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中国文艺评论近期论坛研修>正文

何威|中国形象塑造与接纳之间的潜在逻辑

2023-10-18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何威 收藏

编者按: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刚刚闭幕之际,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新气象新作为,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10月9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广东省文联共同主办,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深圳市文联共同承办的“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在深举办(点击查看)。与会嘉宾围绕“中国艺术形象的世界展现”这一主题切磋交流、建言献策。为做好论坛优质成果推出和转化,现精选部分论文在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刊发,以飨读者。

中国形象塑造与接纳之间的潜在逻辑

何威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香港会员分会主席

这里想谈的是传播与接受常被疏忽的或是潜在的东西。什么是我们传播中无法左右的?什么是海外受众从中能够理解并愿意接受的?换言之,自我形象如何塑造及自我形象如何被他人接受与认同?在我看来,自我形象的塑造由历史形象和当下形象的塑造两部分组成,而如何被他人接受与认同同样也由两部分组成:历史形成的旧有认知以及当下新的认知。被他人接受与认同因受不同文化差异性影响,往往产生认知偏差甚至偏见。因此,传播方具备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认知能力并据此来调节和改善自我形象传播,以保障推广的确切效果便显得非常重要了。

自我形象的塑造

自我形象的塑造并非完全可以主观设计,主观塑造仅起一些有限影响,更主要的因素是本身的文化使然。一切文化产生的根源不外乎是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沉淀,而人文历史的沉淀对自我形象的形成影响比较大。人文中的文化艺术具有很强的由历史沉积形成的特点,即不同的人文背景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艺术特征,也因此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形象。

历史的沉积最难改变或者说是最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为历史无法改变,新的历史又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沉积。而由历史沉积形成的自我形象不仅很难改变也很难抹去,不论这个形象你喜欢与否。由此可以看出,自我形象的塑造其实是个漫长的过程且很难主观改变。

既然难以改变,那么是否意味我们可以干脆放弃自我形象的塑造呢?也不是,正因为还存在认知差异,所以通过形象的导向解读,可以间接塑造全新的自我形象。

思维模式对文化认知的影响

既然自我形象几乎无法改变,那么通过改变他人的认同去接受我们的自我形象便成为重要的部分。思维模式是文化认知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不同历史、传统和地域文化,中西方人往往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例如,中国人多从宏观到微观去看事物,而西方人则多从微观往宏观去推理。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以观测天象为主导,天道即世道,人需循天道而存活,因此也就有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世界观。西方则是将天地分为二元,天属于上帝,地属于世俗,要理解上帝的想法,只能从世俗中的蛛丝马迹来寻找揣测上帝的旨意。因而,中国人多是整体性思维,尤其对背景环境的考虑往往占有很大比例。而西方人则常是局部性思维,常常忽略背景而只关注目标本身。中国人更注重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而西方则更注重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中国人以动态观察去辩证地看待世界,而西方则常以静态观察去凝视世界。我们从文化艺术作品中更加不难看到这个表达上和观看习惯上的差别。中国画讲究浑然一体,包括绘画、题字、印章的相互组合,甚至还强调画里画外意境的统一。此外,当我们看绘画长卷时不会因焦点改变而产生透视不适感。但观西方绘画则是一个固定透视点,否则整幅画便感觉变形了。是故西方绘画在表现类似长卷叙述方式时,只好采用连环画或是在单一画幅中采用环性构图或立体性构图的方式来表达。因此中国画外绵绵不绝的“写意”在西方绘画形式下很难表达,当然西方绘画在表达“瞬间的张力”上又有其独特的优势。

东南亚地区出土汉朝陶器(来源:“中国历史研究院”微信公号)

受思维模式影响,思想内容往往受到各种约束而变得狭隘,因此不难理解,只有与多边国家交往密切的国家,其思想才有可能在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下向着丰富深邃发展。例如连接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几个文明的地中海贸易圈、中国汉唐时期的陆上及海上丝绸之路、14—17世纪的北欧贸易圈等,这些多元文化碰撞中的中心国家的文化思想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这些国家在自我形象的塑造之中,都少不了历史遗留下的印记。

对自我形象接受与认同的调节

利用不同文化带来的认知差异,导向性地改变历史沉积下的旧有形象或值得尝试。我想唯有多管齐下,才能够使得中国文化艺术在海外获得广泛的传播与真正被接受。

首先,避免将文化中存在极大差异性认知的形象作为主要代表形象去推广。比如,龙为鳞虫之长,是有能力打通天地人三界的中国人心目中最完美的神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但由于文化差异,龙在西方文化中则是另外一番含义和形象。因此,在推广中国的文化形象时,或许应该避免将我们的图腾“龙”作为唯一的形象代表,而是可以转而选择不同历史时期的其他代表形象以及诸如老子、孔子、李白、杜甫等个人文化形象等,来推广中国智慧、中国礼仪、中国哲学......换句话说,当不同的文化轨迹在不同的空间时,应避免主观扭曲轨迹去对接,而是去寻找相近的文化轨迹去尝试交汇,直至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达到足够水平。

BBC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海报

其次,寻找不同文化中最大相通处。从易于接受的角度而言,相似度越高越容易被理解,因此寻找两种文化中的相通处是文化推广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前提挑战是,我们必须清楚了解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最后,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已经充分展示了“弱国无外交”这个世界守则。诗人余光中说:“当你不在中国,你便成为全部的中国”,在百姓个人常常成为全部中国的代表这一新局势下,不卑不亢、处世有原则有底线、充分展现文化的主体性应该是现今国人的新自我形象,而不是以往过于谦卑懦弱、胆小怕事、万事好商量的旧形象。

截选自作者论坛演讲PPT


签发:杨晓雪

审核:袁正领

编辑:王庭戡 王筱淇


延伸阅读:

让中国艺术魅力播扬四海

第二届文艺创新论坛开幕!

知否知否,第二届文艺创新论坛的“3W”?

刘国瑛|从海外成长的经历看中国文化艺术传播

翁达智|让中国魔术之光闪耀世界舞台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