(西湖论坛)在浙江杭州举办(点击查看)。

中国文艺评论青年论坛(西湖论坛)原名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是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和浙江省文联共同创办的常设性品牌论坛。2015年以来,该论坛始终紧随时代步伐,聚焦创作现场,已经发展成为涵盖各艺术门类、会聚广大青年文艺评论家的重要平台。本届论坛以“场景里的新时代及其文艺表达”为主题,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网络代表和媒体记者160人参加。

论坛设有主论坛和造型艺术评论、舞台艺术评论、影视和网络文艺评论、动漫创作与评论4个分论坛,有57位来自各艺术门类评论界、创作界专家学者和青年代表作了发言,其中21位是从论坛主题征文中优选出的代表。现将主论坛研讨内容摘编如下。

主论坛嘉宾发言

文艺将成为主要生产和消费形式

彭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石涛云:“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今天的文艺需要适应中国社会新的场景。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体现在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新成就,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物质文化需要是有限需要,美好生活需要是无限需要。例如,温饱是物质需要,一旦温饱得到满足,这种需要就消失了,因为饱了不能再饱。美好生活还有精神追求的层面,它不会因为得到满足而消失,而是会激发出新的需要。我们可以将美好生活需要称作愿望或者向往。进入21世纪之后,人类社会面临的突出矛盾是建立在物质需要基础上的有限生产与新技术的无限潜力之间的矛盾。只有将满足物质需要的有限生产转变为满足美好愿望的无限生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美好生活除了必需的物质需要之外,重要的还有精神追求和意义生产。与其他生产不同,文艺活动或者文艺生产是典型的意义生产,在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就满足物质文化需要来说,文艺不能起主导作用,只能起辅助作用;就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来说,文艺就能起到主导作用,因为文艺在满足物质文化需要方面的欠缺在满足美好生活的需要方面变成了优势。文艺将成为无限生产时代的主要生产和消费形式。

感受时代大场景 抒写精神新风貌

王廷信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新时代赋予当代中国人全新的生活,新时代与新生活共同构成了波澜壮阔的社会大场景。聚焦新的社会大场景,抒写中国百姓在这个场景中呈现的新生活、新追求、新矛盾、新精神,是当代中国文艺创作的应有之义。场景因时而变,感受因时而新。每个时代都有聚焦特定场景而创作、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文艺作品。自然场景因情、因意而进入文艺家的视野,成为抒发情志的社会场景,进而形成了历代中国文艺家借山水抒发情志的优良传统。历史场景因镜鉴之需、镜鉴之思而进入当代人的视野。历史虽非今之场景,但可转化为当代人的思考。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出发,创造出无数令世界惊叹、令国人振奋的辉煌业绩。文艺家也应在这些感人的场景中感受和抒写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表现当代场景,首先要关注人们对所处时代辉煌成就的深层心理感受,要以细腻的笔触抒写当代场景里人民大众发自内心的成就感、自豪感和幸福感,而非图解化、浅表化、同质化的表现;其次要关注人民大众因时代变迁而感到的新矛盾。文艺创作应以积极向上的理念看待新的问题,引导人们克服困难、走出困境、奔向美好未来。

新演艺时代正在到来

罗怀臻 一级编剧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从元代的勾栏瓦肆,到明代的庭院戏楼,从清代的茶楼戏台,到民国的草台戏院,某种意义上说,一部戏曲发展史就是演出场景的变迁史,拥有千年历史的中国戏曲走过了漫长的“唱戏时代”。1908年在上海开业的镜框式舞台剧场“上海新舞台”,标志着中国戏曲从以声腔技艺为特点的“唱戏时代”进入传播思想、启迪心智、运用综合艺术手段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演戏时代”。1998年上海大剧院的落成,标志着新的商业戏剧时代即“演艺时代”的到来;而2019年至2022年三年线上戏剧演播和网络视频,更预示着表演艺术进入“演播时代”。不同的时代催生出不同的戏剧场景,不同的戏剧场景对应着不同时代的演剧风尚,并形成戏剧在不同时代的迭代发展。

在新时代的戏剧场景中,多种演艺形态并存,摆脱危机和重现生机的路径,一是向多样态的传统戏剧演出空间回归,二是向更加多维的线上线下现代全息演艺空间拓展。我们看到,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下,文旅演艺、先锋戏剧、演艺新空间形成了当下表演艺术的“三足鼎立”之势。舞剧、音乐剧、杂技剧等演剧形式则闯出了当代舞台艺术的市场化之路。走进传统,走出传统,成为新的传统,在新时代的戏剧场景中一个全新的演艺时代正在到来。

