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中国文艺评论近期论坛研修>正文

文化自信让文艺大有作为:中国文艺评论“长安论坛”

2016-08-22 阅读: 来源:新华网 作者:姜潇 王阳 收藏

文化自信让文艺大有作为

——文艺家畅谈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并进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0日至21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西北大学等单位主办的首届中国文艺长安论坛在西安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围绕“文化自信与世界眼光”等主题进行研讨。

  专家认为,在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文艺始终发挥着独特作用;增强文化自信,文艺事业将有更大作为。

  文化自信是一种实力和底气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认为,总书记的讲话蕴含深意,值得我们反复体悟,深长思之。

  “文化是人的生存状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人的精神人格、价值取向的基础。‘文化自信’既深且厚,深到每个人的内心成为一切活动的‘基因’,厚到铸就每个人在世界各种思潮激荡中的抗争耐力和思维定力。唯其如此,文化自信才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仲呈祥说。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指出,所谓“更基础”,表明文化自信是支撑其他三个自信的基础和前提;所谓“更广泛”,表明文化自信具备宽广感人的力量;所谓“更深厚”,表明文化自信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基因和血脉之中,连接着国家的历史与现实,寄寓着人民的选择与意愿。

  我们借以立身、引以为荣的文化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文化自信就是一种实力和底气。”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剧作家罗怀臻认为,这种自信既来源于中华文化悠久的传统,又来源于我们的不断自省、自警和自我更新,更是我们不断求变、创新永不枯竭的动力。

  文化自信为文艺界带来清风

  一段时间以来,文艺界出现的急功近利、心态浮躁等问题屡被诟病。从文艺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到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对文化自信的提出,给文艺界带来一场精神的洗礼,唤醒更多文艺家的责任和使命,使文艺创新和发展重振旗鼓。

  “可以感知,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一年多来,文艺界面貌焕然一新。”王一川指出,为人民而创作的风气重新形成,文艺评奖过多过滥状况得到有效清理,文艺精品意识得到强化……文艺界正形成一种为民族精神复兴而艺术的新风尚,促进艺术创作的文化品位在整体提升。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认为,最大的变化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成为了最高标准,并逐渐成为文艺界的习惯。特别是随着中国作家刘慈欣、曹文轩纷纷在国际上获奖,鼓励了更多的作家艺术家潜心创作,也将激发人民群众对作家、艺术家的尊敬与尊重。

  “相信随着文艺界文化自信建设的深入推进,文艺风气必定会获得持续好转。”王一川说。

  文化自信让文艺创作大有作为

  前不久,上海昆剧团将汤显祖的“临川四梦”首次完整搬上舞台并开启世界巡演,所到之处盛况空前。“临川四梦”的成功演出,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中华戏曲的魅力所在,也唤醒更多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罗怀臻充满感慨:“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传统戏曲发展,用戏曲作为振兴传统文化的一个杠杆,其实质是让我们再一次寻找自己的文化身份,用戏曲树立我们的自信。”

  王一川认为,树立文化自信助力当代艺术的创新发展。仅以今年电影为例,《大鱼海棠》《我们诞生在中国》《路边野餐》等作品的出现,继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在世界电影同步探索的水平线上开辟出中国电影美学新的可能,充分体现了电影艺术家在文化自信上的自觉探索与创造精神。

  “今天的文艺工作者更应该敬畏和珍视经典,真正使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定地开创一条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道路。”仲呈祥说。

  (文/新华社记者姜潇、王阳 图/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