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中国文艺评论近期论坛研修>正文

​蒋述卓|大湾区文艺走向海外的文化美学策略

2023-10-30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蒋述卓 收藏

编者按: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刚刚闭幕之际,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新气象新作为,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10月9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广东省文联共同主办,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深圳市文联共同承办的“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在深举办(点击查看)。与会嘉宾围绕“中国艺术形象的世界展现”这一主题切磋交流、建言献策。为做好论坛优质成果推出和转化,现精选部分论文在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刊发,以飨读者。

大湾区文艺走向海外的文化美学策略

蒋述卓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艺评论(暨南大学)基地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要建设人文湾区,就要有与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目标相匹配的文化标杆,即打造一个文化创造力兴盛活跃、文化产业体系完善、文化交流国际化水平极高、文化消费动力充足的优质文化生活圈。粤港澳大湾区文艺融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岭南近代以来追求现代化的精神魂魄,是具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诉求的文艺,是富有生产性、召唤性的文艺。如何扩大粤港澳大湾区文艺的国际影响力,促进大湾区文艺走向海外,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在文化与美学上作出新的探讨。

■以新的文艺形态反映大湾区人民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奋斗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精神

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看,过去的岭南是以山为界来作地理划分的,隐藏的是陆地的视角,而如今的大湾区的地理视角是指向海洋的,这便是新的视角。站在海洋的视野来审视粤港澳大湾区文艺的存在,则要创造与未来路向相适应的文艺新形态。

比如海洋文艺,就是粤港澳大湾区文艺近期以及未来追求的特有文艺形态。海湾文化、海洋文化、岛屿及其半岛文化、滩涂盐沼湿地文化、红树林文化、台风等都进入作家艺术家的视野中并有所反映。在海洋运输为主体的全球化贸易体系中,海洋书写具有一种隐喻色彩和象征意义。要从推进全球化的角度强化自由贸易精神,打破各自壁垒。陈继明小说《平安批》反映潮汕人在海外的创业创造精神,厚圃的《拖神》、林棹的《潮汐图》也有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他们在一种“变形”“招魂”“拖老爷”的地域文化书写以及虚构与现实的交错中展示出海洋书写的异风景。他们已经超越了海明威的那种象征写法,而展现出另一种现代的海洋文学风格。戏剧《南海一号》《深海》等在历史和现实中展示人民向海洋的无畏探索。

话剧《深海》演出片段(来源:“深圳发布”)

还比如科技文艺,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近来最突出的文化收获。量子科技、大数据、金融科技、纳米、人工智能、云计算、数字经济、媒介革命、速度景观等构成炫目奇观,富有刺激而斑驳陆离。文学艺术为科技提供想象的蓝本,也为新媒体提供丰富的文本资源。科幻以及各种跨界的科技写作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作家艺术家的趋向,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一体化的进程中必定会使科幻写作具备新质。科幻写作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作家来说早有传统,例如香港的倪匡(笔名卫斯理)写有《蓝血人》,后来被刘伟强拍成了电影,影响颇大。其中必不可免会写到人类与外星生物的情感交流,但所涉及的思想观念方面却带有人类与外星生物之间的激战和搏斗,守护地球家园的文化精神。广东新生代作家王威廉和陈崇正,站在科技时代思考人类与技术的关系以及人类在技术化时代如何保存人类文化和精神的重大问题。王威廉的短篇小说集《野未来》,集中涉及到人工智能、记忆芯片、VR技术、人体换脑等科技元素,思考着技术的发展既带给人类福音也带来困惑甚至祸害。陈崇正的《悬浮术》将科幻、现实、魔幻融于一体,建立起一种观看世界、理解世界的新框架。

王威廉《野未来》

■在中外文化交流、交织、交融中获得文化新经验

要在包容中创造新的文学经验。粤港澳大湾区是移民众多的城市群,还是华洋杂处的大型城市群,思想观念要包容,社区的日常生活也要包容。要改变固有的观念,固有的符号,实现现代化的转化。某些电视剧中的港商形象就没有跳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框架,港商形象有些脸谱化,难以跳出商人都是唯利是图、奸诈狡猾的窠臼。《澳门儿女》就有了新的变化,澳门人到内地投资办厂做灯饰产业,敢于依靠管理和市场以及技术创新去面对国际竞争。

粤港澳大湾区出现的新都市文学和新工业文学,就是对大湾区都市生活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新体验。工业的蓬勃茂盛、都市的繁华绚烂带来人的生活和心灵变化的书写,就是新的文学经验,呈现出时代的新观念和新思想。如吴君的小说《同乐街》,写的是一个从乡村改变为社区的同乐街道的改造故事,其中的社区居民陈有光停留在旧的思维方式里,成天想着靠拆迁一夜暴富而不愿意去学新的技术,获得新的劳动技能。下基层锻炼的干部钟欣欣想出各种办法,帮助陈有光一家走出困境,融入到群众的共同奋斗之中。这部小说所提供的思想观念和新的文学经验很有时代感。同样是写下乡干部,钟欣欣的思维方式与命运却完全不同于贾平凹《带灯》中的带灯。同样是写农民,陈有光的思维虽然也是等待,但还是会想着如何改变命运,他不同于西北带灯周围的农民,他们依赖政府、动不动就上访。魏强的长篇小说《大凤来仪》写的是顺德人在厨卫制造领域的竞争与奋斗,他们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打拼出一片属于自我的天空。这些作品都是贴近现实的,没有写海洋的作品那样恣意汪洋、天马行空,但它们涂上了浓厚的大湾区的文化底色——改革开放带来的思维和心灵的变化以及产生出新的思想观念。

■在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构筑中国美学风格和美学特质,彰显大湾区气质、大湾区风格和大湾区气派

粤港澳大湾区文艺要有自己的美学风格和美学特质。不能迎合别人的标准,迎合是无用的。关键在打造自身、自我塑型。香港作家葛亮的长篇小说《燕食记》,深掘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及其工艺的描写,着重在广东饮食文化与江南菜系的传承中展开粤港两地的人物命运和时代风云,于细微处看人生、看世界,以史诗般的笔墨打造了一部具有湾区风骨的精品之作。深圳歌剧舞剧院精心打造的舞剧《咏春》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武术文化尤其是岭南的咏春拳法与现代舞蹈表现法结合起来,通过双线的叙述结构和跨界的艺术融合创造这一新颖的表述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大湾区风格。广东歌舞剧院的舞剧《沙湾往事》融音乐与舞蹈于一炉,在历史的大环境下展示出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的交织与情感喷发,也是具有鲜明湾区美学特色的作品。

舞剧《咏春》演出照(来源:“深圳歌剧舞剧院”微信公号)

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处在中外文化交流最为频繁之地,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最前沿,深度改革开放必定会给文艺的发展带来无穷动力。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追求与融合中,粤港澳大湾区文艺一定会植根本土,汲取人类文明的丰富成果,从中国经验中创造出累累硕果。


签发:杨晓雪

审核:袁正领

编辑:王庭戡


延伸阅读:

让中国艺术魅力播扬四海

第二届文艺创新论坛开幕!

知否知否,第二届文艺创新论坛的“3W”?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