影视创作中应有新场景、新追求

尹鸿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经过从生活场景到艺术场景的转化,“场景”作为一种时间与空间的集合体,在文艺作品中往往成为时代的情感记录和记忆,既是人物形象活动的舞台,又是人物行为影响的环境;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又是创作者态度的体现。在新时代影视创作中,《大江大河》《山海情》《县委大院》《繁花》《山花烂漫时》等现实主义创作,用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场景”为观众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时代故事,刻画了众多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时代烙印的艺术形象。基层机关大院、黄河路、山区学校、黄土高坡,这些场景都成为影视艺术打开现实的重要通道,让人们看到中国人改变现实、追求梦想的生命之歌。

对于艺术创作来说,人永远是场景舞台的主角。艺术的关键,在于通过典型环境和典型细节来塑造典型人物,从而赋予典型场景以艺术生命。在典型场景中,每个人都因追求自己的目标而与他人发生不同的联系,每个人都用生命个体的选择、体验和悲欢离合,为这个场景的丰富性、生动性提供戏剧性和真实感。典型环境、典型细节和典型人物在时代场景中的生命力,必然来自创作者在火热现实中的“在场”,从而获取来自现实的真实质感和灵感;也必然体现为时代新人的闪亮“登场”,带着源自内心和现实灌注的勃勃生机,从而成为时代精神的人格载体,最终实现大时代的精彩“出场”。无论是大国重器还是烟火人间,无论是英雄豪杰还是凡人百姓,在时代的典型场景中,体现中国变革,体现中华民族所选择的中国式现代化之道。

新时代影视文艺创作的新维度、新趋向、新挑战

冷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视听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在媒体融合与新大众文艺的浪潮下,视听内容创新可围绕“场景”展开三维叙事:以革命圣地延安、重大工程现场为代表的“崇高美”,铸就精神信仰的朝圣地;以国风文创、数字空间为核心的“潮流范”,开辟年轻世代的创意场;以市井街巷、家庭温情为基调的“烟火气”,描绘平凡生活的暖心图。

在此背景下,影视领域呈现出十大发展趋向:内容传播从追求“大众爆款”转向深耕“圈层热款”;创作主体是“颜值、言值、研值”并举的知识型偶像崛起;叙事范式因微短剧而重构,趋向“高潮前置、冲突密集”;剧集类型则呈现出主旋律“以柔克刚”、英雄和反派“人性迭代”、现实主义“温暖化”、国潮文旅“景观化”等多元转型;创作方法更强调“国情调研与田野采风”的扎实根基;文化生态推动“民间文艺”促进文化平权;节目形态出现纪录片与真人秀边界消融,走向“真知秀+真才秀”;技术应用倡导人工智能(AI)与人文主义的“双向奔赴”;体验模式向“沉浸式演文旅”全方位拓展;观看行为因“弹幕文化”而演变为集体解读的狂欢。

与此同时,文艺评论面临“片言定乾坤、片刻即遗忘、片段代全体、片面判是非”的新挑战。在话语权迭代中,如何兼顾“赏析与批判”、平衡“舆情稳定与口碑破圈”成为核心议题。未来,优秀的评论应超越简单评判,致力于孵化新IP、解读新场景,在情感价值与理性思辨中,推动新大众文艺的繁荣发展。

文化出海场景中网络文艺精品正在崛起

夏烈 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当下以“新三样”(网文、网剧、网游)为代表的文化“出海”现象日益鲜明,成为新时代重要且生动的、还在持续进化的文艺新场景,其发展根基是中国网络文艺近30年的积累。进入新时代,中国网络文艺呈现出“五化”发展趋势与特征,即主流化、精品化、IP化、国际化、数智化。一方面,这体现了网络文艺在创作、生产、传播环节自然形成的新主体作用;另一方面,也落实了人民文艺在新时代对新思想、新道德、新伦理、新艺术、新精神、新审美的要求。

回顾发展历程,网络文艺各门类走过泥沙俱下、野蛮生长的阶段。随着时间沉淀、质量规约、评论介入、审美引导,精品化已成为其走向自觉和成熟的必然目标与核心标志。如今,中国网络文艺在国际传播中展现精品叙事景观,成为世界当代文化的重要现象,并在世界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中展示“中国时间”。从具体作品来看,网络游戏《黑神话:悟空》、网络小说《诡秘之主》、李子柒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漆艺的网络短视频、网络剧《庆余年2》等,均是网络文艺精品的典型代表。这些作品的背后,是一批新时代网络文艺工作者、艺术家的努力。他们既熟悉世界大众文艺密码,又心怀艺术热情,始终坚守工匠精神。基于此,我们更应借助积极有力的文艺评论,推动中国网络文艺精品全面崛起,使其成为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进而成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新型符码。

*本专题刊发于《中国艺术报》2025年10月24日第6/7版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